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华典型工科生的非典型找工作经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题记:选择工作,是为了你所想要的生活
写这段经历的原因:
2005年底,找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曾经想找到工作后记录一下自己的历程,发在Career上,希望能对后来人有一点点帮助,也算是感恩吧,当年在career上受益不少,无论是信息还是前辈经验。
结果这一拖就是1年多,现在我已经工作1年多了,也经历了一次工作变动,不过感觉现在回过头去总结这段经历会更好一点,因为有一年的时间去回顾当时的想法。
我的背景:
男生,清华非热门工科系硕士生,成绩前50%。
一个清华典型工科生的非典型找工作经历二
Fri Dec 7 13:53:44 2007
我的找工作经历:
我一直在矛盾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我的找工作历程,后来我决定还是从2004年暑假说起。
我03年校内直推本系硕士,06年毕业,2003年年底萌发出国念头,2004年10月考G,但是实际上在04年暑期我就基本上放弃了出国想法,因为我并不喜欢做一辈子研究。 那就意味着我要工作了,因为之前知道一个师兄在外企实习过,所以我要来他的简历,准备做一份简历,也去实习一把。结果作简历的过程痛苦无比并且让我产生了很强的危机感,因为我觉得自己没多少能够往上写的东西,闪光的东西不足半页,拿得出手的只有系学生会副主席,两个三等奖学金和体育上的荣誉之类,那些打工经历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我欠缺的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1-2份闪光的实习经历,就比较丰满了。
所以要是想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去做一份简历,你会迅速发现自己欠缺的:)
然后就是痛苦的找实习经历。
找实习有很多好处:
1、找工作的预演,也有可能成为正式的工作;
2、认识社会,行业,公司,不同职位的最佳途径;
3、让简历丰满;
4、还可能会有点小收入(这个最不重要)。
万事开头难:
但是找实习最难,因为好机会很少,又往往局限于金融,计算机领域,500强企业和国资委直属央企之外的实习经历基本上分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我采用的是曲线救国道路。在这之前我有过很多兼职打工经历:家教,机械绘图,写书,翻译,调查问卷都作过,然后我开始广泛联系认识的师兄,特别是在外企的,找活干,并且在BBS上天天看,只要是沾点边的都投,算是运气还好,找到一个给西门子一个部门翻译手册的活,但是不是实习,因为我拿回来做,只是偶尔去沟通,但是已经足以写进简历里面了,作为我找下一步实习的资本,虽然钱少活累,我忍。
跨出第一步:
大概作了2个多月,到了2004年底,那时课题也很忙了,终于从另外一个师兄那里得到另外一个机会,去GE的一个部门作技术,依靠着西门子还有之前的一些兼职经历,最终通过了其实很简单的面试,算是正式得到了一个实习,这个实习对我意义重大,虽然是技术岗位,但是还是能够接触到公司其他部门的人,对公司里各类职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候我面临了几乎所有清华工科系学生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实验室课题比较紧,导师基本上是要求工作日都在实验室的。我没有去请假,而是选择每周消失两天,偷偷去实习,当然要有技巧,周一最好不要去,周五一般可以去,让实验室其它同学帮忙及时沟通,最happy的是老板出差或者到国外开会,可以不用提心吊胆。有时候老师找我就说去采购零件作实验,或者图书馆。这有一点不好,但是没有办法,但是这个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课题的质量,辛苦是难免的,那段时间晚上和周末基本上是在实验室度过,课题让老板满意,其它都好说,自己心里也坦然。
那4个月的实习也让我认识了不少同学,都是在GE实习每天一起坐班车的人,还有别的学校的,特别是一些学金融,经济,管理类的朋友对我帮助很大,每天途中交流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视野被打开了,让我认识到了技术不是唯一的出路,也知道了95%的CEO出自销售和财务岗位,我开始蠢蠢欲动。
登堂入室:
时间也到了2005年6月份,大批招收暑期实习的公司涌入学校,但是竞争也很激烈,我这个时候特别想找一个非技术的实习,最好是市场,采购类的。不过我的确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而且那时候英语口语太差,仅有的3次面试机会都没有结果,我记得好像是施奈德,IBM之类的。随着假期临近,实习基本上都招收结束,我也基本上放弃了,决定在GE继续作下去,那边leader对我的工作还算满意,有希望留下来。然而就在这时候,我老早就投过的一个基金公司突然让我去面试,那个时候还是熊市,花了一晚上时间大概看了看啥是基金,然后就上阵了,结果完全没有问我金融的东西,都是我的实习,课题什么的,两轮面试过后,竟然过关,呵呵,生命充满意外啊。
豁然开朗:
这次实习只有不到三周的时间,但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个公司在南方,我想,反正有人掏路费,去玩玩也好。当时很单纯,觉得自己不会离开北京,也不会离开制造业,就是去赚个经历,不过我有个好处,就是做事比较全力以赴,害怕别人看不起。所以两周多的实习还是很卖命,去写一份研究报告,基本上两周每天都是8:00-23:00。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除了我之外,还有人大一个金融博士和北大一个金融硕士以及清华另外一个哥们一起实习,由于我在金融方面基本上是白纸一张,就每天抓着他俩问各种金融问题,比如股票,资本市场,那些天我就像块海绵一样,每天都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那种感觉很棒,那俩哥们现在一个在工总行,一个在投行,都是很熟的朋友了,真的很感谢他们。
实习结束答辩,当时还很懵懂,甚至觉得那些公司挺土的,写字楼比嘉里中心差远了,上班也不打领带,呵呵,那时候的我真是。。。。太年轻了,只看到表面的光鲜,可能正是因为无知者无畏,答辩结果很好,当时研究总监就有留我的意思了,还见了投资总监,对我也很满意,公司老总不在家,没见。当时已经开学了,我赶紧溜回学校,做课题,准备国庆之后的找工作。
陷入迷茫:
这次实习对我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我的眼界大大开阔了,但是也给我带来了些麻烦,本来我只想留在GE这样的公司,现在突然多了很多想法和选择,我内心还是蛮喜欢金融行业的,觉得做得事情比较有意思,但是心里根深蒂固的500强情结让我犹豫不决。更要命的是由于我的几个朋友的影响,我开始对咨询感兴趣,而那其实是非常不适合我的职业。
既然想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我决定广泛撒网,走一步看一步,这直接结果就是我很累,我真是把找工作当成了一项系统工程,后来我统计了一下,我一共投了103分简历,而且其实很多需要开放式问题,这就是没想好自己做什么的后果。呵呵。
之后的过程倒也快乐,这时候我的简历基本上比较丰满了,还是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而且我从暑假开始开始看china daily和经济观察报,模拟英文面试场景,口语也进步不少。所以总体来说,笔试面试机会还算比较多,其中不乏麦肯锡,shell,知名银行。
而这个时候的我,随着不断获得机会,也开始膨胀了,以为自己做什么都行,根本没有仔细的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错误结果,而这一错误让我整整浪费了半年时间。
总之是在12月底的时候我拿到了几个offer,有银行,外企和基金。后来比较了一下入门薪水,选择了一个银行MT。其实我并不是一个适合做管理的人,也不喜欢,但是主流的观点认为MT是很好的事业起点,而这种观点也影响了我。没错,MT是很不错的起点,但是对我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因为不适合,即使我在面试中发挥出色,也只是因为我知道面试的技巧,拥有很多经验,我挑的工作是大家眼中的好工作,而不是我自己的。分析自己太重要了。
简单的说一下后面的事情,在银行待了半年之后,我终于还是离开了,其中的艰辛就不说了,但是现在算是找到了自己还算喜欢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了。
后来我觉得有一种方法来选择工作,可能比较好一点。如果一个公司中的人,其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你都觉得和你期望你自己以后的生活差不多,或者说在这个公司中你发现了自己的role model,那么这个公司很可能适合你,因为如果你去了那个公司,5-10年后,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一个人很难超越自己所在的小环境。
一个清华典型工科生的非典型找工作经历三
Fri Dec 7 13:54:39 2007
关于简历:
拿出写论文的精神来对付它。
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我的同学可以用整整两周的时间去写一篇paper,而只愿意花一个下午搞定自己的简历。一个是决定了自己能不能毕业,一个是决定自己未来至少5年的生活,受到的待遇却如此不同。一篇好的简历,至少需要30个小时。
如果你需要应聘不同类型的职位,那就需要不同版本的简历。我当时基本上有5个版本的简历:通用类,技术类,市场类,咨询类,金融类。当然,有时候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司做稍许改动。
95%的人会在简历关被刷掉,而一面的时候这个比例降到了70%以内,你自己考虑吧,需要花多少时间。
关于实习:
外企也许不是工作终极归宿的最好选择,但是是最理想的实习选择。据我观察,清华毕业的人去外企的还是多,所以可能那里真的是比较适合高智商工科学生的土壤。到外企实习,会学到比较规范的做事方法,简历被挑中率大大提高,会让你了解外企看中哪些东西。还会认识很多人,开阔一下视野。总之,如果有时间和条件,本科最好就去实习几次,早点了解这个社会,就不会在找工作时那么彷徨无助,也不会在进入社会时不适应。
学校是温室,但是我们迟早要离开。
一些我觉得重要的东西:
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重要程度不亚于高考,或多少精力都不为过
分析自己同步于了解工作;
提高情商,智商我们足够了;
多看看经济金融类报纸,少打游戏;
有空的时候看看文史哲,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其实很多时候,HR只是和你聊天,觉得你足够成熟就行了。
深入了解并且体验这个社会,让自己显得更成熟。
多认识一些朋友,特别是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最好是工作过的,别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尾记:
郑渊洁写的童话大王不错,不过他还说过一句话:”人生的意义首先是财务自由。“我觉得很好。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类似于70年代的日本,每个人都很累,天天都在加速,财富神化和流离失所天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劳动力充足和财富有限,所以不管是你月薪5万还是月薪3千,其实都很累,在我看来,想很好的平衡生活和工作,其实很难。
2005年底的时候,北京4环内还有6000的房子,现在估计在1.5万左右了,而现在初出茅庐的学生的起薪好像还是没什么变化,这就是生存的压力。如果你没什么偏好,那么选一个好行业,快点财务自由吧。
今年很忙,只看了几部电影,但是其中有一部看了两遍《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找工作之前去看看,心态会好很多。
如果你两年后才会面临找工作并且看到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你已经获得了比你同学多10%的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