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创始人应何时离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新经济背景下,技术型人才(或称知本家)纷纷走上创业之路。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些知本家“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他们遇上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必须离开吗?他们应该在何时离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许有助于他们完成其职业生涯中的“灿烂”。
技术型创始人应何时离开?
从“技术型创始人应该何时离开公司?”这个问题本身看,似乎包含这样的答案:在技术型创始人完成项目的核心技术研发,即“生孩子”的任务之后,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若要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带孩子”的任务就该交给“职业妈妈”去做。
很多故事和案例反复说明这样的道理:“生孩子”之后执意要“带大孩子”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
说服技术型的人从CEO或者舵手的位置上下来,有相当多的例证,比如他们一般不懂管理,看不懂财务报表等。
至于何时离开,其实不是一个问题,恰恰相反,应当这样说,在技术型的人决定自己对技术型之外的问题,用技术型的观点做出当然的决定的时候,就请立刻做出这样的抉择:或者离开技术型的思维定势,或者离开公司,后者则是个迟早的问题。
技术型创始人应适时离开
知本家并不等于是企业家。至少从目前看,像人们所熟知的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等纷纷中箭落马,就说明企业自有其内在的规律。风险投资可以加速企业的成长,但是企业成长的几个必经阶段却一个也不能跳过。一般来说,企业成长会经过四个阶段:作坊型企业――小企业――规模化企业――公众企业。所谓的作坊型企业就是靠一两个明星、一两个Idea支撑的企业。这类企业如果发展顺利,会过渡到小型企业,这类企业有钱,但没有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其治理结构与作坊企业大体相同,决策机制非常简单。但是到了规模化企业,就不那么简单了。要想使企业在市场领域中获得一席之地,由于资金的需要和人才的需要,会使原先的治理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规范化企业的发展,已不仅仅依赖知本家的知识创新,更依赖于成熟的管理机制和娴熟的市场运作。还有,如果这类企业要成长为公众企业时,必须经过股份制改造,这一时期是创业者们力不从心的时期。诸如像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事已不在他们的兴趣范围之内。即使有的企业在资本的拥戴下迅速上市,但是上市后创业者的发言权却越来越小,这些知本家们突然发现,他们是在为所有的股民“打工”。这样,知本家与资本家的矛盾就开始了。
因此,我认为,知本家们要适时地退出企业。最好的退出时间是由小型企业向规模化企业过渡之时。因为规模化企业的成长更有赖于市场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而这一切,都不是知本家们的长项。
创业者离开自己创办的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本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只是在热衷讲故事、塑造英雄的网络泡沫中,王志东现象才引起媒体和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是一个企业内部应该还算正常的人事更替,却招致无数人为王志东鸣不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潜意识中“老子打天下,老子做天下”的传统思想。王志东现象引发人们对事件背后内幕不断猜测的社会原因还在于,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长期存在太多的黑箱操作,已经让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一定有黑幕。
无论资本的游戏规则有多么冷酷无情,但与“老子打天下,老子做天下”的游戏规则相比,毕竟是一种进步。
当年,创办苹果电脑公司的乔布斯被迫离开,想必不会像王志东这样引起如此的波澜。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王志东事件以及前前后后一批创业者的换班,让创业者自身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创业者何时离开公司?
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当创业者不能很好地领导公司成长、给公司带来最大利润的时候,自己就应该考虑离开公司。你可以选择乔布斯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杀个回马枪;你也可以像联想的柳传志,为联想更大的发展而激流勇退。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说,也许更缺乏的是柳传志的勇气和度量。创业者最大的自我实现应该是让自己所创建的公司或品牌能够不断成长壮大,而不是永远由自己掌控。不愿主动选择放弃,最终的结果,或是公司败落,或是自己被迫离开。
不过,对中国的企业来说,一个需要建立的游戏规则是:要让创业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给创业者足够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