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我们却不能回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提要:调查中,记者发现了很多加班信号:趴活的司机、明晃晃的大楼、夜里11点多CBD地段的堵车……一位众人艳羡的工程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记者说:“记者同志,您一定要好好帮我们反映反映,让那些剥削我们的‘资本家’还我们的时间和血汗钱啊!”
上篇:加班故事
故事1:德国作息时间
小刚是一名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师,2002年在大连读完大学后,进入了一家著名外企在大连的公司。说起放弃那么好的机会,来北京找工作的原因,他笑笑说:“当时就是因为大家都说大连是适合养老的城市,不适合年轻人创业。我自己也觉得工作太舒服了,没有刺激和挑战。”如今,他已经在北京工作两年半了。
他到北京找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私营企业,在这里他终于体会到了刺激和挑战——经常性的无薪加班。这份工作让他非常不满意,但他一直坚持做着,直到一天早上到公司,有个消息让他惊呆了:一位不到30岁的同事,在昨晚加班时突发脑溢血猝死。这件事情对小刚影响特别大。2007年1月,他跳槽到一家中美合资的企业。他以为合资企业的情况会好一些,没想到,这次跳槽,只是从加班到更大强度加班的转折点。
进入这家公司,他才发现这里加班风气一样盛行。由于公司和香港一家公司合作,公司里有几个香港的同事。他们干起活来颇有一番拼命三郎的精神,常常废寝忘食,加班到很晚。每次开会,老板就以他们为典型,教育其他员工。有时说到动情之处,还会提到香港经济腾飞的原因,大陆员工和香港员工的差距等。小刚对此非常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香港同事的薪水是他无法企及的,而且,即使他加班,也没有加班费。所以起初,不管别的同事怎么加班争取好的表现,也不管老板怎么旁敲侧击地提醒,一到下班时间,他就大大方方收拾东西,刷卡,大摇大摆地走出公司。
舒服的日子还没过几天,小刚的加班生活就又开始了。起初,是因为公司接了一单德国的生意。为了和德国客户联络方便,公司要求他们部门按照德国的作息时间下班,可是上班时间还是按中国的。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1点,小刚对此叫苦不迭,但是这是公司的硬性规定,他没有回旋的余地。此后的几个月,小刚都在一个国家感受着两个国家的工作作息状态。
德国的项目好不容易做完了,小刚以为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老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并表示以后会重用他。小刚开始还沾沾自喜,后来才知道,受人赞赏是有代价的。他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终于又开始了常规式的加班。记者采访他时,已经连续加班三周的他看上去非常疲惫。早上正常上班,晚上早则10点,晚则通宵,周末亦然。而且不光没有加班费,连加班期间的交通费和餐费也自理。偶尔公司给员工们叫个外卖,大家受宠若惊。小刚指着自己腰上的皮带跟记者说,原来他用倒数第三个孔,现在已经瘦到用倒数第一个孔,可是裤腰还是松。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像是回到了高三,闭上眼睛就睡觉,睁开眼睛就干活,单纯到了一定境界。他基本上很少跟朋友联系,MSN的签名改成了“Saysorrytoa llfriendsfornoreply(朋友们,不能及时回复,请谅解)”。有一天吃饭时,他和同事聊起来:“有时候真不知道咱们这样是为什么。”同事无奈地笑笑说:“这种问题不要考虑,就让工作把我们麻木吧!想得太多,会崩溃的。 ”
29岁的小刚唯一的一次恋爱,因为他没有时间陪女朋友而失败了。女孩失望地离开时,他下定决心,如果再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一定拿出时间,认真对待。可是现在的工作更忙碌了,他连认识别人的机会都没有。他非常认真地告诉记者,他也仔细考虑了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客观的情况不能改变,他已经渐渐接受了。“现在支持我一直这样做下去的,就是一颗热爱这个专业的心吧!”
故事2:“自己的时间”在哪里
杨晔是同学中比较幸运的一个。2003年大学毕业,他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胜出,被一家全球500强的日资企业录用。刚刚上班的他心中充满了对工作的激情和热忱。每天到公司时,公司里除了清洁工还没有别人上班;下班时,一定是大家都走了他才走。其实,他刚刚到公司,并没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加班时间就是在看书、学技术、学日语。他说,很多毕业生入职之初都是这样,一方面,想多学一些东西,尽快进入状态;另一方面,想争取好的表现。当然,加班对他来讲,还有一点特别的好处,就是加班费。
这家公司的加班制度是严格按照我国“劳动法”制定的:加班费按晚上1.5倍,周末2倍,节假日3倍发放;出差如果有加班行为,不光发出差补助,也发加班费。每月加班累计不超过36小时,如果超过可申请轮休。加班期间,还有用餐补助和交通补助。杨晔说,公司其他加班的同事多数是真的有事情要完成,而没事的同事多数还是一下班就匆匆走了,大家不是很在乎这点加班费。只有他们几个刚来的年轻人,家在外地,没有男女朋友,刚刚入职,工资又低,所以他们每个月都能加班到36小时,每个月都能拿一笔不少的加班费。
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现,工作一年后,杨晔被提升为项目经理。随着工作量越来越大,他终于不得不整天加班了。就在这时候,他交了一位女朋友。原来努力争取的加班费如今对他已经毫无诱惑力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多一些自己的时间。那段时间,他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在上班时间把事情处理完,然后可以准时下班。最害怕的事就是出问题,影响项目不能按照进程如期完成。常常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大家从下午开会一直开到半夜。有一次,他跟女朋友约好一起吃晚饭。没想到在下午,项目又出现了一个技术问题。他马上组织大家开会。问题解决了,他散会回到家,已经是夜里11点了。杨晔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在他家楼下昏黄的路灯下,站着自己娇小的女朋友。看到自己远远地走过来,女孩开心地跑过去拥抱他,没有责怪,也没有埋怨,反而让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2007年,杨晔准备结婚。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从挑房子、买房子到选建材和装修,都是父母从外地赶过来帮忙操办的。婚期定在5月3日。而在5月1日那天,杨晔还在加班。法定的婚假也没有休,5月7日就回公司上班了。[!--empirenews.page--]
杨晔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自己的时间。因为加班,他很少有时间陪妻子逛街、旅游,哪怕是看看电视。父母来北京看望他,一般都是妻子陪着,住在他家中十来天不一定能见到他几次。踢球是他自己多年的爱好,已经放弃很久了。像以前一样看看书,学学日语的时间也基本没有了。他说他很欣赏一些欧美企业——基本上不用加班,全公司休假最重要。即使工作不能按时完成,也很少加班;无论谁在休假,大家都不好意思去打扰。但是这样似乎也不耽误什么事,那些企业依然发展得非常好。他说:“并不是我不知足,是真正有了自己的生活,才知道自己的时间有多重要。”
下篇:我们为何加班
在中关村酒仙桥电子科技园附近,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定点趴活的司机。昏黄的路灯下,他们有的站在一起聊天,有的借着路灯光看报纸。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到处跑跑找活,他们说:“不用找,没到点呢,到点自然就有活了。”司机师傅告诉记者,这附近的公司每天都有很多员工加班,公司对于员工加班也有不同的交通补贴规定:“有的加班到9点,公司给报销打车费。有的到10点,有的得到11点。一到打车报销的时间点,你就能看到好多员工成群结队地出来了,我们这些车,还供不应求呢!”
果然,晚上9点,一群员工从一个院子里蜂拥而出。
某公司的李小姐对司机师傅们“整点报销打车费”的说法不以为然。她说:“也就是刚好赶上了,享受一下公司的报销;我要是8点钟能干完活,自己花钱打车也要马上回家。再看看这大楼里,9点以后还在干活,十一二点钟回不了家的还大有人在呢!”
记者四下望去,果然,几栋大楼全都灯火通明。
在这次加班调查中,记者发现了很多加班信号:趴活的司机、灯火通明的大楼、夜里11点多CBD地段的堵车…… 这些信号告诉我们,在一天的工作之后,这座城市里有许许多多人不能好好休息。那些衣着光鲜、出入于高级办公楼的白领们,还在承受着工作时间之外的职业压力。
对于加班,他们的态度或支持,或反对。年轻的新职场人有的大义凛然:“总得有人把事情做完。”有的义愤填膺: “曾经有过严重的加班恐惧症!”那些被职场打磨得没了脾气的前辈们已经学会了自我幽默一下:“自从加了班,再也不用为晚上吃什么发愁了。”
为深入了解京城白领加班情况,本刊通过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网络采访的形式对北京国贸、大望路、中关村地区的公司员工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87名公司职员中,“常常加班”的占71%,“偶尔加班”的占18%,“从不加班 ”的只是少数。
结论1:美丽的圈套
提到加班的原因,首当其冲是“企业的态度”。在加班原因的分析中,43%的被调查者表示加班的原因是“工作量太大,在工作时间内无法完成”;15%的调查者告诉记者“领导常常在下班前安排工作”。很多企业为了尽早完成工作,增加效益,正面要求或侧面鼓励员工加班。
然而,无论是正常有偿加班,还是超常的无薪加班,都会对员工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这一点,企业很少考虑。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借高强度的加班,有意识地提高员工的淘汰率,靠不断使用试用期员工节约成本,维持业绩增长。
一些“高明”的企业,将加班作为员工绩效测评标准之一,在企业中大力推行“加班文化”。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文案策划的小金告诉记者:“我们经理常常跟我们说,要‘以班为家’、‘忘我地加班’,这样才能出成绩,创效益。你可以看看我们公司的内刊,每年选出来的优秀员工,必然都是头发稀疏,满脸皱纹。这些玩命加班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empirenews.page--]
结论2:不得不爱
在众多的被访者中,大部分加班者是主动加班的。私人时间一点点缩水,脑力和体力大量地透支,自己却换不来相应的报酬。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对加班毫无怨言,主要原因,就是出于激烈竞争下的职场生存压力。
在调查中,表示“主动加班,提高业绩,希望得到领导重视”的员工占31%。一位在某私营公司从事公关工作的李女士说:“现在就业形势这么差,有一份好的工作当然要好好干。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的为事业献身的情怀,问题是大家都那么努力干,自己不努力,丢了饭碗怎么办?我现在因为怕别人顶了自己的位子,结婚几年了连孩子都不敢生,加几个小时班算得了什么?”
如今在我国,除了个别稀缺专业人士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以外,绝大多数职场白领所要面对的,还是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职场生存环境。过五关斩六将找到一份可心的工作,找到后自然格外珍惜。同事们一个比一个优秀,一个比一个能干,要想不落后,怎么能不比别人付出更多?为了自己的业务不被抢走,为了赢取更多机会,为了升薪,为了升迁……总之,就是想让自己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博得老板的赏识,使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地把加班当作工作的一部分。
结论3:苦行僧心态
在西方,人们将休息权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在上班时间好好工作,下班后好好休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有人因为加班影响了和家人共度的时间,他会觉得自己愧对于家庭。而在我国,多年以来,大家接受的是“一切以工作为重,愿意为工作牺牲一切”的观念。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于过度工作的人都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人们认为加班是事业心强、对公司忠诚的表现,甚至有人觉得如果不加班就不是好员工。
一位在私企工作的文员在网络采访中“义正严辞”地质疑了记者采访加班人员的必要性:“如果工作完成了,自然不需要加班。工作没完成,加一点也无所谓。如果因为这么一点加班费或者加班时间就心理不平衡,怎么做事业?”他甚至劝记者不要把加班看得过重,不要觉得加班是受气:“你公司的老总比你更辛苦,他们受的气比你更多——把心胸放宽,努力去工作,加班就当成为自己日后的事业打基础,则自然心平气和了!”
很多人像他一样,因为没班加感到郁闷,抱怨工作太轻松。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老板辛苦和他们加班是两码事,更忽略了老板在利用他们额外劳动,带有剥削的性质。
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应该是劳资平等,工作绩效和劳动所得成正比。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再大的事业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让盲目工作侵占自己的全部生活。
记者手记:拿什么拯救加班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北京白领,加班问题在全国各地区的很多行业普遍存在。例如,某些大超市,店员每天都要加班四五个小时,连续工作24个小时也时常有之;在南方的一些高科技产业园的工厂,一线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但是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一家工厂,三天之内,曾有两名女工相继在流水线上猝死……
加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职场不能忍受之恶。比起白领,普通工人更加弱势,更加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
一位著名法学专家曾经说过,我国的劳动法是全世界最完备的,却是全世界实施最不力的之一。一些不良的职场潜规则让很多白领自动放弃了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曾经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的刘女士,因为不愿忍受领导每天临到下班前开始组织开会,所以辞职了。她告诉记者: “我也懂法,但是作为一个劳动者,我不可能因为加一两天班,就去跟用人单位打官司。首先,在时间上、精力上,我耗不起;其次,如果这场官司我打了,那估计我以后就别想再找到工作了,有哪个公司、单位敢要这样的员工呢?”
深受加班之苦的员工们不但难以用法律维权,就算是像刘女士这样,用辞职来抵制加班的,也往往是徒劳无功。在调查中,78%的员工表示“加班无法抵制”。因为现在加班已经成了普遍存在于各公司的常态,谁也不能保证跳槽后的工作就能称心如意。所以,现在更多的企业员工寄希望于国家权力的介入。
2005年,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组建率已达到94.5%,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员工非常关注劳动监察工作。他们希望劳动监察人员能够尽快关注到自己工作的领域,使工作环境由此得到改善。
就在记者将要发稿时,惊闻深圳华为公司一26岁男白领不堪工作压力,自缢身亡。这则来自南方网的新闻称:7月 18日下午,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的他,生前曾多次向亲人表示,在公司表现不好就会被主管批评,还要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太大,并两度想要辞职。而华为人事部副部长张志刚认为,华为公司的员工的确都有压力,但对于张锐来说,压力实际上远没到把他击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