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程序员的奋斗故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6岁的刘健,可以说是一个"老"程序员了。曾经不停地换过很多份工作,曾经在职业转换中迷失了方向。如今,刘健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四处求索中迷失了方向
刘健今年已经36岁,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专业。1996年,刘健从大学毕业,年轻气盛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望,美好的生活似乎近在眼前。由于对社会没有太多的了解,刘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第一次求职,刘健并没有经历太多波折,很快就在物业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薪水也基本能令他满意。在物业公司工作了三四年之后,27岁的刘健又换了一份新的工作:后台支持。在平时的工作中,刘健逐渐对软件产生了兴趣,不仅在平时会帮助同事们安装一些工作软件,还自学了VB等开发技术。刘健对软件技术的热爱很快引起了经理的注意,在经理的许可下,刘健加入到公司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工作中,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页面。
尽管如此,刘健仍然觉得没有找到发展的方向:尽管做过一些简单的编程,也喜欢软件行业,但自学的技术既不全面也不专业,根本就找不到软件开发的工作;虽然已经工作过几年,换过几份不同的工作,但说不上专门的积累,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在迷茫中,刘健开始频繁地更换工作:跑过业务、做过兼职,最后干脆没心思工作了。
在社会上"漂"了七八年,已经33岁的刘健开始思考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他希望自己能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刘健来到北大青鸟北京北清远帆中心,学习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
在学习中不断进取
以三十几岁的"高龄",刘健开始了在北大青鸟的学习,看着身边20出头的同学,刘健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能不能学会?能不能学好?在社会真的能有他的一席之地么?这些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刘健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健逐渐发现了一些学习的技巧,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加上以前积累的工作经验,刘健在班级中开始显示出他特有的优势:对项目中的客户需求理解得更为深入,做起项目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刘健和同学们所做的项目越来越大,光凭一个人的努力已经不能做好一个项目,但刘健养成了一种独往独来的习惯。在一次项目比赛中,刘健所在的班级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很高的技术评价,但校长的一句话,让刘健至今铭记在心:"来北大青鸟学习,不光是学技术,还要学习的是团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集体,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此后的项目开发中,刘健更加注重团队的合作,集体的力量。刘健觉得这段学习生活让他受益匪浅,"在北大青鸟期间,我不但学会了技术,更知道了如何去做事,不能光靠自己,一个人能耐再大,也是孤立的,不能取得大的成功,要去团结团队中的所有同事,形成一个合力,那么他们的力量就不再是1+1=2的一个简单公式了。"
重拾信心和方向
经过在青鸟的学习,刘健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职业,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第二学年,在北大青鸟北京北清远帆中心就业部的推荐下,刘健来到一家专门从事图书管理系统的公司,从事。NET方向的软件开发。刘健对这份工作很满意:整个公司规模上千人,开发团队上百人;他负责图书管理系统的平台开发,并且工作不久就被任命为项目组长,当然薪水也比原来高了很多。每天打开电脑,编写程序,刘健觉得这是一种安逸的享受:有思考如何实现一个功能的焦急和煎熬,也有功能实现后收获的自豪和喜悦,这是属于软件开发人员的快乐。
尽管现在还不能算是成功,但刘健觉得刚刚离开大学那个意气奋发、敢想敢干的自己又回来了,多年的打击和失落已经被信心,自信所取代。他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不再去幻想,而是去进取。即使还可能失败,但他相信自己能够从失败之中找到取得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