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谈在中国采购部件及产品质量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部件采购问题频发,质量责任归于日方
巨变的中国。其变化速度恐怕已超出多数日本技术人员的想象。
以低廉的人工费为利器吸引各国家资金,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已是过去的情景。现在,在质量(Q)、成本(C)、交货期(D)的竞争中胜出的“优胜组”工厂不断增加。其中,有的中国企业还导入了毫不逊于日本大企业的最新设备以及高效率的生产方法。
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日本人认为,“只要在中国制造就会便宜”、“无论什么产品,质量都会比日本低一个档次”,同时还有日本人认为,“让拥有大型工厂的中国企业来生产的话,质量就不会有问题”、“无论什么产品,不仅是生产,包括部件采购、设计开发等都可以委托中国企业完成”。
实际上,这些评价都不假。可以说哪个都对,哪个又都不对。这是因为,不用说各企业的情况迥异,就连时间(时代)的变化和日本企业的对应的好坏,也都可能会使对错换位。
本文旨在使日本企业迅速掌握中国的现状,为今后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提供启示。如果由此能够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抓住商业机会提供一些帮助,笔者将深感荣幸。
来自丰田质量问题的教训
丰田因源自美国的质量问题而深受打击。对美国连篇累牍的抨击性报道,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其中缺乏了冷静客观的分析。
但是有一点问题却不容忽视。这就是“油门踏板的复位功能变差”问题。也即大家都已经知道的在某种使用环境下,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时,会发生踏板难以复位的故障。其原因之一在于,为使踩下的油门踏板以适当的触感复位,要产生适度摩擦力的树脂部件(摩擦杆)的选择失误。
该油门踏板是丰田从美国部件厂商采购的。即在美国当地采购的部件。像丰田这样优秀的厂商,却在当地采购部件问题上犯了错误,选择了品质不当的产品。这一事实让笔者重新认识到了在海外采购,尤其是在中国采购部件时确保质量的重要性。
依靠“优胜组”便可高枕无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在中国采购部件问题上受挫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的缘故。的确,很多日本企业都有过因在中国采购部件而遭受失败的经历。不过,也许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比以往增强的缘故,现在又出现了过分相信中国企业实力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价格谈判时每每中国部件厂商打保票说“YES”,日本厂商就会放下心来,而等到发现不妙时,已经到了引发质量投诉的地步。这样的案例不断增多。
在通货紧缩性萧条的严峻经济环境下,苦于销售额减少而希望维持利润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企业的经营层发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命令,压力之下,设计开发及采购部门一线便急于降低部件及材料的成本。这势必会导致对中国部件厂商提出进一步降价的要求。
日本企业能够向中国部件厂商发话的原因在于,即使将价格降得相当低,中国部件厂商也不会轻易说“NO”。事实上,有很多中国部件厂商随手便拿出了就日本技术人员的常识而言不可能实现的低报价。
但其实这也是迫不得已。中国有无数的部件厂商,这些厂商都处在日本难以想象的残酷竞争之中。因此,自己说“NO”的话,不知从哪儿就会跳出一家竞争对手,把订单抢走。如果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可能就会陷入连现有订单都会被其他厂商夺走,从而危及企业生存的局面。因有这种担心,多少有些勉强的低价格,中国企业也会接受。有时甚至在赔本的情况下,也会接受采购方提出的低价格,这种案例也并不少见。
一方面利用VE拼命致力于低成本设计,而另一方面却存在故意忽视电子部件提高耐电磁噪声性及耐环境性等性能的倾向。即使问及责任,也多以“我们只是按照采购方的低价格要求去做的”来回答。
实际上,即便在价格多少有些勉强,在中国仍然有很多部件厂商超越了价格障碍生存了下来。但问题是,生存下来的厂商为了不断满足来自客户的低价格要求就已经精疲力尽,而无法优先考虑保证质量。而不了解这一事实,认为“只要依靠被称为‘优胜组’的部件厂商,就能够同时确保低价格和高质量”的日本企业不在少数。
采购方必定是输家
当然,中国部件厂商也在拼命努力。高层及销售负责人揽到订单后,工厂的设计开发人员就会开始讨论如何降低成本。其捷径就是充分利用VE(Value Engineering,价值工程)。通过这一手段,运用以往积累的经验,不断地尝试能够低成本制造的结构、机构及方法。如果这样也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话,还会通过内部途径寻找其他工厂不要的便宜材料,或者在互联网上公开征集便宜材料。
当用尽所有手段依然无法满足采购方所要求的低价格时,部件厂商甚至会甘愿赔本供货。可以说,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实际上部件厂商有时是踩着亏损的底线供货的,因此说不定哪个地方就会出纰漏,而突发质量问题。当有一天部件厂商突然提出涨价要求,而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时,采购方将面临部件停止供应的风险。
这时侯采购方再来紧急动员已为时已晚。无论怎么谈判,采购方必定是输家。
这是因为,部件厂商在从受理订单到供应部件的整个过程中,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已充分利用VE等手段,完全掌握了部件的适当价格及制造成本的下限。而且,如果采购方提出的价格“低得不合理”的话,其他的部件厂商也不会接受。最坏的结果是采购方必须要重新寻找能够制造相同部件的工厂,制造模具后交给新工厂投入生产。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时间和费用上的巨大浪费。如果产品供货再发生延迟而失去销售机会,则会蒙受更大的损失。部件厂商已经看透其中玄机,因此在谈判时能够抓住采购方的软肋。
虽然有日本企业将上述情况说成是“被骗”,但应该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问题在于采购方并未与中国部件厂商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赖关系。在与中国部件厂商交易时,在提出苛刻的低价格要求的同时,就要做好在发生质量管理等问题时,责任基本由采购方承担的思想准备。
外观即使一模一样……
最近,笔者与某中国企业的副总经理有过一次谈话。“最近,不计后果的日本采购方越来越多。我当然知道这一行业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但日本企业中却常常有人随意提出无论怎么考虑也不可能的价格”,“但是,对于我们提出的价格要求,贵公司以前不都答应了吗?说明还是有价格竞争余地的嘛。所以,希望这次的价格能够降到上次的一半。”
当笔者说出这番话时,这位副总经理的脸上立刻显露出了可怕的表情,确认道:“可以是可以。但绝对造不出来以前那样的质量来。”
于是,这位副总经理从包里拿出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产品给笔者看。一个是“正版产品”,另一个是这家企业制造的“低成本产品”。乍一看,两件产品没什么两样。“究竟哪儿不同呢?”
对笔者这样的询问,这位副总经理对运用VE加以改造的地方一一作了说明(图1)。改用了便宜的材料,换了IC及电子部件的型号及供应商,变更了印刷电路板,结构也进行了简化……。
在这些说明中,让笔者感到不安的是改换电子部件供应商那一部分。仔细询问之后才明白,是从发达国家的有名厂商换成了中国本土企业中价格最低的厂商。
目前,很多日本厂商在采购部件时都向中国部件厂商提出苛刻的低价格要求。中国部件厂商虽然接受了要求,但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往往认为“是采购方的责任”,持“有得就有失”的观点。而日本部件厂商则采取与采购方合作的态度,提供质量有保证的部件。这源于通过长年业务往来建立起来的“默契”。但日本企业也应该认识到,这种良好的关系在海外是无望实现的。
“在做最大限度的努力”
电子部件的选择要非常慎重。虽说无论哪家厂商的电子部件,其基本性能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在提高稳定性等性能,也就是被电子技术人员称为“看不见的性能”方面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以芯片电容器来说,即使其基本性能电容的数值完全相同,但在耐电磁噪声性、耐环境性以及性能偏差等方面也会因为厂商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而简单换成低价格产品的话,虽然产品的基本功能得到了满足,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电磁噪声引发误操作及损坏的故障。
对电子技术人员来说,在选择电子部件时需要细心留意可谓是一项“常识”。“难道连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吗?”怀着这份担忧,笔者决定去找这家中国厂商的技术人员证实一下。听了笔者的疑问之后,技术人员平静地回答:“以前就有过因芯片电容器问题而导致产品的抗电磁噪声能力非常差,客户为此而混乱不堪。”
在说这番话时,这位技术人员的脸上丝毫没有愧疚之色。对于这种明知这些看不见的性能会因厂商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依然采用低劣电子部件的态度,笔者感到有些气愤,于是向这位技术人员逼问道:“作为技术人员,你不感到良心有愧吗?”
对此,这位技术人员却并不发怵,反唇相讥道:“良心有愧?远藤先生,请别搞错了。我们为了实现采购方要求的低价格,进了最大努力。而且,样品、图纸也都提供给了采购方。我们制造的产品行不行,是采购方判断的。所以即使是该产品出了问题,责任也应当由采购方来负。”“你们就这样做事情吗?万一产品上市出现投诉的话,会被要求返修或赔偿损失的。”
“这的确很糟。但我们向采购方做了充分说明。所以请贵公司也认真检查样品,并签定性能指标书※1 。”
中国游客喜欢到秋叶原购物的原因
上述这番话,虽然乍一听觉得很不近情理,但现实情况是,从中国厂商采购部件及材料时,采购方的责任更加重大。按照中国的商业习惯,即使因部件等存在问题而需要大规模返工时,对部件厂商的责任追究也大多有限。
中国厂商会事先告知对产品结构及电子部件的变更事宜,以认可书的形式与采购方签订协议。因此,当价格降低导致问题时,全部责任由采购方来承担。
这种问题的出现,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日本企业受了日本商业习惯的拖累。因为按照日本的商业习惯,即使没有任何约定,部件厂商也会提供确保质量的部件(图2)。即便是提出低价格要求,部件厂商也会以不给采购方添麻烦为前提,致力于低成本设计。而且,当过度的低价格要求可能给质量带来不良影响时,部件厂商还会与采购方协商,甚至对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但要认识到这种绝妙的商业习惯是日本所独有的。在全世界也只是一个特例,在中国也最好不要期待能够实现。
最近,常常能看到中国的新贵们来日本,到东京秋叶原等地喜滋滋地大量购买高档家电产品的情景。不过,他们买的产品大都在中国也能买到,而他们却特意来日本购买。对此,你不感到奇怪吗?其实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与中国产品相比,他们对日本产品的质量拥有绝对的信赖。所以,对日本厂商来说,“质量就是生命线”。
作者远藤健治:日本技术人员兼海外投资顾问,对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亚洲制造业十分了解。进入京瓷后,曾在开发部、生产技术部、质保部工作。在中国工厂从事的制造业务指导颇受好评,从京瓷辞职后在日本精密设备厂商的中国工厂担任制造部长及质保部长。目前作为商用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活跃于日本与中国之间。著作有《日系中国工厂制造部长奋斗记》、《中国低价格部件采购记》(均由日经BP社发行)等。
※1 性能指标书:技术协议书。内容包括产品(部件)的性能指标、保存环境、与尺寸相关的图纸,以及检查和试验的方法等。有时还同时附有电路图及部件清单等。列出了供货方保证的最低限度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