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布局电子书 产业化仍任重道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以3C产品起家的京东商城正式上线电子书刊业务,并同步推出针对PC、智能手机阅读客户端软件。据悉,京东商城首期将同2000家供应商合作、上线8万种正版电子书,预计到年底将上线30万种电子书。
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市场将保持124%的年复合增长率,并将在2013年底突破25亿美元规模。另据诺达咨询发布的《数字内容产业及商业模式评估与设计报告2011》显示,预计到2012年电子书与数字期刊规模将达到77.5亿元。2010 年圣诞期间,亚马逊网站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纸质书籍,更是让业界惊呼电子书产业化经营已经来临,但在笔者看来,以目前的行业现状,国内电子书产业化的道路仍旧任重道远。
应该说电子书并不是新鲜事物,十多年来伴随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一直都在不温不火的进行中,但是在近两三年时间,由于两个驱动力,直接促使国内电子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一个驱动力来自于亚马逊Kindle所引爆的电子书阅读终端的流行,在国内以汉王、盛大、文房、翰林、纽曼、易博士、爱国者、OPPO、华为、联想等为代表,纷纷布局电子书阅读器市场,“终端+内容”模式直接驱动了电子书产业的发展;第二个驱动力则来自于传统电商企业的产业扩张与布局,2011年12月12日,当当网“数字书刊”(电子书平台)开始公测,首批上线的图书多达50000册,如今京东商城也推出了电子书刊业务,有效促进了传统电子书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电子书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根源于用户阅读习惯的迁徙: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经超过5亿,80后、90后数字一代在线阅读的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另一方面,伴随智能手机、PAD、电子书阅读终端的普及与流行,传统纸质阅读正在被各式各样的破碎化电子终端阅读模式所瓦解。但按照常规思维,传统书刊内容的数字化应该由出版社来推动,但为何传统出版社在内容数字化方面的力度和动力一贯缺乏呢?
核心在于目前国内电子书产业的利益分配模式还不健全,出版业常常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目前电子书“白菜价”还无法给传统出版社信心。例如国际上电子书约定俗成的底价是原定价的6折,在这60%中,运营商拿25%~30%,作者拿25%左右,出版方大约拿到15%。在美国电子书的定价是纸质书的70%~95%,国内缺只有25%。这直接导致众多出版社对电子书产业持观望态度,即使参与,也不会完全开放。因为完全电子化,传统出版社不但可能在收益上得不到保证,而且会冲击传统纸质书的销售。
除此之外,国内数字化内容的网络版权保护力度仍旧不够,可以说购买电子书终端阅读器的绝大多数用户,是冲着盗版内容去的,用户还没有养成付费购买电子书的习惯,这也导致正版的电子书得不到合理的市场竞争保护。对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够解决传统海量内容数字化授权,不能够构建有效的产业分账模式,给予传统出版社信心,就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也就无法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长尾阅读需求。如果上述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国内电子书可持续的产业化道路仍旧不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