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心”还需要批准的吗?——兼论深圳的过去与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根据最近《南方网》消息,在上海获批“双中心”后,“深港地区”顺利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的“五大中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高兴之余也由此遐想,难道“创新中心”还需要国务院批准的吗?不经过批准就不能创新或永远成为不了创新中心了吗?
如果想起当年深圳也是这样被批准为特区的,那么,今天深圳再次被批准成为“创新中心”,对于深圳人来说,也不会感到什么惊奇,并且很多深圳人都会感到高兴,因为,深圳人的地位在一夜之间又比其它人高了一格,将来的深圳人又有幸成为创新人了。不过作为深圳人,当回顾深圳几十年来发展历程的时候,一定也会感叹,现在不创新,还行吗?
深圳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可以定性地说,就像一辆过山车一样,深圳的经济发展早已冲过了顶峰,现在正要向下滑行。30年来,的确深圳发展得很快,这是没有人否认的。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还得益于深圳与香港比邻。改革开发前,由于深圳与香港之间就像两个水桶中,压力相差很大的液体一样,当两个水桶用管道连通之后,深圳这边的水压就会快速提升,使深圳与香港的差别逐渐缩小。
当年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区别还可以用梧桐山来作证。30年前,梧桐山并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山名,因为山的周围人烟稀少,并且靠近边界,无人敢向它靠近,但还是有一位老人敢冒风险,好不容易爬到梧桐山顶,向南远望,然后感慨地说:吾同啊!吾同啊!顿时,“梧桐山”之名就由此脱口而来。因为,后面听他讲述登山故事的人,别的什么都没有记住,只记住了“吾同”两个字,由此“吾同山”之名就被众人广为传开来,后来才又被人正名为“梧桐山”。这就说明当年深圳与香港之间有天壤之别。
具体地说,深圳30年来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来料加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由来料加工转变为独立加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房地产与金融业快速增长,把加工业挤出深圳的阶段。现在国务院批准深圳成为“创新中心”城市,应该说,这是深圳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又将要开始了。
深圳在过去这三个阶段中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内地,完全得益于国家最先给与深圳市优惠政策。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所谓的优惠政策,就是深圳可以像香港一样走资本主义道路,或称之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在物质方面中央政府并没有给过深圳太多的支持,深圳被划定为特区的时候,中央政府只给过深圳市政府3亿多元,并且是用来建设罗湖海关和修铁丝网边界之用的。
在深圳刚被划为特区的时候,连深圳市政府里面的人也不清楚什么叫特区,甚至连中央也出现过两派不同政治观点的争论,因此,才出现了邓小平两次到深圳南巡的故事。后来政府官员在总结深圳的成功经验时,就是用一个“创”字来概括,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由此可见,深圳最初的发展完全是靠人们的原始创造力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在深圳特区创建之初,在深圳落户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国内著名国有企业派来支援特区建设的内联企业。后来也出现过一些合资企业(合资需经国务院批准),但在很多合资企业之中,大部分外资还是中国政府早年派驻香港的中资企业。[!--empirenews.page--]
由于30年前中国完全是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各种生活用品奇缺,什么东西都得凭票供应,深圳这些内联国有企业凭借国家税收优惠,和内地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及进口材料的便利,使这些内联企业的经济增长非常快。但这种产业结构,早就注定了深圳的加工企业不可能长远发展。
因为,当这些国有内联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即:在深圳特区之外的东莞地区早已允许私人企业落地的时候,这些国有内联企业,要么就是跟原国有企业彻底分离,要么它们就被原国有企业撤消,因为这些内联企业的所有权还在内地,人事权也在内地,想在国有企业中搞“一国两制”是不可能成功的。
事实正是这样,当深圳进入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深圳的工业已经开始萎缩,很多内联企业都与原单位分离后变成私人企业,这些分离后的私人企业,大部分都搬到了关外或东莞地区,因为,1990年后,深圳关外,以及东莞地区,给与私人企业的条件比深圳更优惠,而原来内联企业的工业用地几乎全部都变成了商业用地,被用来发展房地产,如现在深圳市华强路一带的地盘,原来就是属于电子部属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来深开发的处女地。
自从1992年第一批国有企业在深圳上市之后,深圳市就已定格为未来中国的重要金融中心和房地产企业的发源地。因为全国的上市公司只能在深圳或上海两个地方上市,而房地产与金融实际上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在深圳有土地的国有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圈到钱后,再把资金投放到房地产业,两者相互促进,使得股市和房地产收益与日剧增,最早上市的几只股票,十年间平均增长了200多倍,其中发展银行增长了600多倍。在股市和房地产业日照中天的时候,还有谁再愿意去搞其它加工业。
你想,一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其建筑成本,扣除各种连环税以及附加费之后,最多才800多元,但到了用户手中就变成了1万多元,甚至几万元。一个早就已经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通过债务剥离,股票上市之后,不但可以还清原来的债务,还可以通过重组反复上市,继续在股市中反复圈钱,别人经过上百年才能达到的恒生指数,深圳只需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了。
深圳的楼市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这些国有企业既有土地又可以通过股票上市圈到钱才发展起来的。很多国有企业原本是属于亏损的,但通过股票上市和从事房地产业,很快就盈得大满贯。深圳市就是在上市公司的股票和房地产业相互推动的作用下,使之一下子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现在深圳的发展已经完全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业来维持。但一个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城市,光靠发展房地产和金融业,还能持续发展吗?[!--empirenews.page--]
现在深圳的土地资源已经越来越奇缺,估计最多只能供延续开发30多年。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附房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企业创造财富的增长,即: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深圳以前由数万家加工企业构成的实体经济,已经很早就离去,现在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实体经济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虚拟经济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大。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向未来透支。比如,一只股票,它的市盈率是200倍,也就是说,某人的所持的股票被透支了200多年,他的股票需要再过200多年才能赢回本金。
虽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从整体而言,虚拟经济产生的泡沫也是不可低估的,虚拟经济就是靠不断透支未来而发展起来的。比如,我们现在买的房子,如果一次性交钱,按照目前深圳人的收入水平,90%以上的人都是买不起的,但由于银行主动向你示好,愿意借钱给你买房子,这种好事谁不想要。
现在深圳人住的房子,大部都是通过银行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的,按照目前深圳白领阶层所能承受的经济压力,两人供房最少需要20年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一套房,也就是说,购买者为了住上这套房子,他们透支了20年的未来收入。但在这20年之间,谁能担保深圳这个经济气球不会被挤破,深圳会不会变成下一个迪拜。有人估计,现在的迪拜用不了十年,80%的房地产公司将会倒闭。一旦泡沫被挤破,深圳这个经济气球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从长远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靠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发展来维持的。虚拟经济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把一张票券不停地进行倒卖,使经济气球快速膨胀,但也要有个前提,就是参加玩这些数字游戏的人,虽然可以出局,但进来的人要比出局的人多,这个游戏才能继续玩下去,这样作为数字游戏的庄家才能赚到钱,一旦数字游戏被停了下来,除了庄家,所有的人全部倒霉。这个数字游戏的庄家是谁,用不着我告诉你,你也会知道他是谁。香港经济正在不断向下滑坡的原因,就是虚拟经济过分繁荣的结果,不过香港的行政费用要比大陆低,这一点相对来说可以起到很大的对消作用。
当一个城市只剩下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时候,他靠什么来创新,他的创新只能是编织更多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进来做数字游戏,和让更多的人去买“迪拜”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