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圈谣言:三五年后眼睛失明将大爆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屏幕,眼睛常常会出现干涩、胀痛等各种症状。
近日,网上流传一篇《警惕: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的帖子,指出由于现代人对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屏幕中的高频蓝光将大大增加人们患眼睛疾病的风险,文中还列出蓝光对于视力的种种危害案例,最后甚至得出惊悚的结论——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
网上流传帖子
蓝光的危害有这么可怕吗?生活中应该如何有效地防护蓝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此进行求证。
蓝光是什么
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大类,其中可见光是指人的视觉能够感受到的光谱,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蓝光就属于可见光中的一种,波长在400—500纳米之间,我们人眼对它感受到的颜色是蓝色,所以这个波段的光被称为蓝光。
因为蓝光的波长相对比较短,所以能量比红光和绿光高,能够直接穿透晶体直达视网膜上。但蓝光并不都是有害的,波长在415-455纳米以内的蓝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被证实能够损伤视网膜。而455到500纳米之间的蓝光是有益的,具有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影响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
蓝光
在日常生活中,各类浴霸、平板显示器、荧光灯、液晶显示器、手机屏幕、LED灯等新型人造光源及太阳光发出的可见光中都含有蓝光。
正确看待蓝光危害
蓝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损害视力,法国国家卫生安全局曾提醒:“长期、近距离、重复地暴露在含有大量蓝光的LED灯光束下,由于细胞氧化应激,可能增加视网膜上发生白内障和病变的风险”。不过法国的研究人员也表示,包括阳光在内,所有的白光中都有蓝光。如果说屏幕的蓝光有危害,那么与阳光相比,这些危害是微不足道的。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宏伟在《“蓝光”有那么可怕吗?》一文中指出,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机体对光损伤有保护机制。除了角膜、晶状体可吸收部分光以外,瞳孔的变化也有保护作用。当大量光线进入眼内,瞳孔会缩小,当光线较弱时,瞳孔会放大。此外,我们的机体还有抗氧化系统,保护我们免受损伤。只有当进入眼内的光线过多,或光照射时间过长,加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弱,才会出现眼底的病变。
对于传言中提到的“蓝光可致黄斑病变”,刘宏伟认为:“老年黄斑变性的原因复杂,蓝光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因此只防蓝光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知道,不单是蓝光,所有的光都可以对我们的黄斑造成伤害,我们应远离过多的光线、杜绝没有必要的光线”。
专家还强调,不应过分夸大蓝光的危害性。事实上,只有人眼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率、高能量的蓝光中,才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而这种蓝光过量的环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的环境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不应该把蓝光与“视网膜损伤”划等号。
生活中应如何防护蓝光
由于人眼自身对于蓝光就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大部分蓝光会被我们的黄斑色素和晶状体过滤掉,但晶状体过滤功能不太好的人,即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做过白内障手术的人以及黄斑色素累积较少的老年人,这类人群对蓝光更需警惕和加强防护。
专家建议,生活中如果要防护蓝光的危害,一方面要注意生活中的光源,避免眼睛被过量光线照射。室内照明不应过亮;外出时应佩戴墨镜或变色镜,避免光线直射入眼;长期使用电脑的时候,应将屏幕亮度调暗,可隔段时间闭眼休息几分钟。
另一方面,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合格的防蓝光眼镜。目前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镜片表面镀一层可以反射短波蓝光的膜层,大约可以阻断15%至35%的有害蓝光,镜片无色透明;另一种是通过渗透的方法把色素渗入镜片材料中,由色素来吸收蓝光,这种镜片的防蓝光效果要优于膜层反射镜片,镜片呈淡黄色。
不过,有需要的人群在挑选眼镜时,应警惕卖家的过度营销,挑选质量、规格都合格的产品。今年7月,上海市质监局针对防蓝光树脂镜片的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风险监测,从实体店、生产企业和电商平台中采集的60批次样品中,有11批次不符合参考标准要求,不符合率达18.33%。
上海质监部门就此发出警示:目前市场上的防蓝光眼镜充斥着大量不符合参考标准的产品,还有部分镜片样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要求。对于眼部功能健康的人群,保护眼镜的关键不在于佩戴防蓝光眼镜,而是要控制自己,尽量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