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就业难,一半是民工荒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中国各地民工的待遇,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实际运营层面都获得了看得见的提高,但自从2003年开始,一到春节后,必然发生“民工荒”,以前是愁订单,现在是愁人手,老板们都不知道,春节过后,还有多少人原意回到工厂工作。
2011年,因为沿海一些地区企业陷入不景气,本以为节后民工荒会有所缓解,但据媒体观察,节后民工荒依然在发生着,很多地方的劳务市场很难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能够被集中招募到的工人越来越少,甚至随着产业转移,民工荒还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民工荒对民工来说是个好消息,意味着待遇的提高、薪水的增加、机会的增多,近年来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既是明证。但对整体经济来说,连年的民工荒却是个坏消息。种种迹象表明,民工荒已有可能不再是由于春节导致的,中国特色的,局部地区,局部时间的用工荒,而有逐渐全局化的倾向,以劳动力资源丰富著称的中国,有可能正在提前迎来“刘易斯拐点”。
所谓“刘易斯拐点”概念是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所提出:每个国家都会遭遇一个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上涨,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在去年年初发生大规模“民工荒”的时候,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及一些专家就据此推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有可能提前到来,2011年发布的人口普查结果也揭示了适龄劳动力增长正在下降的现实。
当然,“刘易斯拐点”是否真的会提前到来,现在还只是个假设,谁也说不好,但“民工荒”所透露出的真相却必须严肃面对:中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已成过去。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寻求民工荒问题的解决之道?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调整生育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鼓励机器代替人工以减少劳动力需求...等,这些办法都很好,但却又都过于宏大,非短期内所能奏效。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最应该做的却是如何就地挖潜,在颓势中寻找增量。
事实上,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外,民工荒还有“可伸缩”的另一面,那就是对大量农民工来说,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大城市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企业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渐减弱,而这种减弱,只要措施得当,并非不可逆转。
社保、户口、照顾老人、孩子教育,一个都没有,城市在享受农民工的哺育,却拒绝承担更多责任,这是农民工呈现高流动性、高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城市不认同农民工,而农民工也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真正关心农民工权益,真心把农民工留在城市里,而不是使他们变为候鸟,在不停迁徙中浪费劳动力。
研究表明,由于诸多后顾之忧,一般农民工35岁以后,就不再愿意离乡打工,这是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城市里,也确实有很多企业苛刻地规定只招收年龄18到25岁,一般最高不超过30岁的农民工。等等,这些现状都需要改变。
如果说以前大量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对农民工的压榨和盘剥之上,那么为了破解民工荒,为了吸引农民工,它们就有必要开始尝试压缩利润空间,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认识到好日子已经结束,要学会向农民工们“让利”了。而政府也需要调整就业政策,通过推进户籍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回顾2011年就业形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民工荒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还存在着几乎相反的另一现象:大学生就业难。2011年大学毕业生高达660余万人,较2010年增加30余万人,而2012年这一数字将再增加20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仍未改变。
一边是民工荒,一边又是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这种既荒又难的尴尬现状?其原因除了近年来高校盲目扩招以外,更深的根源则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劳动力市场,不但存在着就业总量问题,还有就业结构性问题。以中国的经济、人口总量而论,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从数量和结构上看都处于偏低水平,但却依旧出现就业难问题,这是因为大学生虽然被当做技术型人才、高端人才进行培养,但相应的高端产业并没有以大学扩招的速度发展。中国最消化人力资源的仍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闻名的“中国制造”并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大学生普遍也不愿意降低身段去填补民工荒造成的空缺,因此,仅仅从就业角度讲,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也已迫在眉睫。
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一种双重尴尬,但如果能够促成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互相接轨,则大有可能将这两重尴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政府可尝试从薪酬待遇、就业观念、教育体制、就业培训、中介服务等入手,提高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促成传统农民工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接近甚至合流,促成就业难大学生的“俯就”。事实上,大学生应聘农民工岗位已不是新闻,近几年各地举办的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上,早有不少大学生前往应聘,而且还为数不少,据去年重庆市团委的一次新生代农民工抽样调查显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为24.2%。
尽管对个体来说,大学生合流“农民工”远不如传统职业光显,但从整体角度看,这一“俯就”将大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进步与转型,其意义绝不仅仅是缓解了就业难和民工荒。无论大学生农民工毕业于几流学校,他们都比一般的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个人素质、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与自我意识,大学生农民工走到生产一线,更容易成长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他们的加入,将大大提升中国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从而为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奠定良好基础;他们的加入,有利于填平农民工群体与城市主流人群的社会鸿沟;他们的加入,还将提升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推动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