离开中芯国际后,蒋尚义首度发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年11月11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蒋尚义因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辞任该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职务,自2021年11月11日起生效。蒋尚义此番离职,距离其回到中芯国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此消息公布之后,也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
从台积电共同营运长职务上退休后,至今已2进2出中芯国际的蒋尚义,后续动向如何?接下来的他,是否会像第一次离开中芯国际时,再投效另一家半导体厂呢?近日蒋尚义在离职之后,首度接受了台湾媒体《今周刊》的采访。
报道称,蒋尚义目前正在交接手边工作,并打算11月底返回美国旧金山的家中。至于未来是否“再战江湖”?蒋尚义表示:“我已经75岁,(未来)除了过平静的退休生活之外,目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划。”
对于离开中芯,是否是因为觉的自己无用武之地的问题,蒋尚义没有进一步做阐述。蒋尚义只表示,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进展,他认为没有所谓的“降温”迹象。“晶圆代工产业目前受到一些“政治干预”(中美科技战),但本质上,它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
蒋尚义认为,此事更进一步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未来两个重要发展趋势。
一、自己的晶圆自己做
第一个方向是,半导体产业集中在少数国家、以“成本”导向的时代过去了。
以往,在规模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考量下,全球晶圆代工的产能,高度集中在台湾、韩国、美国等地,以囊括全球53%代工订单的台积电为例,该公司有90%产能在台湾,特别是10nm以下的先进制程统计,台积电目前则全数产能都在台湾。
“半导体厂有群聚效应,全部设在一地,成本会比分散到各处来得低。”蒋尚义说到。
但,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引发的缺芯危机,改变了这一切。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政府,陆续宣布“自己的晶圆厂自己建”,并且用建厂补贴、柔性劝说业者,两路并进招商。目前,不仅台积电已宣布在美、日设厂,英特尔也宣布将砸下800亿欧元,在欧洲兴建晶圆厂。
至于台积电的“宿敌”三星,也在今年5月也证实将赴美国德州建先进制程晶圆厂,预估资本支出达170亿美元。日前,今年8月才出狱的三星掌门人李在镕,更亲自赴美考察,据传是为了将决定公司新厂地点。
二、纯中国的供应链
第2个发展方向,则是中国大陆将以自身力量独立发展出一套半导体产业系统。而这件事情,也被认为与蒋尚义等人的离开有着极大关系。
台湾中经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刘孟俊指出,从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被美国打压开始,政府对该产业的布局,就转为打造一条“纯本土化”的供应链,包括IC制造、材料、设备、化学品,大陆都想实现独立自主、不被国外技术钳制。
不过,在这个战略下,IC制造端的先进制程,却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台经院研究总监刘佩真表示,当初周子学邀请蒋尚义重回中芯国际,就是希望在公司遭美国制裁之际,能凭着蒋尚义与设备商ASML的关系,拿到先进制程的关键设备——EUV(极紫外光)光刻机。“但现在看来,还是没办法。”她指出。
11月上旬,ASML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沉波也证实,EUV光刻机仍无法出货给中国客户,但用于成熟制程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机则不受影响。这也意味着,以中芯国际未来发展先进制程的道路将极为困难。
大陆半导体人才依旧紧缺,台湾人才将难以参与公司决策?
当先进制程的路径被封堵,刘孟俊认为,蒋尚义的离开,也意味着原本全力拼搏先进制程、追赶国际一线晶圆代工厂的中芯国际,正在进行路线调整;未来的中芯国际,将可能把资源挪往成熟制程、第3代半导体,这些相对能靠本土人才与资源发展的领域。于此同时,原本为了追先进制程而架构的董事会,也顺势做调整。
“反正先进制程搞不起来,那干脆全部自己来,看能不能走出新的步伐。”刘孟俊指出。
因此,近来业界更传出,随着先进制程不再是中芯国际发展半导体的主旋律,目前仍留任中芯国际担任联系CEO的梁孟松可能明年也将会离开。
“有听说明年他跟(中芯国际的)合约到期了,也可能会离开中芯”,一名半导体资深分析师透露。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大陆对台湾半导体人才的需求将会减少?
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教父”的张汝京于11月18日在上海一场会议上表示,大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芯片制造设备的最大市场,对大陆半导体产业来说,“资金和政策支持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才。
张汝京指出,现阶段中国大陆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目标,受到全球芯片荒和美中关系紧张而变得更加复杂。他坦言,在冲刺半导体自主化之际,最大瓶颈是人才长期缺乏,而不是资金问题,并强调,国家半导体产业培养人才不能只靠学历,还包括实践,例如在工厂工作实习的产学合作等。
据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心的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半导体行业从业人员近51.2万人,但难以满足该行业到2022年74.5万人才的需求。由于半导体人才匮乏,使得大陆半导体业大举从台湾挖角人才,尤其是资深高管。
一名业界人士认为,即使大陆不再追赶先进制程,但台湾半导体人才的管理能力,仍旧被大陆青睐。只不过,在将来,两岸人才会有更明显的功能区分。“就是你们来帮我执行、拼良率,但有关决策、公司该怎么发展,那是我们决定的,不再会交给台湾籍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