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孵化器行业将面临倒闭或转型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伴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创业潮一起遍地开花的创业孵化器们,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艰难时刻”。双创浪潮带起的孵化器爆发式发展,正在退潮。年初时,记者爆出以“地库”为代表的深圳孵化器的转让潮,基本拉开了全国孵化器倒闭潮的序幕。
国内的孵化器大致主要有政府引导的比如科技园、海创园,大学孵化器和商业孵化器三种形式。这些孵化器大部分都强在有行政扶持,但是在专业服务上偏弱。
理性回归后的优胜劣汰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不少孵化器本质上基本就是政府背景的办公场地,虽然有孵化器的名头,但其实主要模式是圈地建楼向企业收租金,配合一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带着招商引资的目的,想要拉动地方经济,但是对于初创企业的融资、行业资源对接,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帮助,微乎其微。
像是成都、重庆等地以及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孵化器,基本都是政府主导型。在一些二线城市,还有人钻了政府扶持创业创新的空子,以此为借口圈地的行为。根据媒体的报道,甚至还有人打着“助力双创”“孵化器”的牌子从政府手里拿地,拿下地后却根本不管运营,“很多孵化器只有一块牌子,里面空空荡荡,从未有产出”。
这些并没有成功孵化几家创业公司的创业基地很多都在拿着大笔的政府补贴资金。在鼓励双创的同时,不少政府机关对于创新产业链都有不少的补贴计划。在北京,像是中关村管委会认定的创新型孵化器就可以获得80万~100万元左右的补贴;海淀园管委会有40万元左右,北京市科委认定的众创空间可以享受40万元左右的补贴。
在这样的补贴激励下,不少人租来房子、车库,简装之后,以“二房东”的角色出租给初创企业,没有一点基础就开始运营创业基地。这样的创业空间,除了简单的工位和办公室之外,甚至连创业氛围都寄希望于入驻的团队自己营造。没有其他优势可以依持,只能不断以低价吸引创业者,但因为竞争的家具,租用价格不断下探,导致即使拿到了政府补贴也入不敷出。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按照《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的统计数据,从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出现,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30家、全国上报众创空间名单2345家,两项合计4875家。按照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平均分配,基本上每个地区就有143个孵化器。 在深圳,甚至出现过整条街都是孵化器的盛况。
如此众多的孵化器,其中的大部分是在近几年开张的,不管是政府、高校还是房地产公司、媒体,都对建立孵化器热情高涨。不过现实同样残酷,大部分的孵化器还没有搭上创业潮的顺风车,就被去年下半年的资本寒潮淋了个透心凉。从今年开始,不少商业孵化器陆续爆出资金问题,不得不转让,上海八六三软件孵化器两股东退出,并挂牌转让股份,深圳地库也在年初转让。预计明年,孵化器行业的洗牌还将深入继续,预计一半以上的孵化器将面临倒闭或者转型。
落潮后,孵化器行业回归理性,大部分的落后产能将会被淘汰。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类纯粹以出租空间为主的孵化器,没有一定的行业基础,给予不了初创企业需要的融资对接、人力资源、行业资源创业导师支持、媒体资源等专业服务。
转型升级,专业化发展才是出路
随着“双创”的持续深化,未来的初创企业对于孵化器的要求将会更看重其专业服务。目前众创空间、孵化器同质化比较严重,缺少差异化,以后的孵化器发展将会走专业化道路,以自身资源出发,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线,聚集相关行业资源为初创公司带来价值。
我们来看看美国比较成功的几个孵化器,基本上都能够为入驻的创业项目提供非常专业的指导和资源。先来看看在美国硅谷最具声望的YC,他们已经成功投资孵化了价值650亿美金的公司,像是Airbnb,Stripe这些独角兽公司,都是他们早期的孵化项目。
YC的模式基本上可以被视作专业化发展的典型。它并不为初创企业提供工位或者办公场所,而是在关注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体系化的指导还有行业资源、人脉。他们的合伙人团队非常强悍,目前全职的合伙人中,有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机器人科学家、Gmail创始人、投资银行副总裁、成功创业家。背靠丰富的导师资源,每年,全球都有几千个优质创业项目申请加入。
第二个是校园孵化器的典型,斯坦福的StartX,这是一家非盈利组织。这个组织孵化的大部分公司基本上都满足创始人或者有一个联合创始人是斯坦福的校友。它的使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支持从斯坦福出身的创业者。在这里孵化,StartX并不会向初创公司收取股份。
虽然StartX不占股份,但它会提供创业者很多免费的服务。比如aws、支付的stripe,还有免费的5000美元律师服务,各种免费的额度等等。还有来自基金会的无条件投资,每个StartX孵化的公司在进去孵化的三年内、融资额度在50万美元以上可以在融资时选择接受基金会提供的占融资总额的10%的投资。最重要的一项服务就是人际网络,斯坦福强大的人脉网络都会在StartX共享。
它们提供的导师阵容也是非常强大,来自Facebook/Linkedin联合创始人,各大VC公司的合伙人,这些导师资源都是免费的,对于导师还制定了考评机制,所以互动性非常好。能够在专业方向上得到实打实的指导。好的项目甚至和导师聊聊之后,可能就能够得到来自脸书等大公司的投资扶持。
现在国内一些比较成功的孵化器,基本也都是走专业化路线,能够为初创项目提供人脉、投融资、人力或者媒体资源的。像是3W咖啡、创业家、36kr,基本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3W咖啡是拉勾网创始人创办的,可以为初创企业对接人力资源,提供员工输入。创业家和36kr则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媒体优势,一方面为初创项目提供创业报道,一方面提供平台背书的投融资对接活动。
除了提供专业化服务外,目前以提供出租空间为主的孵化器如何转型呢?提供联合办公,以共享办公为出路也是一种思路。像是车库咖啡,还有潘石屹的SOHO 3Q,都是这类的典型。在商业地产上有优势的房地产商们拥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以共享空间来去库存,一方面,以原本房地产运营的思路,来对共享空间进行品牌建设推广和服务,树立一定的知名度后,又能够为自身品牌加分。
不过,接下来市场对于孵化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真正的孵化能力,将成为孵化器的“炼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