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电子产品的企业差距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8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刚刚在拉斯维加斯落下帷幕,主办方美国CTA(美国消费技术协会)就已经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CES亚洲消费电子展的筹备工作,并在提前5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公布了首批近30家确认参加亚洲CES的厂商,其中大多数也是美国CES的参展商,其中,中国企业包括海尔、华为、科大讯飞、创维、苏宁等。
作为全球科技界的“王牌展会”,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一直是全球科技巨头展示最先进技术的重要场合。而且展会以外的会议安排更有仪式感,比如在开展前一天的主旨演讲和开展当天的主旨演讲都非常吸引眼球,也是作为衡量演讲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相比之下,CES亚洲的仪式感要弱一些。
亚洲CES与美国CES的差异是明显的,从两个CES的参展商来看,中国消费电子产品企业存在的差距也是明显的。第一财经记者从汽车、家电方向进行采访,试图从中找出中外企业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差距。
汽车:中外实力差别悬殊
一年前,乐视在2017CES期间风光无限。乐视投资的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高调地发布FF91概念电动车,欲借CES吸引更多目光。虽然FF91公布的数据和功能,堪称惊艳之作。
只可惜,重新定义汽车的梦想却未能照进现实,新车发布后紧跟而来的却是质疑和噩梦。在2018 CES上,历经风雨的FF91卷土重来,但比去年低调许多,只是进行小规模的媒体试乘体验。此次新车算是FF91的二代测试车型,并未实现从0到1的量产计划。
小鹏汽车抢先一步,在2018 CES上举行G3首发仪式,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在CES上发布的首款量产版互联网汽车。G3是小鹏汽车2.0版的产品,在2017年10月推出1.0版的基础上快速完成迭代,在自动驾驶配置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与小鹏汽车在本届CES同行的还有中国造车新势力拜腾,拜腾在CES前夕举行首款概念车BYTON Concept全球首发。新车定位为智能豪华中型SUV,最大续航里程达到520公里,量产版未来将在中国南京工厂完成生产下线,有望在2019年底上市。奇瑞则是2018 CES上唯一来自中国的传统主机厂,派出艾瑞泽5参展。奇瑞已与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在硅谷设立“奇瑞美国硅谷研发院”,将在 2018年投放搭载车联网系统的新车型。
在CES这个国际竞技大舞台上,虽然开始出现中国车企的身影,但与跨国车企巨头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传统国际车企巨头皆加大马力冲刺智能互动技术,尤其是丰田。
在今年的CES期间不仅带来前卫的黑科技,还宣布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并直接叫板、和等科技巨头,其底气来自于自身技术的储备和变革。丰田这次发布可用于移动、物流、产品销售等多用途的移动服务(MaaS)专用新一代电动汽车(EV)“e-Palette Concept”,未来一旦投入实用,无论对汽车产业还是互联网科技行业而言皆是一大颠覆。
而在智能互联电动的竞技赛中,丰田、大众、本田、福特、宝马、奥迪、奔驰等纷纷推出无人驾驶电动车,比起尚摸索造车技术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这些传统车企巨头不仅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积累的技术、生产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每年有几百万辆甚至上千万辆汽车销量,可以为新技术研发“输血”。其中,丰田2016财年的营业收入为27.6万亿日元,大众2016财年的营业收入为2172.7亿欧元。2016年,大众和丰田的年销量分别为1031万辆和1017.5万辆,夺走全球车企销量冠军和亚军,2017年,这两家车企销量均再次超过1000万辆。
位居中国销量第一的上汽集团,2016年营收为7564.16亿元,销量是648.9万辆,2017年销量增长至693万辆。即使旗下拥有与大众、通用等巨头合资的企业,上汽集团与大众、丰田这样的国际巨头尚有一定的差距。而按品牌来看,虽然吉利去年暴涨最终以120万辆销量获得自主品牌销量冠军,但与大众、丰田等品牌相比,在国际市场上也明显不是同一个级别的较量。
刚起步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在综合实力上还远远不及国内主流自主车企,与国际巨头相比更加悬殊。目前,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呼声较高的蔚来、小鹏汽车和威马的融资额普遍在100亿~200亿元左右。尽管与传统车企存在差距,但并不影响这些企业欲抓住汽车变革期契机脱颖而出的斗志。蔚来创始人李斌日前就向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国内自主车企积极布局,国际传统跨国车企巨头在未来可能不会占据像今日这么高的市场份额。
家电:“没到那个量,但要占那个位”
GFK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周群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客观讲,国际企业的AI(人工智能)应用还是领先于国内企业,除了自动识别,交互更多在英语环境下,中文环境下如何做到并驾齐驱,其实也是挺大的挑战。这牵涉到海外市场与中国市场技术路径的差异。
事实上,谷歌、两大人工智能平台都在争夺中国企业。像在智能语音引擎的利用上,创维与谷歌Assistant合作,而海信则与亚马逊Alex合作。而在2018年的CES上,海尔也展示了与亚马逊合作的产品。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家电产品生产国,但是在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家电企业的智能产品是否都只能成为入口端,在海外市场都要依赖于互联网巨头的人工智能平台呢?
对此,海尔家电产业集团CTO(首席执行官)赵峰并不认同。他认为,海尔已推出物联网操作系统UHomeOS。比如用户喊“打开空调高风模式”,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可能会以为“(早、晚)高峰模式”,海尔人工智能平台则会识别出是“高风”而非“低风”模式。“海尔的人工智能平台,希望在智能家居的垂直领域领先,当然也会与其他平台合作”。
品牌是另一个差距。在欧美高端家电市场,跨国公司品牌仍占据着主流地位。无论是海尔、美的,还是TCL、海信,都在努力树立海外的自主品牌。像TCL已定下2020年成为北美彩电第三大品牌的目标,又如海尔自主品牌冰箱在法国和德国已比同行卖贵100欧元。海尔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市场官(CMO)李华刚向第一财经记者坦承,抢下欧美高端市场还需要时间与积累,“也许我们没到那个量,但要占那个位”。
其实,中国家电企业已在核心技术、专利、标准上实现了不小的突破。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报告》,在家电领域,美的2016年的发明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其次是格力、海尔,前三位全部是来自中国的企业,而这样的情况已经连续了三年。2017年12月,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了由海尔主导大规模定制通用要求标准的建议书。
即使这样,中国家电企业要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抢占到智能家居的领先地位,仍然充满挑战。像三星、LG两大韩国企业,不仅彩电、白电产品线齐全,还在上游的通讯芯片、显示面板领域掌握话语权,而中国领军家电企业各有所长,如格力在空调、海尔在冰箱和洗衣机、美的在小家电、TCL和海信在彩电,所以,未来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整合产业链更多资源,也是中国家电企业迈上更高台阶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