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烧毕业证揭示经济症结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各大网站上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日前,《城市晚报》记者采访了视频主角——28岁的郑克峰。他说自己毕业5年了,摆过地摊、烤过肉串、当过代课教师、睡过广州的天桥下,5年间无数次投递简历都没有结果,“我烧了毕业证之后,我的同学都说我是‘愤青’,但我知道至少我还保留着一份清醒。”
同网上众多怪异或者妖气的视频不同,郑克峰绝不是在搞哗众取宠的“眼球艺术”,他的心中的确郁积了太多的失望和疼痛。看看他所从事过的那些职业,还有他两任女友的告别方式,就可知社会中存在的无形铁壁对一个贫寒大学生的挤压和封堵有多残酷。更可叹的是,郑克峰的故事绝非他一个人的遭际,一大群人都跟他有着相似的命运。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2009年全国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率为87%。截至2009年底,加上往届未就业大学生,至少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而如果把那些因为某些高校追求漂亮就业率而“被就业”的大学生算上,待业大学生的数字只会更多。
“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话题,早已失去了新鲜感和“震撼力”,它所牵动的社会现实却越来越沉重,而且时不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在媒体上,让人无法视而不见。关于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至今还有两种说法甚为流行。一说是大学生们好高骛远,不思进取,甚至以“啃老”为荣。然而,一份以上海大学生待业群体为调查对象的报告显示,“好高骛远”是一种普遍的误读,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理性。另一说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跟社会需求脱节。这一论调也似是而非,大学本科以基础理论教育为主,专业方面学的主要是基础知识,要想在就业后胜任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磨炼和再造。从历史来看,专业不对口是常有的事,跟就业的难易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是高学历人才供给和智力岗位需求之间有落差。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为什么会有明显的缺口?这就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说起。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说法,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包括七个环节: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其中“制造”是单独的部分,是硬的生产环节,算是“1”;而其他部分是软的生产环节,算是“6”。在国际产业分工的现有格局中,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1”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了“6”的位置。“1”处于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有三大特色:第一浪费资源,第二破坏环境,第三工资不高。“1”的环节大量需要产业工人而不是高级白领,所以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用武之地。
显然,如果中国产业结构中“6”的部分做大做强,服务业的比重大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就会好转。所以,那些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零打碎敲的政策虽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这需要国家的战略决策和鼎力推进。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一定不能谋得可心的白领职位,也没有资金和能力去白手创业,倒真的不妨考虑从事带有蓝领性质的工作,然后积聚内力,待时而动。当然,这样的退而求其次不存在什么“摘下花冠”的意义,而只是出于生计的需要,只是曲线自救的策略。其实很多大学生早已明白其中道理,他们要么降低身段实现了就业,要么有意识地待业修行为未来投资。总之,面对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停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