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的发家史:从洗碗工到光伏首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来自Alvarion的副总裁Mohammad Shakouri先生以智能电网为例,谈到4G网络建设的急迫性以及当前标准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他看来,4G智能网络标准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频谱,而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下是演讲实录:
通讯行业发展了很多年,从1935年BBC的广播到如今的手机照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很多人都说到wifi、LTE,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公共事业网络,第二讲一下标准化的问题,第三我们要讲一下有哪些通信的选择方案,最后就是频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点。
首先看一下公共事业,第一就是智能电网,什么叫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就是把所有信息和通讯技术来集成到一起,他涉及到这个发电、传输还有电力的消费等每一个层面。比如说我怎么样能够管理好我帐单的预算,尤其是怎么节省电。再看一看公共事业的建设、基础设施,那么可以看到,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发电站,一个发电塔,然后又一些配电站,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变电站,把配电,传电、变电的方式传到家家户户中,我们要寻求的是要把重点放在这个配电站上,怎么链接起来,首先我们就需要一个高质量的服务。这里面要给大家展示一个图,这是一个变电站的图,这是一个配电站的图,大家有没有电力工程师?这是四万变压到七万伏,这是一个转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比如说这个测量这个电压的这个装置,我们通过一个转换,就可以降低这个频率的比率,同时可以用一个比较高效能的方式把这个电送出去,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图,在美国,大概有150亿美元的这个投资是用于这方面地研究的,这是一个全世界十大电网的投资,这是2011年的数据。
中国和美国领先于其它国家,中国现在已经接近于一个系统的配电站的水平了,你也可以看一下其它一些国家也在加大投资,但还是一个初始的阶段,因为电是基础设施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美国跟中国的模式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设计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大学做的研究,很多人问我,在电力网络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数据,需要多少数据去读这个电表,即使你是每秒一读也要不了那么大的信息。他们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安全问题,第二就是有很多的地面工作人员,因为你把这个技术设施做好之后还需要大量人员的服务,也就是他是一个工作人员的管理的工程。大家都认为,比如说通讯6.4个兆瓦,就是很大的速度了。这是过去了,现在20兆都是低速度了,所以现在我们要提高速度了。
另外一个误区,他们看到基础设施网络的话,他们就不太了解电信,他们就觉得这个跟这些不是一回事,他们认为谈到这个网络,会认为是私人网络,而不是公共网络。在美国东海岸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用WIFI,用一些光纤维的网络连接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功能,但是都是私人的,非公用的。所以要把他们弄在一起的话,就是要使他们实现这种相互的可操作性,接着我们需要一个标准,首先我们需要一个电力的基础设施,然后我们将会通过这种基础设施结构的一体化来实现这样一个相互平台的可操作性。美国的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这是很复杂的一点。
我们看张图,IEE,WIFI等等,这些都是传统公司,但是现在我们加入了一些新的集团,我们叫UCA国际实用者集团,我们还有一些技术的整合的论坛和专家委员会,这些都是我们这个行业新的监管的组织,在过去五年中,我们有很多这样一个自律的组织,或者是新的标准实施的组织,来去促使这个智能电网标准的开发工作进行的更好。[!--empirenews.page--]
从通讯方面来看,今天上午嘉宾谈到了2G、2.5G到3G,还有4G的早期阶段。我们要实现战略解决方案也有很多要求,比如我们需要所有的IP从不同的地点到最近的一个主要的网络点进行连接,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监管要求,还有审计,还需要服从F12C的监管要求,同时我们还设立在一些基础的标准的协议的基础上。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4G呢,首先他有一个带宽,这个宽带的范围比较广,5到8个英里的覆盖范围,承载量也很大,而且是一个典型的扁平的IP的网络。
为什么智能网络需要4G,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优化网络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比较保证化的高质量的服务,比如说很短的延迟,高品质的服务质量,使用关键设备的启动,还可以有一系列的语音和数据的实施,同时流动性也非常好。我们也遇到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这个保障的标准非常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QoS的保障,同时能够满足覆盖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能够添加其它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点的解决方案。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多模型,多模式,那也就是通过多模式的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覆盖面,提高可靠度,提高灵活度。
最后谈一下频谱,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优势,大家都提到了频谱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都在做这个LTE的频率的带宽的事情,我这里列了一个表,包括上行和下行的,还有地区的一个表,统一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说的这个,说实现这种趋同或者是统一是非常难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实现。在美国,这两个网络是不可以同时操作的,他没有互相可兼容的操作性,那么他们就相互干扰,那么你不可以做一个设备,他可以同时满足要求。
所以我的感觉是用4G智能网络的时候,标准化第一个就是频谱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因为计划很难实施,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频谱的规划,加拿大也是一个同样的问题,美国也是因为政治问题需要很长时间去解决,那么现在人们需要用一些开放的,也就是非控制的模式来实施电网的运营。总结一下我的报告,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一点,就是智能电网讲是一个很好的无比好的机会。大家都说这个软件会有一些问题,会有很多问题,智能电网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频谱,虽然我们面对这样多的复杂性和挑战,但是我们至少也面临很大的机遇,谢谢!
他是旅居澳大利亚的世界顶级光伏科技专家。他用四年的时间,成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企业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入籍澳大利亚的他被“错误”地挂上了“中国内地首富”的桂冠。他———就是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博士。
贫穷让他从小被抱养
1963年2月,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这是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很多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我很自然地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施正荣回忆道。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养大一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施正荣的亲生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助、无奈。施正荣的命运不得不过早地面临了选择。
“因为自然灾害,家里非常贫穷,无法同时养活两个孩子。而我的养父母家刚出生的一个女孩却因疾病夭折了。所以,我就被送到施家,由他们抚养长大。”施正荣说。[!--empirenews.page--]
“因为两家离得不远,所以在我五六岁就大概知道自己的身世,到十岁就很清楚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跑回原来的家,也从来没有埋怨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迫于无奈。”
事实上,施正荣不仅没有怨悔,对施家反而充满感激之情。“养父母对我非常好,甚至超过他们的亲生孩子。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不管家庭有多拮据,养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学业。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家里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爷爷,一个是母亲。”说起爷爷,施正荣满脸幸福,“他解放前就是帮助寺庙理财的人,很有经济意识。他从小就告诉我,‘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那时候不让做买卖,但是他还是能找机会在附近几个县做些小生意,所以家里经济一直都挺好的,印象中我就没有挨过饿。”
对于母亲,施正荣更多的是尊敬:“母亲对人特别好,那时候家里附近有一些外地来的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就把他们请到家里一块吃饭,这是很少见的,平时帮助别人她也总是很舍得,这让我长大了以后很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无锡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很快拿出了几千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取名“施氏家族慈善基金”,以示对施家的感恩之情。
发奋读书走出小地方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乡的江边,看着远方一座又一座大山,我总是在想,江的对面是什么?是村庄,是大山抑或是另一个世界?不知道,但很想知道。”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施正荣说,“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走出扬中这片狭小的天地。”
除了好奇,施正荣走出去的另一个动力是“穷则思变”。施正荣回忆道:“和绝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农村里插秧种田。清晨出门劳作,日落而息。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又饱受蚊虫叮咬,滋味非常难受。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片小天空。”
有动力,更有聪慧,施正荣的学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1979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两年后,年仅16岁的施正荣就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对大学生活,施正荣用“简单”两个字给概括了。“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学习英语。当我学习数理化感觉很疲惫的时候,只要翻开英语书籍,就会觉得全身轻松。英语是我枯燥学习中的最好调剂品。”成绩优良,英语优秀,1983年,施正荣顺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出国也曾洗碗当厨师
1987年,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出现在眼前。“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愿望强烈地刺激着施正荣,而这也成为了他再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得益于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施正荣参加EPT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抓住了出国机会。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
施正荣认为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笑着说:“好不容易出国了,首先要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这个一直做学问的“学究”一到周末,就一改研究员的样子,穿得西装革履地到处去找工作、去赚钱,目的就是给妻子赚够学费。[!--empirenews.page--]
施正荣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的日语说:“初次见面,多多关照。”———那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
除了勇气,还有实践,为了能挣到足够的钱,从不烧菜的施正荣,硬是学下了厨师证书,做起美国菜;在国内习惯深居简出做科研到深夜的施正荣,也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咖啡馆连续洗碗16小时。
一番艰辛后,1989年,施正荣顺利地把妻子接到澳大利亚,一家人重新团聚。
偶遇名师闯出新天地
毕业以后,施正荣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一开始想进物理系,但当时那个实验室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员。一次,无意中看到广告,说电子工程系要招兼职研究员,我立马跑去应聘,可实验室已经招满人。但对方很热情,还是让我参观了实验室。”
恰恰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新的机遇出现了。“有人介绍说二楼的马丁·格林教授要招人。”
毫无顾忌和胆怯,施正荣立刻跑到马丁·格林教授实验室,并敲开门。“出来一个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教授,着实把我震住了。”施正荣向马丁·格林教授讲明前来拜访的目的。“一开始,他并不想要我。但我告诉他,我只是想找兼职工作,只想再深造时,他同意我留下了。”施正荣自我评价说:“也许,我的性格中就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师从这位全球光伏权威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光伏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开始彻底转变。多年的辛勤奋斗、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施正荣倍加珍惜当时的机会。
施正荣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
1995年,以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验室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我是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
施正荣在主持研究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期间,在国际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个人持有10多项光伏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我也开始充分意识到成本问题、市场化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给我以后创业都带来很好的警示作用。”
福星高照施正荣
虽然施正荣一再强调自己的成功来之不易,历经十多年的技术积累,经历“社会大学”的残酷考验,但不可否认,相对于绝大多数同行来说,这位四十多岁的科学家富豪一路走来,确实是福星高照。
出生没几天,施正荣便因为家庭贫困被送到了施家。骨肉分离,这件多少带着些悲剧色彩的事情,在施正荣身上却变成了喜事。这是一户好人家,爷爷有经济头脑能挣钱,家里十分殷实,父母勤劳善良,宠爱孩子,即便是后来有了自己的几个孩子,却依然将养子视同己出。更重要的是,施家重视教育,一路支持施正荣读书。
高中毕业,赶上恢复高考第三年,16岁的施正荣顺利考入长春理工大学,四年之后,又顺利进入中科院上海光学研究所读研。毕业参加工作刚刚两年,遇上单位有两个出国名额,施正荣参加考试,正好得了第二名,得以游学澳大利亚。[!--empirenews.page--]
留学一年期限眼看就要结束,施正荣几经巧合,敲开了一位叫马丁·格林的太阳能教授的门,对方正好需要一位光学研究方面的助手,施正荣第二天便拿到了留在澳洲深造的邀请书。更重要的是,马丁教授是全球太阳能科学的权威,施正荣一不小心投奔在一代名师门下。
回国创业,施正荣遇上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保姆式政府。这个政府先号召当地的8个国企,一块给施正荣创办的尚德公司投资600万美元,在尚德羽翼渐丰准备到海外上市的时候,又号召国有股全面退出,为风投让路,也大幅提高了施正荣个人的持股比例。
尚德的产品面市不久,德、美等国先后出台相关法规,全面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太阳能电池市场因此暴增,面市不久的尚德产品技术先进,价格优惠,使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登陆纽交所的尚德,也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新能源概念股,市盈率高达五六十倍,远远高于在纳市的中国网络股,也因此成就了施正荣的近两百亿身家。
艰难历程读懂社会
“现在大家很好理解光伏产业了,尚德刚开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政府把几个股东拉过来,大家可能感觉那几百万美金有点要打水漂的。”施正荣很快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公司虽然已经“宣布成立”,但股东们的出资掏得并不是很痛快,以至于厂房建设、设备购置也都进展缓慢,甚至于很快连员工工资都成了问题。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都带头只拿四分之一工资。”这段日子,对今天的施正荣来说,已成了光荣的革命历史,但在当时,很多员工动摇了,“我从澳洲带回来的一位博士也走了,这一下子更多人都觉得我不行了,连自己带回来的人都跑了。”
另外的难题来自文化上的不适应。决定创业之后,施正荣曾经对在国外还是国内创业进行过比较,最后觉得自己还是比较了解国内的文化,于是决定回国,但他很快发现,离开了十几年的故乡,自己其实也不是很了解,“说好了要商谈一个项目,坐下来了不说事情,先喝酒,喝好了再说,那一开始感觉是有些别扭的!”
最近,有人给施正荣写了一本书,把他早年的经历,创业的艰难都给搜集了出来,书稿到了施正荣手里便给压了下来,“尚德毕竟走过来了,现在要学会用一种阳光的心态,去看待过去的经历,很多故事说出来不好!”
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施正荣不愿意提,但一番感慨却是少不了的:“从2003年底到2005年年中,这一年半时间,我可以讲,我是中国社会大学博士速成,对中国那些至理名言,理解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以前在中学小学学到的那些成语,原来只是记住了,并没有理解,现在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什么叫‘任重道远’、‘同甘共苦’,什么叫‘颠倒黑白’。”
施正荣认为这段时间自己成长很快,“从一个比较天真的学者,一下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男人,知道社会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资本市场扬名立万
实际上,回过头来看,虽然施正荣自感历经艰难,但相对而言,尚德的发展还是相当顺利的。2002年,经过一年多筹备,尚德顺利投产,第二年,便实现了90多万美金的盈利,同时开始成倍扩产,到了2004年,尚德已经获得了近两千万美元的利润,2005年达到了5000万美金,刚刚过去的2006年,预计可以获得一亿美金的利润。[!--empirenews.page--]
不过,施正荣的扬名天下,是在2005年底尚德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后,随着尚德股票的持续飙升,施正荣的个人身家也在几个月之内向两百亿人民币逼近,当大家将眼光投向这位留洋博士之后才发现,太阳能科学并不是他唯一的知识,对资本运作规则的娴熟运用,在这场科技财富传奇中同样不可缺少。
如前所述,尚德成立之初,施正荣依据现金和技术入股,持有公司25%的股份,之后经过一些公司奖励,股份有所提高,然而在尚德上市之后,大家却发现,施正荣持有的股份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了46.8%,这中间经历了一场涉及境外机构贷款介入、风险基金注入、国有股退出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戏法,最终的结果是原来国有投资者获得十几倍的收益套现退出,境外机构贷款方取得成倍收益,风投们拿到自己想要的原始股,整个游戏的总导演施正荣自己则摇身成了尚德的最大股东,大家皆大欢喜,尚德也顺利上市。
“我花了十个月时间,在研究资本里面的东西,这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的一个游戏,”施正荣感觉自己现在在资本市场上也是专家了,“给其他企业当个顾问没有问题。”现在,施正荣另外一个身份是纽交所“国际顾问”,这个职务全球只有30位。对于国内的后来者,施正荣提醒,资本这个游戏要玩得好,需要一个很强的实体支持着,那样就会玩得锦上添花。
1963年2月,出生于江苏扬中。
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
1995年,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技术董事。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CEO。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