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揭秘:喝豆浆会导致早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各位小伙伴们,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酒煮海带”可杀死癌细胞、“甲醛娃娃菜致毒”、“小孩喝豆浆致早熟”刷屏了。小编这里也收集到很多类似的谣言哦,究竟该怎么辨别呢?海带真有这么神奇,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吃娃娃菜了、小孩究竟该不该喝豆浆……
谣言1:小孩喝豆浆会早熟
大家都知道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被称为“植物雌激素”,一提到“激素”这个字眼,大家往往都很敏感,尤其担心孩子喝了豆浆,会不会性早熟。答案是确定的:不会。
因为植物雌激素在人体内的作用微乎其微,大约只有雌激素的千分之一,至今极少有儿童因为喝豆浆引起性早熟。而且豆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极低,大约为100ug/100ml,每天一杯200毫升,也就200微克。而目前婴幼儿、儿童大豆异黄酮的推荐量为每日25毫克。所以说适量进食豆浆,是绝对不会引起孩子性早熟的。很多性早熟的孩子,深究起来,大部分孩子是饮食不合理、营养过剩、能量过剩、乱吃补品有关。
所以要真的担心孩子性早熟,还不如来点实际的:
1。避免孩子在生活中接触超越其心理年龄的内容;
2。尽量不给孩子吃营养保健品(包括牛初乳);
3。不要让孩子吃过多油炸、膨化食品,尽量不喝饮料,避免能量摄入过多;
4。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5。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含性激素的药物、化妆品。
如果小孩出现性早熟迹象,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是由食物引起的,首先考虑是否是因疾病引起的症状。
谣言2:“酒煮海带”可让癌细胞自杀
有传言说“因为海带含有许多水溶性食物纤维,具有使癌细胞自杀的作用。”如果可行的话,很多食物都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并不比海带少。例如裙带菜、燕麦、苹果等水果,如果说酒煮海带可以让癌细胞自杀,那酒煮燕麦、裙带菜、苹果也都具有相同功效了。
而且传言建议每天海带的服用量是3~5克,不宜超过20克。按照3~5克来计算的话,我们一天吃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就能获得这些水溶性纤维。那就没人会得癌症,怎么可能还会有那么多的癌症病人呢。
其实,目前临床上证实有效的癌症的治疗方法只有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方式,而且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是不允许饮酒的,此外海带中虽然含有多糖、纤维,但也不能过度食用。因为不仅会导致碘中毒,同时菌藻类的植物非常容易触及重金属,经常食用还容易造成汞中毒。所以任何信息说XX偏方可以治愈癌症,你统统忽略就好,不要理会。预防癌症,还是要注意三餐营养均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充足的睡眠。
谣言3:娃娃菜里有甲醛,对身体有害
娃娃菜帮薄甜嫩,味道鲜美,深受大家喜爱。一般情况下,从外观上很难对“甲醛菜”进行辨别。不过,喷洒过甲醛的蔬菜会有刺鼻的气味,因此,从气味上可以识别出“甲醛菜”。甲醛确实对人体有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家癌症研究机构把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如果长期接触甲醛,是非常有害健康的。
那短期内接触甲醛,有害吗?短期接触,会引起以下危害:
1。甲醛对呼吸道及皮肤的刺激,出现流泪、干咳、喉咙刺痛、恶心等反应;
2。过敏反应,大多数是轻微的皮疹、瘙痒。
也就是说甲醛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接触,都对人体有害,那这娃娃菜里有甲醛吗?
网上流传某地流入非法添加甲醛的娃娃菜的消息,请注意是“非法添加”,也就是说,娃娃菜本身不含有甲醛,而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防止蔬菜腐烂变黑,人为添加了甲醛。可能一些报道的标题直接写的是“甲醛白菜”、“甲醛娃娃菜”,让消费者误以为娃娃菜或者白菜里含有甲醛。
此事发生后,国家食药监总局专门发通知指出,严禁经营者将甲醛作为农产品防腐剂使用,对发现使用违禁物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保鲜防腐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
所以如果我们能确保娃娃菜的来源,去超市或者有保障的商场去购买,一般就不会买到“甲醛娃娃菜”。建议大家在购买蔬菜时,不要盲目追求卖相,食用时最好剥掉外面一层,再用清水洗几遍。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将菜泡约半小时。
谣言4:糖尿病人不能喝牛奶?
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与不同时间给予婴儿固体辅食或配方牛奶等有关。那这是否在提示我们,婴儿时期喝配方牛奶会增加未来患1型糖尿病的几率呢?
在我国,90%~95%的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大约只占糖尿病患者的5%,而且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而这5%当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喝配方牛奶导致罹患1型糖尿病的呢?恐怕少之又少。
事实上,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极其复杂,其发病原因到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关于饮食当中牛奶与1型糖尿病的多项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关于此问题给出的结论是: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尚无定论支持或反对婴儿早期牛乳喂养是1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但目前已经证实的是:一系列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与诱发1型糖尿病有关。所以如果说确实要预防1型糖尿病,一个更可行的办法就是避免病毒及细菌感染,适时接受相关的疫苗可以减少或缓解环境触发所致的1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