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工作法则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开心工作法则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自己上班的时候效率低下,更糟的是,有时我们感觉自己郁郁寡欢,提不起劲。原来我们犯了5个基本的错误。
如今工作不好找,让人舒心的工作环境就更别奢望了。客户群规模不断缩水,业务需求量不断下降,固定成本却居高不下,组织内外交困。置身其中,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压抑的情绪随时都将自己逼入角落。但是否这里面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呢?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人们通常能够意识到糟糕的饮食习惯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对我们产生负作用。
人们通常会惊奇地发现大部分的“组织型弊病”归根于缺乏自尊。其实,它们属于人类的行为习惯范畴,大部分人都会不经意被传染。结果只有一个:情绪低落,失去工作效率。
让我们来各个击破。
自我膨胀
这是一种自我本位的行为,有人会吹嘘自己的工作成果或是其管理的组织是如何成为行业领先者的。而对于受众而言,这种自我膨胀听起来更象是不加掩饰的傲慢。还有一点,这会激发男性管理人员为争夺企业领导权而产生纷争。
所有人都抢着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自我炒作上,而并没用于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悲哀的是,这种“我的聪明无人能敌”的态度掩盖了潜藏着的不稳定因素,让个人或组织都很难真正去思考自身如何变得和所吹嘘的一样出色。
远离这些家伙,并提醒自己不要和他们一样。
陷入人际关系的泥沼
当我们过于在意不论何时都要取悦其他人时,便很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泥沼。你经常会听到别人这样问,“这样做你还习惯吗?”或是“对这个决定大家都还满意吗?”
这种行为纯属多余,因为在现实决策中都是众口难调。而且那些对当下决定不满意的人通常大权在握。这种情况往往会让组织雇员无所适从。
人际关系的泥沼在组织里很常见,特别是当经理认为他的下属需要被关照时就会发生。经理为自己的体贴周到而感到自豪,但其实,他们的行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自身的价值感受。
能自己独立做决定时无须征询他人意见。
习惯怪罪别人
这肯定不是新现象了,然而我们有可能都遇到过这个情况。这种审判式的习惯着重于强调过去的事,既拖延了我们找出差错是如何发生的,也阻碍我们找出今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良方。当我们责怪他人时,实际只是为自己找回颜面。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下,当我们需要对某个错误负责任时,我们转而责怪他人,结果只会使自己无法发现自身的不足,而别人也会依此效尤。
当责怪他人时,想想你是不是也有责任。
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如今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当我们面临问题时不是专注于如何协作解决问题,而是开始怨天尤人。对于有受害者心态的人而言,生活简直太艰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大多都会选择逃避。有时,受害者心态在制度严格的行业内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此类行业里要达成任务的确难度很大,但“我办不到”已经成为有受害者心态那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语。
如果觉得力不从心,请直接告诉你的老板。
只说不做
看到这一条,也许你笑了,因为这已成为许多组织的普遍现象。概括而言,这里指的是我们对于事情只是分析和指手画脚,却并不卷起袖子去做。这和公共场所禁烟类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证明吸烟有害,但立法来支持公共场所禁烟却是近些年的事。
只说不做在工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人们会纠结于所谓的程序而忽略如何最终达成目标。领导者往往强调问题所在却并不为解决问题付诸行动。在组织雇员看来,管理者总是反复思考组织的新构架,而完全没有意识到很多问题都存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或职业行为之中。
停止空谈,开始行动,至少这会给你一些成就感。
难道这一切都源于自尊
想要摆脱这些弊病的关键方法就是提高我们的自尊心并拥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与薪水的多少或做事的结果无关。如果你想提高自尊心,那么就得将你“自己”和你的“工作表现”加以区分。你“自己”只关乎你如何评价自己,而你的“工作表现”只是你所做的事情。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心理上的区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面对批评时,仍能保持将两者区别对待就得接受考验了。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区别对待两者,那么即使遭到批评,你也不再会一味采取心理上的防御态势。同时,你能对自己感觉良好并提升自己的工作成果,这无论是对你个人的事业,还是对组织都有所裨益。
不仅心理上做区分,还有很多实际的事情可以做。当碰到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正发牢骚而不愿意为事情负责时,或碰到有自我优越感的人正在责备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简单办法来化解。
1责备或正准备责备别人前请先冷静思考。比如,你可能因为某人没能按你的要求达成目标而感到生气,但不妨先想想自己的要求是否如自己认为的那样清晰。
2问自己能否对事情有所贡献。
3记下自己在今后可以如何改进,并确保自己下次能按改进计划执行。
4不管它,继续工作!
如果你在意自己的健康,你会希望身体中每个细胞都健康。那么同理,组织的健康则意味着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充满活力。每个人都有潜力为组织的环境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改善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问题并不在于“你对于别人说的怎么看”,而更多在于“今天你如何能表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