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pple将制造业务外包中国内幕爆料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1月25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总统对美国商界领袖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请扪心自问,你们如何才能把就业机会带回美国,这样你的国家会尽其所能来帮助你成功。”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在阻止美国企业撤回外包的制造业呢?
苹果高管﹕不可能在美国制造
检查一下你的iPhone、iPad的背面,都会发现一行小字:“加州设计,中国组装”。很多美国人,包括奥巴马总统都在纳闷为什么苹果公司将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外包给海外。去年在一次给美国顶尖高科技总裁专设的宴会上,奥巴马总统曾经开诚布公地问前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为什么这些就业机会不能返回美国。乔布斯毫不含糊地回答:回不来。
为什么iPhone、iPad和苹果生产的其他高科技玩意不能在美国生产呢?推而广之,为什么美国的消费电子产品和电脑公司不能在国内进行制造,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美国经济脱困呢?
针对这个问题纽约时报采访了苹果现任和前任高管,得出的惊人结论却是:iPhone之所以没有在美国生产是因为它不可能在这里被制造出来。支持苹果公司业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水平在美国根本不存在。
富士康工人日工作12小时拿17美元薪水
除了廉价劳动力外,苹果高管们认为,海外工厂的规模,工人的灵活性、勤奋和技能已超过美国同行,以至于“美国制造”对苹果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据说iPhone在中国的组装厂共雇佣员工23万人,如果你问Siri mobilegz.com(iPhone语音识别系统)美国有多少城市人口高于23万,回答是83个,而且是全部人口,不光是劳动力。按照劳动力占人口比例65%来计算,只有50个美国城市能提供足够大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即便在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23万人要占城市总人口的3%。试想一下,每一百个纽约人就有三个工作在iPhone生产线上,似乎不大可能。
在过去几年里,富士康因不断传出工人跳楼事件而受到很多关注。除了苹果产品,该公司几乎是所有名牌电子消费品的生产厂家。23万工人中大约四分之一住在工厂宿舍内,也就是说有近6万人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工厂。“富士康城”里的很多人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12小时,而他们每日的薪水还不到17美元。按照美国标准可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大陆这样的工作还是“抢手货”。苹果前全球供需经理Jennifer Rigoni曾说过:富士康可以一夜之间就招募3千人。
美国不存在苹果需要的劳动大军
除了工作在生产线上的大量非技能劳动力外,富士康还雇有8,700名监管生产程序的工程师,要在美国找到这么多合格的工程师需要9个月时间,而在中国只需半个月。
除了A5处理器外,大部分苹果部件是在海外生产,而且是离最终组装线很近的工厂。如果把其中任何一部分挪到美国都将增加运费和时间上的消耗,而对苹果来说,时间上的延误比运费更负担不起。
为外包辩护的传统论点集中在费用方面,如厂家要付更多的工资、福利、保险,交更多的税,这些都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实际上,这些论点有夸张之嫌,据纽约时报报导,多付美国工人的工资仅给每一个iPhone增加65美元成本,其他开销也不会让iPhone价格涨到离谱。但是制造成本并非是苹果外包中国的决定性因素,关键是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最多的产品,同时又能保持苹果所需的灵活和机动。据一位苹果高管称:“美国已不再培养具备我们所需要的技能的人。”[!--empirenews.page--]
举一个例子, iPhone投入市场前的早期设计是使用与iPod屏幕同类的塑料来制作触摸屏。2007年中旬,离正式发售还有1个月的时间,乔布斯发现牛仔裤口袋内携带的iPhone原型机已经磨出几十道划痕,于是对下属说:“我不会卖一个容易被划伤的产品。我要玻璃屏幕,而且要在六个星期内完成。”
读过传记作家艾萨克森写的《乔布斯自传》的人对这位苹果教主在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专横态度不会陌生。很多与他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不符合乔布斯标准的产品是一定不会上市的。当时苹果粉丝们对iPhone的期待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在最后一秒种改换iPhone的核心部件意味着组装生产线必须连轴转,这对美国工厂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最终中国工厂设法将新的防划屏幕融入现有设计,避免了苹果成为行业笑柄。
有人说苹果的成功是以美国制造业为代价而达到的,但是纽约时报的报导似乎认为,美国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苹果所需要的劳动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