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要会把握自己的优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向学生们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沉痛说了一件事:一名刚刚毕业的优秀学生,在一家基金公司试用期间,由于排名末位被公司解聘,最终跳楼自杀。这封邮件随后被转到网上,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有舆论评价基金公司“末位淘汰制”太过残忍,使基金经理整天处于恐慌之中。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企业在岗位管理上引入“末位淘汰制”,实行优胜劣汰,以提高员工绩效。企业采用末位淘汰法,怎样操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面对竞争压力,员工如何摆脱心理负担轻松前行?
互助同盟应对末位淘汰
同事间结成“战略同盟”
花容(销售)
既然基金没有末位淘汰制,凭什么基金经理就要末位淘汰?更何况,被淘汰而导致自杀的还只是一个实习生?对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个体来说,末位淘汰制产生的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对达观积极的人,或许真的可以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然而,对于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又同时有其他不如意事的人来说,恐怕就只有负面的消极意义了。
遗憾的是,我们不仅无法取消老板们钟爱的末位淘汰制,也无法改变其推广蔓延之势。就在我们公司,同样也在一年前隆重祭出了末位淘汰的法器。似乎,只要一末位了,一淘汰了,立马就能招财进宝了。不过,这一年来,老板应该非常失望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被末位淘汰!说起来,这都是我们采取正确的和老板斗争、在同仁间结成战略结盟的结果。
话说当时,老板酝酿推出末位淘汰制,我们这些一线销售自然首当其冲。经过一番紧急磋商,我们派出最美的美女和最牛的金牌销售员,一起向老板游说。不管大家多么努力,一条队伍里,总有人要站在第一个,总要有人站在最后一个,您不能因此就抹杀最后一名的努力啊。所以,您即使要实行,也应该合理一点,科学一点,不是只看一个月的排名,而要看一贯表现……于是老板决定,连续三个月倒数第一者,“杀无赦”。
此举正中我们下怀。每个月最后几天,我们一干销售人员就要前所未有地“坦诚相见”,毫无保留地把个人业绩和盘托出,最后还要大家无私互助,把合同指标互相调剂一下——“一帮一,对对红”,决不让一个同事连续3个月掉队。否则,兔死狐悲,就算上个月、这个月走的都不是自己,但一个个“垫背的”都走光了,也难保自己下个月不沦落到要收拾包袱走人的困境。就这样,大家互相帮助,合情合理地规避了这一本身并不合情合理的制度,皆大欢喜。
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好,我们的“互助互利”也不落痕迹。所以,老板尽管很郁闷,暂时还没找到我们的茬,希望这样的大好局面能永远持续下去。老板,对不起了,不是我们想狡猾,我们都愿意勤勤恳恳干活,毕竟业绩还和收入直接挂钩呢。可是,不钻空子就要丢饭碗,我们也是被逼上梁山啊!
被职代会给顶回去了
金桂(职员)
末位淘汰,在我们单位行不通,刚一露头,就被职工代表大会给顶回去了。
我们单位一直是改革的急先锋,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大小小的改革就没消停过。但是,末位淘汰不行。不是说它残忍,再残忍的事情,我们都接受过,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empirenews.page--]
那么,“末位淘汰”为什么被职代会淘汰?因为它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比如:一个办公室5个员工,个个都是好样的,摽着劲儿地提升业绩,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竞争范围,就像当年的京剧四大名旦,四个人在舞台上你追我赶,各显其能,极大地促进戏曲的繁荣、流派的完善,如果人家不是自愿退出,您用得着再从他们中间来一个末位淘汰吗?企业也是一样,员工中已经形成了良性竞争的,用不着搞这种末位淘汰的把戏,严重挫伤了积极性的,搞不好还会像那家基金公司那样,逼出人命。听说,上世纪50年代“反右”就有摊派名额的事,无论如何都得凑齐数目,急得头儿找来找去,最后把自己报上了。听起来像是笑话,但折射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尽悲哀。
当然,末位淘汰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我们单位的一个班组就实行过末位淘汰,这个班组松松散散,一上班就喝茶聊天,侃山侃到上午10时都不干活。新来的组长在了解人员结构、摸清情况的情况下,搞了技术比赛,技术最次的,给一次补考的机会,再不及格,淘汰。结果,那个爱聊天不爱干活的人被淘汰了,员工的面貌马上有了改变。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班长是号准了脉才下刀的,他通过冷眼旁观,发现了班组的症结,对症下药,淘汰了那个他认为的绊脚石。问题没了,他以后也就不再使用这招儿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能力不一样,新人和老人的基础也不一样,如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末位淘汰,显然有失公平。对新人的考核是必要的,淘汰也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有具体的考核规则。如果管理者千篇一律地套用末位淘汰,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破坏原有的合理结构,导致员工们怨声载道。
末位淘汰遭遇集体跳槽
一平(培训)
有家公司,在发展中期对销售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优厚的待遇+残酷的竞争,典型的“大棒+金圆”策略。前有钞票诱惑,后有裁员堵截,公司的销售个个奋勇争先,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销售业绩创同类公司神话。公司门口更是经常招摇地停着一溜奔驰,那是奖励给销售精英们的。同时公司后门也踢出无数个灰溜溜的被淘汰者。
可好景不长,三年后,销售部经理带着手下的精兵强将集体跳槽,另起炉灶。老公司的支柱一夜倾覆,元气大伤。
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销售经理觉得自己业务已到头,无法再提升以达到公司更高预期,与其被裁,不如自裁,顺便带走身边爱将,以入股形式共做老板。外贸这一行业,门槛又不高,只要有客户就是老大。而身边的爱将们也不堪再忍受指标催命的日子,正好一起跳槽,顺带给老东家一点颜色看看,出口恶气。
当然这种极端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也有不少企业通过这种办法,淘汰了两种人:一种是无法纳入本企业文化,没法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人;另一种是自以为是企业老员工的“老油条”,工作的能力和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达不到要求。
还有一家公司,本身有吃“皇粮”的背景,虽然被推向市场,但“好爹好妈”依然牵挂着,项目经常自动送上门,所以公司得以维持。新老板上任后烧起“三把火”,声明要搞末位淘汰,倒也让公司有了点新气象。只是到年底审议时,老板开始挠头了:思来想去,权衡再三,只得下出自以为是的高招:末位中,最无背景之人离岗辞职;余下几人,公司本着爱护精神,调换岗位重新就职。这种障眼法岂能瞒得了员工?于是大家又故态复萌,该咋样就咋样。
随时问自己:优势在哪里?
贺成 (企业报编辑)
职场这么多年,我习惯在心底问自己:“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这个习惯,缘自一位姓李的同事。
有一年,企业里请来一位台湾职业经理人,大家大呼“狼来了”。果不其然,这位台湾经理人到企业后,就开始了砍成本、砍人。过去,各部门人浮于事,彼此钩心斗角,互相争着拍部门领导的马屁。职业经理人来后,大家的心里都有些惊慌。
但是,企划部里的小李似乎一点不慌。这让我纳闷:他没什么关系,也不会拍领导马屁,别人在耍心眼,他便默默地干活。在大家的心里,他就是个胆小鬼。可当有一天,我问他:“现在单位可能要裁人,要搞末位淘汰,你害怕吗?”他不以为然:“我哪有害怕的时间啊,天天在忙。”结果,那年裁了好几个人,小李最终也没被淘汰掉。事后,我对李说:“你运气真好。”想不到,老实憨厚的他,说:“这哪是运气,是企业还需要我这种傻瓜。”他说的傻,自然是自己做的事多,从不跟人计较。殊不知,在懒人堆里,傻忙着成了他的优势。[!--empirenews.page--]
企业只是一个平台,是靠员工创造价值而保持竞争力的,而企业的竞争力又来自员工的竞争力。对有优势的人,自然不会被淘汰掉了。
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企业需要的是能给它创造价值的人。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有了随时问自己优势在哪里的习惯。尚有职场焦虑心态的朋友,不妨多问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少去管企业的裁人方式,那只是一种方式罢了。
另外,随时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还可以更多了解自己,从而避免心虚,避免心理焦虑,让生活里充满阳光,在职场上充满自信。
不过一碗饭罢了
徐瑞娥 (杂志编辑)
“末位淘汰制”究竟是谁发明的?似乎没有定论。据传它源自美国,前些年一度在国内颇有市场,不过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没有采用这种绩效考核方式。
中国人历来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以末位淘汰的方式解雇人,的确是一种羞辱,那个大学生死得可惜。只怕他未必知道,“末位淘汰制”和我国劳动法中某些条款相抵触,严格追究起来,本身就违法。
“末位淘汰制”的害处很多。其一,造成单位内部不和谐。由于时刻面临淘汰风险,同事之间彼此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局面。在需要互相配合的情况下,有可能彼此拆台,让对方不至于业绩突出。而工作氛围的不愉快,肯定会限制员工的创造性。另外,末位淘汰势必造成离职者都对公司心怀怨恨,这些人大多又会跳槽到同行业公司,这样一股力量随着时间积累日益增强,说不定哪天会对公司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其二,滋生腐败。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假如推行“末位淘汰制”,由于人情关系复杂,很容易形成某些“潜规则”,淘汰的未必是不合格者。在饭碗压力下,下属行贿,领导受贿之风极易蔓延。
其三,工作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活着就是为了工作?这个问题近年来引发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前者显然代表着世界潮流,以人为本应该是一切规则的出发点。“末位淘汰制”让工作失去乐趣,变成一种痛苦,对于创新产业尤其不适合。
通常情况下,“末位淘汰制”淘汰的是员工,不过最终淘汰老板的情况也不鲜见。我一位好友所在公司,规模一般,老板心血来潮东施效颦地引进了“末位淘汰制”。起初由于公司效益尚可,一切正常。去年遇到原材料上涨,市场行情走低,面对暂时性减薪,员工一哄而散,骨干尽失。今年同类企业渐渐回暖,这家公司却无法复苏了。没有一帮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员工,中小企业面对市场风险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末位淘汰制”不是它们玩得起的。
当然,假如你已经在一家“末位淘汰制”企业工作,那么只能让自己去适应了。一般而言,这类企业都是“泥饭碗”。万一你被“末位”了,也大可想开点。不过一碗饭,大不了换个公司打工。人生变幻无常,一时被淘汰并不能证明自己不行,说不定挪挪地方,就会迎来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