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威:一个从阿里离开后又回来的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阿里人”这三个字,黄明威如今背了14年,也自豪了14年。如果不是中途下了“车”,那就是足足的18年了。
“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那是1999年的大年初五,马云站在湖畔花园的客厅里,激情洋溢地吼道。挤在客厅里的17个人,一脸茫然地看着他,眼神里透着兴奋、渴望与怀疑。
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冬天,阿里巴巴的业务还没杀到硅谷去,就“忽悠”来了硅谷人黄明威。晚上10点半,黄明威从旧金山绕道香港,抵达杭州萧山机场。当时,杭州下着倾盆大雨,又小又破的机场异常冷清,大部分的灯都熄掉了,只有几个国际旅客拖着疲惫的身躯晃荡其中。
从机场出来,黄明威拿着一张写着“杭州文一西路湖畔花园202”的纸,一路找了过去。这一路又风又雨的,冷得他直哆嗦。好不容易终于找到湖畔花园,敲门,没有人来接,他只好自己进去。到了202门口,那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门口堆满鞋子,他惊讶地发现,这群人还在那间小公寓里工作。没多久,有一个人打开门出来了。他问黄明威,“你是谁?你干吗?”黄明威说:“我是Brian Wong,我是来这边工作的。”
于是,就以这样毫无浪漫色彩可言的“加盟”方式,25岁的黄明威成了阿里巴巴第52名员工,也是阿里巴巴第一位美籍员工,负责当时阿里巴巴英文版网站的产品设计。实际上,黄明威加入阿里巴巴可以说机缘巧合。
黄明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人,在硅谷最繁华的地带长大。虽然从他的祖父辈开始就移民美国,但是他对中国的文化却一点也不陌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在斯坦福大学作培训,常常会招待这些中国留美医学博士学生来家里住,这给黄明威留下了关于中国的第一印象。
而且,中学时代,他的父亲曾带他来中国参加了一场医学会议,那次中国之行令他大开眼界。所以,上大学后他就开始学中文,想为祖国“做一番大事”。于是,大学期间,他找到各种机会前往中国,去北京参加暑期项目、去昆明教英语,还去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学一年攻读了硕士。
但是美国人的身份成了黄明威“做一番大事”的障碍,他没法在中国成为公务员。无奈之下,他只好想了一招“曲线救国”,跑回美国做了一年旧金山市市长特别助理。他想要在华人人口占30%的旧金山当第一个华人市长。
市长的梦还没实现,命运之手就把马云和蔡崇信,牵到他面前。那时,已经被投资人拒绝了37次的马云,带着蔡崇信前往旧金山寻求融资。通过朋友介绍,黄明威认识了他们俩,并约定在硅谷见面吃饭。
饭局上,马云和蔡崇信极力邀请黄明威加入,马云的自信和蔡崇信的权威,一下子击中了这个小伙子。那时他在想,“蔡崇信这个人非常聪明,他不会加入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司。而且,自己可以把硅谷带到中国。”
实际上,黄明威没有立即拍板表态,理性告诉他一定要慎重。谁都没有想到,高中同学传来的一个好消息给黄明威吃了一剂定心丸。那时,蔡崇信刚巧为阿里巴巴拉到来自著名投行高盛集团的第一笔大额投资,500万美元。而他的这位同学碰巧负责高盛旗下一个基金项目。
从旧金山中心区搬到杭州的偏僻地带,这样的生活对黄明威来说既刺激又充满着挑战。他常常跟随大家去湖畔花园的食堂吃饭,也会在跟疯狂的阿里人一起加班结束后,回家的路上,找那种卖面的小车坐在路边吃上一碗面。
这种生活上的磨合,黄明威可以试着去唤醒自己的“中国胃”,但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别,并不那么容易改变。在硅谷长大的他,早已习惯了硅谷的那一套互联网模式,所以在公司决定组建一支线下销售团队时,黄明威觉得同事们简直是疯了,大喊“这根本就不是互联网模式!”
只不过,从Ebay、雅虎抵达后的不适,黄明威很快意识到,在一个市场里奏效的招数不一定能在另一个市场故技重施。
然而,千禧年的并没有给阿里巴巴带来多少运。2000年年末,阿里巴巴刚刚搬到创业大厦,而黄明威也在与阿里巴巴团队不断磕碰不断磨合中逐渐适应过来。猝不及防地,互联网泡沫破灭,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紧急状态。随后,国外业务大规模裁员。
尤其是黄明威所在的阿里巴巴香港办公室,大部分人员被裁掉,幸免留下来的黄明威也被要求回到杭州,工资砍掉一半。眼看着互联网寒冬一步步逼近,也许是出于对互联网的失望,也许是对阿里巴巴前景的迷茫,心灰意冷的黄明威选择了离开阿里巴巴,回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MBA。
走到这一步,黄明威应该是不打算再回阿里巴巴的了。毕竟,主动辞职时大多都抱着不再回去的念头,就算当初没有红着眼或者红着脸,但好马总该不吃回头草吧!
有趣的是,阿里巴巴的员工还真有“吃回头草”的,负责媒体关系和市场的副总裁Porter Erisman算一个,黄明威也是。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双方也许有红着眼,但应该没有撕破脸。当然,马云对于黄明威的挽留与再度邀请也给足了诚意。
尽管马云一致坚持读MBA“无用论”,但是当黄明威辞职去读MBA并邀请邀请马云到MBA课堂上做分享时,马云一口就答应了。藏不住话的马云也只是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支持Brian读MBA,因为真正的商业在学院里是学不到的”。
更重要的是,马云和蔡崇信再一次跑到纽约为淘宝网站寻求融资时,他们约了黄明威再次在美国吃了一顿饭,再度邀请黄明威回到阿里巴巴。可惜的是,这一顿饭,并没能像初次见面那样,说服黄明威重回阿里。
直到2004年,已经加入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麦格劳希尔集团的黄明威,出差经过杭州。他决定回到曾经工作了两年的阿里巴巴看看,当他走进创业大厦时,他傻眼了。“一个自动门在我面前打开,前台有一个屏幕一直滚动销售数据。”
而且,迎接他的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李琪告诉他,公司现在有1300名员工,而他2000年离开时只有200个人。这样的数据,让黄明威震撼,他强烈地感受到阿里巴巴的迅猛成长。“回归”的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
于是,2005年,黄明威走进纽约第六大道1221号,在那间拥有百年历史的麦格劳希尔集团48楼顶层办公室里,对他的老板麦格劳三世说,“我打算辞职去中国的阿里巴巴任职。”
离开4年后,他终于还是选择回到阿里。如今,黄明威已是阿里巴巴副总裁,并作为阿里巴巴全球领导力学院的负责人,在全球招募学员,为阿里培养出色的全球员工。
人生,其实就像一场未知的旅程,上车、下车是必备姿势,至于中途会不会下车,在哪里下,没有人知道。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下一趟列车的沿途风光更精彩,不甘心在一趟列车上抵达终点。
就像大多数互联网人所认知的一样,“大公司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内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想冲进来。”更何况,职场如情场,都是你看我好,我看你更妙。所不同的是,分分合合在情场上很普遍,放在职场,就少之又少了。
黄明威再次登上阿里这辆超级专车,或许,能不能抵达终点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次他会更珍惜沿途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