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保代好日子不再 考试考到崩溃通过率仅1%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可惜只过了一年好日子”。刚刚在去年年初拿到保荐代表人(以下简称保代)资格的张杰(化名)言语间充满了无奈,“恐怕现在还只是个开头,据说后面还会有政策出来,估计顶多只有一年的好日子过了。” 引发张杰感慨的是证监会的保荐业务新政。
保代一向号称“金领中的金领”。春天来了,但保代的冬天或许才刚刚开始。
保代资格恐成鸡肋
3月16日,证监会在其网站发布了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文件。
意见提出,“在重视保荐代表人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保荐机构的责任,进一步发挥保荐机构的整体作用”。 与此同时,意见还进一步放开保代的保荐数量,两名保代被“允许同时在主板(含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各有两家在审企业”。 “双签意味着保代市场上的产能供给一下子增加了一倍。”
一种坊间说法是,保代资格考试将下放至证券业协会,如此一来,保代资格将可能沦为与证券从业资格一样的“鸡肋”。而维系保代百万年薪的签字权也将因此化于无形。
在券商人士看来,一旦这样的特权被拿掉,首先受到影响的将是保代的身价,尽管两位投行高层均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其所在的投行目前并未调低保荐人薪酬,但都坦言,现在大家都在观望,等着别人带头先降下来。
“我们也是弱势群体”
但对于外界的议论,一些保代也颇感委屈。“别看保代的收入高,但是我们也是弱势群体,券商高层讨厌我们,企业也讨厌我们。”张杰说。
“保代人百万年薪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可能算高的,但这也是辛苦钱,而且还要看业绩的。”南京某券商投行人士王磊(化名)介绍,之前保代稀缺时,各券商为了储备人才,会给转会的保代人一笔不菲的转会费,但目前转会费已经降到很低,还有传言一些大券商不给转会费了。
“保代的收入还是要跟项目挂钩,如果做成一单项目,有签字费,还有项目提成,再加上底薪,一年可能会有一两百万。但如果没有项目,只有底薪的话也就几十万。”王磊介绍,根据监管层最新规定,每个保代一年可以有4个项目资格,按照每笔100万算,一年签字费都有400万,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保代一年只能负责一个项目,“甚至有一些一年也做不出一个项目。我有个朋友跟着一个项目5年了,至今还没结果。”
在王磊看来,保代的薪酬还将受到人员饱和的冲击。“全国每年IPO以及再融资项目合起来也就400个左右,大概需要800个保代的签字,但国内目前保代人数已经有2000左右了,还有一批准保代(已经通过保荐代表人考试,但是还没有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注册)作为后备军。”
保代考试“考到崩溃”
2008年底,证监会规定一家券商必须有至少四个保代才能开展投行业务,并且要求每个项目必须有两个保荐代表人签字。一时间,为了保住投行牌照,小券商纷纷开出高价争夺保代,转会费一度高达200万元。正因如此,券商投行工作人员无不对保代资格考试趋之若鹜,“考试前几个月你来我们办公室看,几乎找不到人,都回家准备考试去了。”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杨林告诉记者。
而作为高薪敲门砖的保代资格考试通过率极低,让许多投行人士“考到崩溃”。“考试太难了,像2010年只有1%的通过率。”王磊介绍。
另谋出路 想当董秘
面对保代新政,一些人已经开始另谋出路。“把手头的项目做完,就得想想以后的路了,最好能去一家还不错的拟上市公司拿点股份,当个董秘。”张杰说,“等到大家都成大路货了,再找就难了”。 谈及跳槽以后的薪酬期望值,张杰颇为悲观:“跟现在肯定没法比了,能有五十万就行,但股份至少要有2%。”
不过,王磊则估计,由于保荐工作高度的专业性和高压力,有能力的保代薪酬应该不会受太大影响。
延伸阅读
保荐制度改革意在打击“欺诈上市”
近两年对保荐制度利弊的争论不绝于耳。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投行人士指出,保荐制度过于强调“牌照”资源,难以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保荐代表人资格限制和考试通过率的行政调控与市场化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及发行市场化的目标相违背。
上海某券商投行部总经理分析,监管层重新将保荐责任上收至保荐机构层面,或许与此前绿大地、胜景山河等欺诈上市,以及新股上市后业绩变脸现象愈演愈烈有关。“事实证明,保荐代表人根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无论是绿大地还是胜景山河,保荐人充其量就是丢掉饭碗,但人家几百万早就到手了,你能拿他怎么样?”该投行人士说。
深圳一家上市券商副总裁指出,在加强保代机构责任方面,监管部门或将要求券商法人在申报保荐项目上签字。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保荐机构将承担主要责任,对于“欺诈上市”、“造假上市”等恶性事件,将加大对保荐机构的处罚力度。
北京一家中型证券公司总裁表示,加大保荐机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从公司风控层面控制风险点,拟上市项目的申报质量有望得到一定提升,投行的整体品牌也将由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