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 用量子力学来理解人生无常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个孩子的夭折,意味着什么?
于菲利普·福雷斯特而言,是一个完整有序的家庭在丧女之痛的打击下破碎支离,是一生的绝望和困境。
菲利普·福雷斯特是一位法国先锋派文学学者,二十年前,他痛失年仅四岁的女儿。这二十年间,福雷斯特和妻子因为无法排遣内心忧伤,从选择一起出逃、旅行,到无休止的互相暗示、折磨、争吵,导致最终劳燕分飞。福雷斯特长久地把自己困在伤痛中,疯狂地进行一系列以孩子为唯一主题的文学创作,从《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然而》再到《薛定谔之猫》,在这些书里一遍一遍重复自己与孩子曾有过的生活片段。
量子力学里的人生无常
“可以把《薛定谔之猫》当作一部量子小说来读。”谈及新书,福雷斯特言明自己创作的灵感来自量子物理,书名本身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一个假想实验,书的主体内容讲述的是两只猫分别在量子宇宙和现实世界里的奇幻之旅。
至于会什么会选择这么晦涩的科学作为入口,福雷斯特表示,对他而言“量子力学的方程式和实验,就像是一个隐喻,表达了一个幽晦的梦境,那是我们每个人对‘现实’和存在的迷思”。
一个文学博士从文学起步,到物理学中去寻找心灵的开掘,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先谈一谈物理学和人类的关系。物理学是最重要的基础科学,它不仅仅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在物理学发展初期,经典力学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因而人们相信因果律、相对论和万物恒定的存在观,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诡谲难测的命运和突如其来的灾难。
而量子力学则完全不同。主宰量子世界的是随意性、不确定性和幽灵般的联系方式。物理学家薛定谔认为不能回避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的例外,“科学不应该放弃解释世界真相的雄心壮志”,他一直“努力使实在的呈现与意识所构造的和谐精神图像相融合”。
薛定谔之猫假想实验的提出,也正是他力图把量子叠加原理转接到日常生活事物上来的大胆尝试。因此,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物理哲学家,包括薛定谔自己,从薛定谔猫态中引申出来很多哲学思考。譬如,量子世界对存在的反直观认知之一,福雷斯特那个幽晦的梦境就是由此展开。
量子世界观:我们的人生只是多个版本之一
在薛定谔之猫实验中,假设把一只猫和与放射性物质相连的释放装置一起放进一个盒子里,在一段时间内,放射性物质有可能衰变,释放毒气杀死猫,也有可能不会发生衰变,猫会一直活着,两者的概率都是50%。
根据量子叠加原理,只要还没有被测量,量子的位置、速度和其他任何特征都可能同时处在各种不同的状态。因此,薛定谔推定,在打开盒子前,未被观测到的猫就可以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那么,打开盒子之后呢?
直到1957年,另一位物理学家休·艾弗雷特三世提出了量子“多世界诠释”理论,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盒子打开后,世界分裂成了两个版本,在其中一个世界里猫还活着,另一个世界里猫已经死了,它们相互独立地存在于平行世界中,并各自继续演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