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不扬镳:为何说华为和爱立信的差距拉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国内最优异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在营收上不断缩小和爱立信的差距;但是在相当多业内人士的眼中,华为在“竞争”中正在丢掉曾经不断追赶的脚步——而爱立信,似乎已经找到了成为通信领域的“IBM”。
华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企企业,到全球规模的高科技电信设备厂商,这一路虽风光无限但甘苦自知。
大概在二十一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里,华为逐渐确立了追赶爱立信全球电信市场第一竞争格局,曾经的那些竞争对手们都在这些年的发展中跌跌撞撞从第一阵营中出局。
大概在2008年左右,华为撤回了与贝恩资本(BainCapital)联手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3Com的申请,标志着美国电信市场对来自于中国的华为说“no”之后,华为始终没有找到打开美国市场——受此影响,华为在印度等新兴市场也屡屡进展不利。
也是在那一年左右,华为开始将消费产品列入重要的战略,其终端手机出货量一路狂飙。
在这个时期,爱立信的终端消费产品,也就是手机业务选择和索尼合资,并且最终于2012年初****给了索尼——这有点类似于当初IBM把thinkpad卖给联想,爱立信就此更加注重通信、网络、无线等设备以及解决方案。
电信设备领域的两强,也逐渐因为各自的原因走上了不太一样的发展道路。
当时间来到2011年,华为和爱立信在这一年营收上差距不大,都到了2000亿人民币以上的规模;但是在华为的营收中消费者业务销售总收入达446亿人民币智能终端整体出货量接近1.5亿台——也就是说华为在设备和解决方案上的营收所占的比重在降低,而设备和解决方案在爱立信的营收中成为最主要的部分。
难怪有通信类的媒体人感慨到,华为和爱立信的距离实际上拉大了。
放弃消费者业务的爱立信,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苹果、安卓联盟等终端厂商们的同盟军。
受全球智能手机的普及,运营商们不得不为他们的用户近一步的优化网络,提供更高速和便捷的移动网络——是的,运营商们要采购更多的设备和解决方案,以为智能手机的用户们提供更快的网速和高好的服务。
而华为,当然也是受益者;借助和全球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华为不仅将的电信设备卖到了全世界,也把它的手机卖到了全世界——但是,手机业务,规模大并不代表有前途,强大如诺基亚者,也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对消费者业务的不同策略,有可能在三年后对两家公司造成深刻的影响。
分道不扬镳,竞争激烈且在持续。但是打不进美国市场对华为的不良影响,很有可能造成华为现在的格局。
而华为接班人的问题,则是华为经过多年高度发展后积攒矛盾的总爆发——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高管们和普通员工们的利益诉求,华为的竞争力有可能长期保持;建立起适应快速市场变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华为来说至关重要。
这不仅仅对华为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当代的企业发展也极具借鉴意义,在另外一家“榜样企业”联想“杨柳”交接即将顺利完成的时候,“华为怎么变”更吸引了业界内外的众多关注。
必须要声明的,很多朋友应该和我一样,并不是拿着放大镜看待华为以及联想等;只是因为华为和联想作为中国民企企业的代表,必然要承担起如此的关注。
插播点运营商的微博客服的话题。
前段日子看到有传闻说某运营商建立了微博客服中心,哎,很想去问问他们的规模以及每日处理的咨询和投诉的次数;想必他们不会公布吧,因为搞好客服,不管是呼叫中心还是网络中心,都不仅仅是当做宣传噱头能够解决的。
在微博上分别问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企业的官方微博,在某个位置附近的营业厅在哪儿——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有了回复,而中国电信在过去12个小时左右还没有反馈,这虽是细节,但可以联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