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苹果“OLED效应”,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小尺寸OLED市场发展进度很大程度上要看苹果iPhone对OLED的采用情况。从年初到现在,供应链频繁传出苹果手机OLED面板订单减少的消息,对OLED供应链各环节产生连锁反应。中国正处在投资中小尺寸OLED的关键时期,多条产线已经投了下去。苹果的风向骤转是否意味着中国中小尺寸OLED产业发展的进退两难?
再现苹果“OLED效应”
苹果手机减少OLED面板订单的消息并没有得到苹果官方的正面回应,但多个渠道消息显示,订单减少与iPhone X销量不及预期直接相关。日前,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跟踪报告显示,iPhone X自2017年11月正式上市以来,苹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货了近5000万部。由于苹果在2017年发布的新机里面仅有iPhone X是首次采用OLED面板,而且三星是苹果手机唯一OLED供货商,群智咨询曾在去年年初向外界表示,2017年苹果手机OLED面板需求总量约为8000万片。由此看出,iPhone X的销量不及苹果当初下的订单预期那么高。另据供应链和分析人士的最新消息看,苹果为2018年新款iPhone采购的OLED屏总量约为5000~5500万片,已少于2017年的订单量。
外媒报道显示,由于iPhone X销量低迷,三星OLED工厂开工率不足。韩国媒体《The Investor》网站在今年1月份报道称,三星A3工厂运转率较上年同期降低了10%。两个月之后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三星OLED工厂目前的开工率仅为50~56%。
《中国电子报》记者了解到,三星生产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工厂包括A1、A2、A3和A4。目前,A3工厂向苹果提供手机OLED屏幕,月产能13.5万片。同时,外界盛传三星还在规划一条新的第6代AMOLED生产线A5,由L7-1液晶面板厂改良而来,规划月产能为A3的2倍,但是由于OLED市场不如预期,三星已经暂缓A5工厂的投资进度。
三星A3工厂如果满产一年可生产162万片AMOLED基板玻璃(1850mm×1500mm),每片经济切割273片6英寸全面屏手机面板。以三星目前80%的良率计算,A3工厂年出货6英寸全面屏OLED手机面板3.54亿片,其中预计苹果手机可拿到2.75亿片的货源。这对于苹果手机目前年预计销售2.3亿部的总量来说绰绰有余,何况苹果手机中仅有约1/3配备的是OLED屏。而现在的情况是,由于iPhone X销量不足,2018年的新款订单大约仅为5500万片AMOLED面板。稍微计算一下便知,三星A3工厂产能严重过剩,开工率自然会不足。
此外,外界盛传三星OLED投资计划在延缓。据韩国媒体《ET News》报道,三星在今年年底会对A5工厂进行少部分设备投资,但是关键设备至今未提上日程。A4工厂启用之后,也至今没有明确量产日期。
中国企业有机会拿到蒸镀机
苹果手机AMOLED订单减少引起连锁反应。除了三星开工率不足、暂停投资外,LGD也延缓了投资计划。
2017年年底,业界盛传LGD准备延缓购进E6产线第3期的中小尺寸AMOLED生产设备,其中包括去年“有钱难购得”的日本Canon Tokki的有机材料蒸镀机。LGD E6产线3期正是苹果的御用生产线,目的是分散三星作为手机OLED面板唯一供货商的风险。LGD延缓采购Tokki蒸镀机,业内纷纷猜测是苹果手机的订单需求缩小所致。
而在前几日,业内又传出消息,由于机台制程和违约金问题,LGD与Canon Tokki协商未果,最后LGD还是照原订计划完成采购。但除蒸镀机外,其他机台采购全面暂停。据韩国媒体《ET News》报道,由于韩国OLED产业投资动力不足,Canon Tokki准备将2018年规划出货的10台蒸镀机推销给中国大陆厂商,除了规划的另外1台已经卖给LGD的之外。
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原来预计今年大部分Canon Tokki蒸镀机优先出售给三星,剩下的部分才能轮到中国厂商。不过由于三星的扩充计划暂停或放缓,对设备的需求减少,这对中国面板厂来说反而是个机会。今年Tokki设备不像之前那么难拿到,未来Tokki设备在中国面板厂的普及度会越来越高。
据了解,蒸镀机的品质关乎AMOLED面板的良率。Tokki蒸镀机是公认的中小尺寸AMOLED面板蒸镀工艺中量产经验最成熟的设备,前几年的年产能仅有四五台,慢慢提升到2017年的11台。三星在2年前独家买断Tokki蒸镀机,2017年Canon Tokki扩产,LGD、京东方、夏普才拿到少量货源,其他面板厂则是一台难求。
而且,三星A3工厂采用Tokki蒸镀机,经过多年的设备调配和生产经验积累,AMOLED面板良率据称已经超过80%。京东方成都六代中小尺寸柔性OLED生产线(B7)采用Tokki蒸镀机,去年10月量产。京东方显示和传感器件事业群首席执行官高文宝对外透露,经过几个月的良率爬坡,到今年3月份时,OLED综合良率已经爬升到65%。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方B7工厂关键生产设备和材料大部分与三星A3工厂一致,除了Tokki蒸镀机,还有蒸镀制程的关键部件金属掩膜板FMM(与柔性OLED面板分辨率直接相关),也是购买的与三星一样的厂家产品。从京东方对三星的追随路线可以看出,在关键设备和材料方面京东方不会冒任何风险,如果OLED量产出现问题,那就从技术和人员团队上找原因。这也侧面印证,在高风险的AMOLED领域,获取量产经验最成熟的设备是规避风险的有力保证。
如果三星的扩充计划不是因为苹果订单的减少而暂停或放缓,那么未来几年三星还将拿到多台Tokki蒸镀机才能满足生产需求。一台Tokki蒸镀机可满足六代AMOLED产线1.5万片基板的月产能。比如,三星A5工厂规划3年后月产能18万~27万片,A4工厂规划3年后月产能9万~13.5万片,未来3年三星每年至少需要购进6台Tokki蒸镀机。如果三星按计划行使优先采购权,LGD又跟进购买Tokki蒸镀机,那么中国面板厂的机会将会更小。而现在由于三星暂停A4、A5扩产计划,中国面板厂才有了更多机会。
近几年,中国投资中小尺寸OLED产线的就有京东方、和辉光电、天马、国显光电、华星光电、信利、维信诺、柔宇等近10家面板厂。综合群智咨询和中国OLED产业联盟数据,目前量产的仅有京东方B7、天马上海5.5代线、和辉光电上海4.5代线、国显光电昆山5.5代线。在建的有华星光电武汉6代线、京东方绵阳6代线、京东方重庆6代线、天马武汉6代线、和辉光电上海6代线、固安云谷6代线和柔宇深圳5.5代线。刚性OLED屏的良率可达80%以上,而柔性OLED屏良率则是各家的秘密。天马上海5.5代线的产能偏低,良率不高,基本上还处于量产经验的摸索中。仅有京东方对外公布了B7的良率。在这么多中国大陆面板厂中,也仅有京东方已经购进了Tokki蒸镀机。
良率提升一方面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和关键设备也十分相关。李亚琴认为,Tokki设备的使用将增强国产面板厂的竞争力并缩小与三星的差距,对导入包括苹果在内的重点客户供应链也将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不出意外,李亚琴透露,今年和未来几年,京东方、国显光电和华星光电都有机会拿到Tokki蒸镀机。
中国面板厂还需积累核心生产力
拿到Tokki蒸镀机有助于中国面板厂提升柔性OLED屏良率。然而,随着苹果手机对OLED屏订单的减少,手机OLED面板市场前景堪忧,中国面板厂还有必要如此积极地跟进柔性OLED面板的投资吗?
其一,智能手机采用柔性OLED屏是大趋势,其比例将逐年上升。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未来几年,柔性产品需求将持续上升,至2022年将占中小尺寸半导体产品市场需求的68.9%。根据市调机构Fuji Chimera Research估计,智能手机用OLED面板与LCD面板将在2019年面临交叉点,届时手机OLED面板市场规模将超过LCD面板。还有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出货的智能手机中将有33%采用OLED屏,而到2020市场渗透率预计达到54%。如果以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15亿部的基数且未来几年不增长来计算,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采用OLED屏的数量将达4.95亿片。而2018年全球能量产柔性OLED屏的面板厂只有三星、LGD、京东方、国显光电少数几家。长远看,柔性AMOLED屏需求是持续上升的。
其二,更多厂商进入手机柔性OLED面板市场,将加速OLED手机的普及。目前三星在手机OLED面板市场占据的份额超过90%,其次是LGD的份额,超过了5%。由于三星的高度垄断地位,三星柔性OLED中小尺寸面板的售价居高不下。在苹果手机中,一块OLED屏的成本比LCD屏的多了一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也是由于三星OLED屏售价较高,因此iPhone X定价较高,销量不如预期。如果有更多面板厂竞争中小尺寸柔性OLED屏市场,一旦生产上了规模,成本将很快降下来,OLED手机的普及速度也会加快。而且,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京东方B7工厂生产的柔性OLED屏报价相对三星的要少30%。
其三,柔性OLED显示是全球显示产业竞争的焦点。中国面板厂积极进入柔性OLED显示市场,与世界领先企业同台竞技,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产业话语权,是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布下的局。由于苹果订单减少,中国厂商意外获得更多购进Tokki蒸镀机的机会,对提升手机OLED面板良率有很大帮助。
不过,中国OLED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赛迪智库研究员耿怡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良率除了与蒸镀机有关,还和很多工艺参数有关。李亚琴表示,OLED产业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设备本身,相应的调配能力和工程技术也非常重要。三星的良率高,与其十分了解Tokki设备、并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优化有关。中国面板厂要想有扎实、稳健的发展,除设备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根据产线特点对设备、材料进行研究,积累属于自己的核心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