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部门应如何制定技术路线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几乎所有的IT部门都必须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技术路线图。毕竟,没有路线图的指引,在新基础设施硬件的采购环节中就不免出现选择过高或过低配置及组合的情况,而这必然会带来高昂的额外支出。但事实上这种指导性文档往往并不存在,理由非常简单:
我们怎么可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下,建立一套能够应对一切新情况的连续性技术规划呢?
整个过程的麻烦之处在于,要想完善一套规划,必须要拿出三到五年时间对基础设施进行补充及修正,以使其完全与理论方案相契合;然而当上述工作终告成功时,我们却又会猛然发现原先这套规划已经过时了。仅仅这一推论就足以令大多数IT部门选择放弃,并将自身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型应对措施上——但这种方案同样存在问题:不仅必然导致预算的过分膨胀,而且硬件设施的日渐过时也会带来种种难于应对的麻烦。
其实事情完全不必陷入如此境地。对处于迅速变化中的未来,我们不仅有办法做出规划,而且能够充分将之前已经做过的工作当作新的基石。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八个步骤,它们在实践中都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指导效果。
步骤一:明确定义自身规划的生命周期
首先,明确定义自身技术路线图将要涵盖的时间段。这一决策过程应以数项因素为基准,包括机构多久大规模进行一次技术革新以及长期预算方案中有哪些要求(或是必要的参考因素)。
一般来说,制定得出的周期不应短于两年;如果连这种程度的前瞻性都达不到,那么规划本身的实际价值也很难尽如人意。同样,它的涵盖时段也不应超过五年——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技术态势或者机构需求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后会走向何处。
步骤二:建立一套宏观的基础设施调查问卷
接下来要做的是定义一套调查问卷,明确列出自身基础设施中存在着哪些基本需求。在这一步中,大家不需要太多考虑是否能为每个问题拿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关键之处只在于提出问题。另外大家也不必在某些特定技术方面钻研得过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答案将自行浮出水面。
恰恰相反,将着眼点放在更高层次的问题上。大家可能会发现,尽管大多数此类问题看似属于技术范畴,但在本质上其实与技术无关。以下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宏观实例:
我们与去年相较,数据同比增长情况如何?
我们与去年相较,计算能力同比增长情况如何?
我们了解那些即将面世的全新应用程序/解决方案/技术吗?
企业是否拥有任何长期性扩张规划(例如部署新办公地点等)?
我们在正常运行时间/可靠性方面有哪些自我要求?
我们在RTO/RPO(即恢复时间及恢复目标点)方面有哪些自我要求?
当确实完成之后,这份清单的内容将相当丰富。大家需要做到的是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找出答案,这些答案将指导我们(甚至是第三方)设计出一套能够承担必要负载并满足企业自身政策要求的全新基础设施。如果大家列出的问题还不足以为达成上述目标提供全部信息,那么这份清单就仍然不够完整。
步骤三:寻求答案
现在到了最有趣的部分:第一次尝试填写我们自己撰写的调查问卷。其中某些问题(例如数据增长率等)可能需要借用某些我们还未部署过的监控工具才能回答。其它一些则可能需要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坦诚对话,迫使他们将像RTO/RPO等政策中的实际数字与我们共享。
步骤四:设计一套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
一旦调查问卷制定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能够满足规划涵盖时间段中各种需求(务必把此间的年均增长总量考虑进来)的全新基础设施。这一步半点也含糊不得,即使是原先已经驾轻就熟的领域,也必须要将其作为方案中的必要因素与新终端进行比照。
在进行这一步时,请务必确保其中不涉及任何特定技术或者产品;因为这些技术很可能将在路线图的时效之内发生大规模变动。大家原先可能会习惯于“我们将需要部署一台EMC Clariion CX4-240设备,配备95 TB存储空间以及每秒三万次业务处理能力”这样的描述方式,但在这份调查问卷中,请一定将该模块概述为“主体存储解决方案”,并将所需性能指数标注明确。在成本计算方面,将设备总体的当下市场价位进行汇总,并当作成本预案的参考数据。
如果大家手头的带宽或者实践经验不足以在企业内部自行进行设计工作,不妨将其交给值得依赖的顾问或者指导专家来完成。既然我们手头的参考资料已经涵盖了步骤三和四中的所有信息,那么即使是对企业情况不甚了解的第三方也完全有能力做好设计工作。
步骤五:实施采购
接下来的这一步是将面向远景目标的设施方案递交企业管理层(具体地说,递交给掌握项目拨款的人手中),看看他们是否为你的长期基础设施规划所吸引、能不能接受由此带来的整体成本。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表示需要严格执行五个九(即99.999%)的高阶可靠性标准,也就意味着这套方案基本上得到认同了。如果他们没这么说,大家就得继续反复完善规划,根据决策者们对生产效果的期望进行修改,并尽可能压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当然继续据理力争也是可以的,只要能让他们认识到设计中的每一步要求都确实能为企业运营带来益处,那么理论付诸实践也将变得顺理成章。
步骤六:进行差距分析
在实验性部署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现在我们需要准确指出现有基础设施与长效基础设施设计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这一步工作的实质在于定义目前基础设施现状到规划发展目标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与改动——请大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我还需要增加多少套虚拟主机?
我还需要部署多少个交换机端口?
我需要为新增主体存储环境准备多大的磁盘容量?
我们目前所在使用的存储平台是否有能力扩展至目标水平?
我的数据保护环境需要多少额外吞吐量/存储能力支持?
我们目前所在使用的数据保护环境是否有能力扩展至目标水平?
步骤七:建立路线图并准备着手实施
在确定了新旧设施的差距之后,大家就可以着手实施规划了——当然,也别忘了将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消除差距提上议事日程。现在我们可以先从符合当前价位情况的预算项目入手,为设施选择特定产品及规格。
在开始选择具体产品之前详细考量长远需求,将使我们从至高点上审视诸多选项,并从中挑选出最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对象。就拿主体存储环境作为例子:大家会非常清晰地知晓,随着业务及操作数量的不断提升,Clariion CX4-120将很难长久为继;按照规划中的发展预期,最终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与VNX5500处理能力相仿的设备——如此看来,我们就不应在短期利益的影响下选择VNX5300,毕竟它不足以一以贯之地为我们提供优秀的处理能力支持。不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在与管理层进行讨论时拿出必要的信息来证明这种选择的高明之处,完善的资料储备会让我们在影响企业决策时无往而不利。
步骤八:路线图的维护
人们常说,一套良好的规划流程永远不会走向终点。既然我们已经在建立路线图时下了这么多苦功,那么此时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回报——升级这种完备的路线图将不会带来过多的工作负担。大家需要做的只是定期核审调查问卷的答案,并评估与当初相比,如今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变化的确存在,那么尽快对最终设计进行修改,保证所有变化因素都涵盖在其中。接着通过差距分析机制将这些变化纳入基础设施更新工作中去。
至于规划执行周期的设定,我们需要总结自己重新审视整套规划的频繁程度;我见过有些机构每月审核一次、有些每季度审核一次,更有甚者每半年才审核一次。请注意,每次审核之间相隔时间越长,审核工作本身的执行难度越大。
同志们,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
正如子标题所说,为基础设施发展制定规划从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关键在于,让我们花在制定规划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切实带来效果与收益。虽然这套特定方案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但其中的某些环节却可能具备广泛的指导意义。在目标状况变化迅猛时,采取由规划结尾开始、至规划开头结束的实施塁,将能够有效避免部署流程中的返工现象。
无论大家部署什么、如何部署,千万不要将技术规划彻底抛开。即使只帮我们避免了一个规划失误(例如SAN替代方案的选择方面),那么整个设计流程就称得上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