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必赢的心态创业——访学大教育董事长李如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寻找创业目标-----专注的做自己最热爱的事
提起大学生创业,身为学大教育的董事长李如彬侃侃而谈。一个人,这一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还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人?这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问自己的问题,如果想轰轰烈烈的过一生,不想做一个庸庸碌碌的人,那就选择创业。假如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创业,显然是不适合的。这是创业的基础。
当时已经在清华同方任职的李如彬,内心总有一个想法在涌动,总想做点什么,不想这样庸庸碌碌一生。于是和当时关系好的另外两个同事一起经常交流和讨论,正值当年的三个年轻人都有一股子闯劲,每个人内心都燃烧着创业的激情,怀揣着一个梦想,接受大学教育几年毕业后不能仅仅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来谋生,而是做自己最热爱的事,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不枉读大学一场,不枉从贫穷的农村来到首都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三个年轻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最初的创业团队便建立了。
团队有了,李如彬深知,创业仅有团队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团队是万万不能的,创业初期,最忌单打独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任何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最好有一个团队,这样可以集大家的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即使是2个人或者3个人,也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大家可以互相支持,交流,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团队组建了,做什么,怎么做,是整个团队需要很好的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一点上,学大教育的创始人李如彬胸有成竹,他把自己上大学期间做家教的经验和两位伙伴分享,并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家教和网络结合的新理念和模式,这个模式很快得到了团队的认可和响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有的家教经验进行创业,是学大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刚刚大学毕业的三个人来说,过去做过很多家教,感觉北京的家教市场需求非常大,而相应的机构却没有,在这种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三个人认为做互联网的家教服务非常可行的,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学习状况,提升学业成绩,同时又能挽救许多家庭,带给家长希望。而家教服务又是三个人都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一来,有了创业激情,一支小小的创业团队,一个对孩子、对家长、对社会有利的事业,凭借三个人熟悉的互联网技术,学大教育便在京城创立了,李如彬和他的伙伴们走上了创业的道路。2001年9月,一个中介性质的家教信息网站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家教系统网络平台在北京落户了。
说起当初为什么创建个性化辅导机构,李如彬腼腆的说,自己当时是从山东临沂农村考入北京读大学的,农村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在做家教的过程中,注意到北京的孩子虽然能上得起学,但教育却对一个家庭的喜痛悲乐有着太大的影响,孩子发展好,全家对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孩子发展差一点,整个家庭就有种压抑的气氛。这个经历也促使李如彬为自己的企业确定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关注成长每一天”。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促使他决心专注的做这件事,而且决定把个性化辅导做到专业。
“有想法,有准备的人才会有机会成功,难的是能否在遇到困难时依然坚持,创业者的意志力是非常好的说明,只要有良好的意志力,做到做事专注,投入,才能有机会成功。”李如彬如是说。
这一点,对现在的大学生创业非常有帮助,如果在创业之初,没有一个坚定的决心,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就难免开始摇摆,甚至于怀疑自己,或者半途而废。因此选择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创业,专注的做自己最热爱的事,对于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犹如一剂兴奋剂,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不放弃,带给自己最大的信心和力量。这一点,是非常之重要的前提。
探索商业模式----了解行业,成为行业专家
团队有了,选好了创业的方向,明确了创业的目标,接下来便是沿着自己选好的方向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怎样才能做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每个创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是必须常常反思的问题。李如彬知道,要想做好这个行业,必先了解行业,同时成为行业的专家。做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想做好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必须了解客户需求,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并掌握行业的商业盈利模式。
从清华同方辞职后,三个年轻人凭借熟悉的计算机语言,力图复制王志东的新浪、丁磊的网易,也曾努力尝试过多次,但最后发现突破前者比较难。最后想到了最为熟悉也起码能够实现公司自给自足的方式——家教。不同的是,这次决定不再亲历亲为,而是选择搭建和推广网络平台、吸引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付费登载个人需求信息的方式。这样通过对供需双方各收一定费用,学大教育的最初构想成型了。
当初的学大教育基本上就是一个中介组织,仅给双方提供一个信息披露平台而已,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学大教育的知名度和网络平台的点击率在不断攀升,其线上线下的活动不断受到关注,品牌已逐渐在各大高校学生及各地中学生家长中间建立起来。[!--empirenews.page--]
在创业最初,尽管公司在三个月之内就已经开始盈利,但李如彬并没有满足,而是开始了新的思考,“我希望别人一提起学大,‘个性化教学’这个概念在脑袋里就能够呈现。
到了2004年,在学大注册的家庭教师已达30万人次,销售额也达到了几百万。但是为了让学大在个性化教育这个领域里做得更专业,我们取消了公司家教中介业务,尽管为此我们每年要损失好几百万,但我们都觉得值。
我们成立了‘个性化教育研究院’,聘请王晋堂等教育专家组成顾问团,聘请原中加学校副校长马瑾女士等中年教育骨干加入我们的团队。他们把自身对教育几十年的思索、思考、思想等尽数奉献给学大,进一步丰富了学大的教育理念,升华了学大的教育理想。”
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完善,实行标准化,使学大从中心校长到基层管理人员,再到普通教师,从招生咨询到分析诊断报告,再到为学生选择老师和授课,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文本格式。慢慢的,一个符合李如彬的“个性化辅导”理念的商业模式在学大逐渐形成了,吸引了无数的学生和家长,营业额出现剧增,公司也开始不断扩张。
2007年10月,走过六年多的学大教育终于迎来了首笔融资,一家管理着20亿美元的国内知名股权投资机构-------鼎晖投资公司看中了学大的美好前景,向其注资近2000万美元,鼎晖是学大教育在教育领域中投资的第一家企业。
目前,学大教育全国在校中小学生总数超过2亿,如果按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计算,中小学培训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迄今为止,李如彬仍然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体系”,这个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典范,成为了学大成熟的盈利模式,这样的商业模式探索是李如彬和他的团队经历了7年的摸索而逐渐完善和成熟的,并且在不断的精益求精中。当然,也成为了同行所效仿的商业运作模式。
为了能够做好这个行业的领头羊,李如彬和他的团队依然在继续探索和改革之中……
防止资金漏洞------持续不断的造血能力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学大也不例外,在谈到资金问题时,李如彬说:“学大创业之初,就抱定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必须盈利。因此,在创业三个月就有了收入,可以保证生存,这是非常好的开端,能生存就有了发展机会。”
在创业之初,仅2004年,学大就已经有几百万的销售额,于是,扩大规模的想法在李如彬头脑中出现了,2005年一下子在全国开设了三个分公司,但由于资金、管理和人才未能及时跟上,运营出现了很大困难,最终只能舍弃其他地方全力保存北京市场才存活下来。“当时管理构架不够强大,人员不能分散到当地。”李如彬说,那是一种非理性的扩张。
当初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学大教育曾尝试过加盟模式,李如彬发现控制不了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多弊端。因此,这个惨痛的教训带给李如彬很多思考: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造血能力------持续的资金链,即使扩张也会带来很大的损失,2004年的资金链断裂,导致公司亏损几百万,那个心痛至今记忆深刻!
然而惨痛的教训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它促使李如彬和自己的管理团队开始思考,必须寻找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
2007年,鼎晖创业投资看中了学大,他们非常认可学大的商业模式,认为这个商业模式具有传统的教育体系不能够满足的需求,包括学生和老师。同时也非常认可学大这个团队-----一支非常年轻、有创新、有进取心的团队。另外,投资在某种意义上讲跟结婚很相似,需要互相认可的价值、要给对方提供一定的帮助,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认可对方的价值,最终走到一起。
其实,最根本的是鼎晖投资看中了学大教育巨大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全国近2亿的中小学生,不管是从纯粹的市场规模,还是说最近市场需求,包括一些东亚国家的市场的规模,如日本、韩国,这个市场其实发展潜力都很大,很大一部分学生其实都在接受辅导,像小学生在韩国参加专职的辅导,甚至美国也有专业的公司,运营的模式与学大有相似之处。从这种角度来讲,不管从纯粹的市场规模还是市场来讲,都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经历了扩张失利的惨痛教训,在2007年的融资后,李如彬表示仍然会继续坚持直营模式,加盟和收购都不会考虑。“个性化教育属于全新的商业模式,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类似机构都是模仿我们,基本上没有收购价值。” 李如彬说。
[!--empirenews.page--]
坚强的意志力-------承受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
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创业来说,李如彬并不是很赞成的,他认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如果就这样贸然创业,会遭受很多挫折和失败,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不利,最好的创业时机是工作2--4年之后,这几年可以在自己未来想创业的行业里去工作,从头开始,学习和了解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熟悉企业运作,掌握管理流程和策略,有了一定的准备之后再去创立自己的企业,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成功,也不容易失败。
如果一旦决定自己创业了,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能承受得起挫折和打击,不会半途而废。实际上有很多人,一开始凭着一股子热情创业,到后来一旦遇到挫折,便会退缩,会放弃,那样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一旦想好了要自己做,就一定要坚持,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挫折,都要承受得住,这个当然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比如家人,朋友等。
2005年学大扩张失利,给初尝创业成功的李如彬一个严重的打击,,犹如当头棒喝,打破了他迅速扩张的美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一般人是会放弃扩张的。然而,李如彬并不灰心,他冷静下来后仔细回顾,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失利?他对这次的失利做了很好的思考和总结:
首先对各地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千篇一律的套用在北京的运作模式是行不通的;其次这种模式的架构还不是很成熟,同时有些感性的成分在里面,没有把它具体化、科学化,还不能够做为一个有效的机制去独立运转;再次就是资金有限,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同时支撑这么多的机构运营;再加上管理上的不成熟,以前管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跟现在管理上百人的分散团队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学大教育陷入了这种艰难的局面之中。
这个时候摆在李如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耗下去,用学大教育的未来赌一把,可如果赌输了,就意味着学大教育的牌子彻底的倒了;二是退回去。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巩固住北京市场,静待东山再起的机会。何去何从?李如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学大教育刚刚伸出的触角就要亲手切断它,这种选择对于李如彬而言无疑是残酷的。可是,面对资金链条的断裂,如果不采取行动,学大教育的牌子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但是,退回去就真的那么容易?首先便证明了学大教育的此次扩张的全盘失利。丢失了外围的市场还好说。但会不会对学大教育以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呢? 面对这些,一向果断的李如彬两难了。在这个艰难时期,家人和朋友给了李如彬很大的支持,大家相信,只要他做出符合公司发展的决定,就一定会成功,李如彬说:“我父母一直相信我一定会做好。”支持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温暖的。
“先生存再发展。”退回去,稳固北京市场。李如彬最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出于企业的诚信他们要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完才能走,首先不再发展各地新的客户资源。同时,把手头的客户服务到自然终止,人数太少的就直接退还学费。做完这些后续工作,面临危机的学大教育暂时又回到了它诞生的地方——北京。这次回归,并不是简单地战略撤退,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定位学大教育的发展方向。学大要发展,李如彬意识到无论从服务质量,还是教学研发的力量都要提高、加大。
在经历了这样的变故之后,学大教育在资金链条本就不是特别充裕的情况下更加艰难了。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也到了一个危及的关头,一不小心就是“舟覆人亡”的结果。生存还是死亡?本已经显现的光明一下子消失了。
成功比失败更漫长,因为成功比失败需要多坚持一秒钟。在这样的重创下,李如彬没有放弃,也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在李如彬和他的学大教育的决心和行动下,北京的市场终于巩固住了。经历了这样一场虚惊之后,学大教育又开始逐步走上了正常运转的轨道,2005年的营业额将近1000万,是转型前营业额的两倍左右。
这一仗李如彬败了,败给了些许的浮躁和盲目。但他同时又胜了,胜在了果断和坚持,胜在了顽强的意志力。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心的人能获得成功,一个没有信心的员工能受到公司的重用。而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要想获得公司的重用,要想在职场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你可以没有高学历、高智商,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能帮助弱者赢得成功。李如彬就是在这样的自信心支撑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迎来了2010年学大的辉煌,学大的发展,如今,学大在全国已经拥有了32家分公司,190多家学习中心,并在为上市做着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总而言之,李如彬和他的学大教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从一开始创业他就抱定必赢的决心,一直在努力着,坚持着,用他的专注、专业和坚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赢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也赢得了整个行业的认可,迎来了更好的未来。用必赢的心态创业,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