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杰:大学生就业状况好转 但结构性问题仍严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王姣雁)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印杰做客中国经济网人民大会堂演播间。在采访中,印杰表示,自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难明显好转,但是仍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
据统计,不算升学和出国的学生,上海今年大学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预计是14万人。大学的毕业生人数跟岗位的人数还是比较均衡的。
印杰称,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难问题,表现在大学的层次高一点,比如是985高校那就就业好,可能一般的学校就业就相对难一点,不同的专业、门类就业也不一样,有些比较容易,有些就比较吃力。
有些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主要面向985高校招工,但是这两年随着生源的下降,大部分的985院校都在缩减本科生规模,学校根据自己的定位要成为研究型大学,所以研究生的数目多了,本科生的规模被缩减。然后本科生里面又有相当一部分升学了,所以本科就业的人就特别少,造成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市场上就特别受欢迎,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可能造成一些学校就业难。
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跟学科设置有关。中国大学专业的设置总体上还是比较刚性。有些时候专业的培养能力、培养数目相对不够。而有些相对比较过剩,这就导致了有些人很容易找工作,有些人就不容易找工作。一些热门专业学校没有学科设计,如果新开专业,在审批及学生培养时间上也会造成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结构上的矛盾造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并存。
以下为访谈实录全文:
中国经济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经在线访谈人民大会堂演播室,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印杰,印委员欢迎您!
印杰:大家好!
中国经济网:印委员我们知道最近可能有一种说法我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就是说大学生找工作很难,可是农民工出现了求工荒,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印杰:大学生就业的话一直是政府特别关心的,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金融危机的时候,08年、09年大学生就业的确比往年来得要难。但是据我们在上海了解的情况,今年整体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比过去的两年要好一点,我们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上海的话今年大学毕业生直接就业的,升学不算出国的不算,直接就业的大概我们预计是14万人。包括上海生源、包括外地生源。
我们现在统计的,我们学生事务中心统计的,已经来要人的岗位大概也在14万左右。所以这个总体还是比较均衡的。就是说大学的毕业生的人数跟岗位的人数还是比较均衡的。现在的话大家都说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难度,或者说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可能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说找得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还是说怎么样能够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所以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的层次高一点,比如说你是985高校那就就业好。可能你是一般的学校就业就相对难一点,不同的专业、门类就业也不一样。有些比较容易,有些就比较吃力。所以的话,它是一个结构性的一个问题。
比如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两个礼拜前开了一次我们上海的大中型企业的人事部经理的会议。他们向我们的反映是,他们今年有岗位但是找不到人。但他们招的是什么人呢?但他们招的大多数是985、211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说他们都完不成任务。比如他们企业或者是公司要招1000个人,平均他们只能招到800个人,可能还有200个岗位空着。他们说我们可能只能完成80%,所以他们人事部经理今年还感觉压力蛮大。就是说招到好的人不容易。
原因是在于因为这两年随着生源的下降,我们大部分的985院校都在缩减本科生的规模,学校它有自己的定位,它说我们要成为研究型大学,所以研究生的数目多了,他们在缩减本科生的规模。然后本科生里面又有相当一部分都升学了,所以的话本科的就业就特别少。所以就导致了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市场上就特别地受欢迎。但是如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可能有些学校就难。它如果这些专业没有特色,它可能就有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可能就相对比较难,这个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跟他学的东西有关。中国总体上我们的大学专业的设置还是比较刚性的。有些时候会很准确的,我们的培养能力、培养的数目相对不够。而有些相对比较过剩的我们还在大量地培养,这就导致了一个有些人很容易找工作,有些人就不容易找工作。这也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第三个结构性问题,就是我们社会上大量需要应用型的人才。他就是能够去直接到第一线做事情的。包括我们的本科,包括我们的高职高专他都需要有应用型的。但是现在的话这部分的人相对比较缺。[!--empirenews.page--]
中国经济网:为什么呢?
印杰:因为我们中国的高校传统上还是比较偏学科型的、学术型的,他们培养的人还是以知识体系为标准的,可能就跟岗位有一点脱节,知识体系学得很好,但是岗位往往不是以知识体系作为一个标准的,而岗位是以你要干这件事作为一个标准的。所以这个的话里面又略微还是有一些问题,不是太匹配的问题。所以前面这几个就导致了我们现在的就业更多的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很难说今年总体上,我们从上海看就业总体的形式是要好于过去几年的,但是结构性的矛盾还是存在的,而这个结构性的矛盾可能需要若干年需要我们大学、社会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网:其实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我们都是大学毕业,感觉从大学许多学到什么东西,出来工作的时候专业不对口,现在这种问题还是存在得很多吧?
印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现在还是存在的。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变得太快了。我们培养学生是总是滞后的,你想一个大学本科就要四年,社会变化得太快我们就难以跟得上。教育的话总体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一种行当,不是一种能够很容易变的这种。
中国经济网:不灵活。
印杰:比如说很简单,我要有一个行业紧缺人,我要去办,我先找老师啊。对不对?
中国经济网:师资不行。
印杰:你把师资补起来,你要建实验室,你要怎么样建课程体系再把学生招进来,学生毕业还要四年,你可以想象这中间的过程,所以大学本身是有特质的,所以社会变得快的时候我们就感觉有点吃力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专业相对太刚性。我们一个学校要办一个新的专业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去批。所以的话这个里面也就需要时间,相对的话就是刚性比较大。而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本身又比较刚性,你相对比较难从一个专业换成另一个专业。如果说一个专业比较灵活,灵活度比较大,他可能说我学了两年,学了三年,我发现我应该适当地改变一下以适应这个市场,如果能改得过来那就好,如果改不过来不就有问题了吗?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第三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为了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相对还是做得不够,我们有的时候是围绕着学校的学科的布局,我们一个学校要有学科布局,他围绕着老师我去开一个专业。但是这波老师所开的专业是不是市场所急需的?是不是未来市场所需要的,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得不够。所以这个的话就是导致的确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专业我们缺人缺得很厉害,有些专业我们培养的人就相对比较多。
比如举一个例子,03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能源短缺了,也发现二氧化碳的排放比较厉害。所以国家就做了一个决定说我们要大力发展核电。但是那个时候核电培养的人很少很少。为什么?因为90年代国家对核电相对比较保守。所以那个时候很多的核电专业都关掉了。等到03年的时候发现不够了,再恢复核电专业谈何容易?所以这个专业的人就开始缺了。到后来当然很多学校都采取很多的措施去补救这个。但是毕竟还是需要时间的。
中国经济网:但是再有一个是当年的计算机行业,大家觉得这个比较热门,突然就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是发现师资确实跟不上,这样的话出来的学生他们很难找到工作,是存在这样的情况吧?
印杰:计算机的话,如果学校整体的实力比较强,计算机要找工作不是特别难。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太通用的专业,哪儿都需要。但它有一个不足,就是说你说它的针对性特别强吧也不是,不像核电,核电培养出来的人,核电行业好了,培养出来的人肯定有人要。计算机是一个太通用的。所以的话这就跟你学校的好坏很有关系。你学校好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工作能力强了,他的综合能力强,到哪儿都有人要,但如果说你培养得不好,到哪儿都没人要。
的确是这种通用型的专业就有这么一种特点。的确是,如果我们的大学特别是能力水平不是特别高的大学,办的大量的通用型的专业,这个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他这个专业可能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为变成有那么多的好学校也在办专业。所以,每一个学校要保证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你就一定自己的专业在市场上要有一定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网:好的,非常感谢位委员做客我们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