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高基”50亿拯救不了本土集成电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些天与朋友相约见面,总有很多朋友因为忙于“核高基”项目的答辩抽不出时间,对于许多集成电路公司“核高基”50亿人民币的项目经费在经济衰退的今天无疑就像救命稻草,但是50亿核高基政府基金真的能够拯救处于困境的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吗?
国家能在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之时投入50亿巨资资助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当然是好事情,也显示了国家对集成电路的重视,不过从具体运作来看,老杳觉得有几个不妥之处:
首先,不知道工信部出于什么目的,此次核高基要求申报单位要具备“产、学、研、用”四个组成部分,每一个项目的申报团队都要具备“高校、研究单位、产业公司和最终用户”四部分组成,否则申报成功的概率很小,作为已经市场化运营非常成熟的产业,可以说目前阶段学校及科研机构在集成电路产业中所起的作用甚小,特别在中国高校科研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至于最终用户必须是项目申报的组成部分则显得更加可笑,终端厂商对部件的选择肯定基于性能价格比,绝对不会因为拿到了一点点国家资助便改变原则支持本土公司,这样的公司也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正是由于工信部不伦不类的“产、学、研、用”相结合,许多申报单位为了凑够这四项,不得不寻找高校、科研单位及最终用户挂名,既然挂名也肯定要分食不多的政府基金,可以说工信部的这条规定不仅不会见到效果,还会造成政府基金的浪费,以老杳的经验,至少20%的申请经费会被这些挂名单位蚕食,如果说此次国家投入50亿人民币至少其中的10亿被打了水漂。
第二,评审专家制,其实这一条业界早有异议,想必工信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之前负责工信部项目评审的专家有15名,基本上都是出自高校或科研单位,来自产业界的专家基本没有,此次核高基初审,工信部担心这些专家评审有所偏向,特意设置了初审,另外从高校寻找了15为专家,可惜效果并不明显,核高基项目正式评审前,为保证公平期间,工信部还临时发出通知参与评审的专家不允许参与申报答辩,可惜作用并不明显,参与评审的专家可以不参加答辩,找个替身上台答辩并没有被阻止,参与评审的专家该申报的一样不少,这种即是参赛选手又是裁判的局面一日不改变,中国的政府基金项目评审便一日难以达到真正的公平。
这几年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每年都会举办中国芯评选,所请的专家也与工信部基金评审相差无几,其中一家连续几年获奖上海公司去年面临倒闭的边缘,这些年也一直没有推出什么成功的产品,这一点在业界几乎都知道,评审专家仅仅依靠这家公司上报的数据便把如此隆重的奖项给了这家公司,可见对中国集成电路公司实际的运营状况了解的太少,同样现象在政府基金项目上体现的也不少。
此次核高基评审工信部为了体现公平,将三十位专家分为三组,参与申报的专家不在担当评审的组内评议,其实为了保证公平完全可以三个评审取三个小组评审打分的平均值,可能因为怕麻烦并没有实行,而是将所有项目分配到了三个评审小组分别评审。
第三,就目前阶段来讲,可以说真正缺乏资金、需要政府资助的应当是那些中小集成电路公司,目前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中比较成功的公司如瑞芯微、北京君正、锐迪科等也是从这些公司中脱颖而出,这几家公司之前拿到的政府基金也很少,金融危机以来由于融资渠道关闭,很多产品尚处于研发阶段的公司处境非常困难,已经倒闭的超过几十家,裁员的公司更多,这些公司虽小,却构成了中国集成电路的脊梁,可惜这些中小公司由于之前根本无暇照顾政府关系,能获得政府资助的概率很低,如果政府放任这些公司倒闭或裁员,整个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将面临极大的人才流失,据老杳知道之前已经倒闭或裁员的员工很多已经离开集成电路行业就职,这些人的离开肯定对未来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其实作为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公司多年来一直面临两难的境界,如果重视政府基金的申请,公司老板肯定要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与评审专家甚至政府官员搞好关系,真的这样,相信公司老板也很难有时间在市场拼杀中站得先机,瑞芯微总裁励民就曾对老杳说过瑞芯微2007年纳税超过4000万人民币,2008年也达到了3500万,但公司成立至今从政府拿到的资助只有350万,其实不仅仅瑞芯微,目前在集成电路行业市场运营不错的公司真正得到政府自主的公司很少,而那些每年都从政府获得巨额资助的公司真正能在市场淘汰中获胜的也很少,这一点也说明了政府资助项目评审的不合理。
说“核高基”50亿的投入很难拯救灾难中的中国集成电路可能有些过分,希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能够看到这一点,据老杳知道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此次核高基评审工信部高层非常重视,但一日不改变目前的专家评审制,上述的这些诟病就一日不可能得到解决。(作者,老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