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糊化 超级本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不同品牌的产品陆续登陆国内各大卖场,超极本(Ultrabook)如今已经成为多数笔记本消费者都知道的名词了。不过随着一些低价位超级本产品的上市,很多消费者却越来越迷惑了。因为他们感觉,头脑中原本似乎清晰的概念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虽然这其中有Intel在第一代超级本向下逐次完善的因素,但原本似乎清晰的超级本,似乎又变得神秘起来。
疑惑点之一:硬性概念的缺失
回过头我们自己开超级本电脑发展的路程我们会发现。从超级本被Intel推出的那一刻开始,它就没有产生明确的概念。除了处理器方面采用更小巧功耗更低的超级本专用处理器之外,之前被消费者认定的很多硬性指标都一一的被打破。
固态硬盘
超级本首先打破的指标概念就是固态硬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作为“休眠后快速启动,启动时间小于10秒,客户大会上有厂商展示样机启动时间仅为4秒”的必要条件,固态硬盘与软体相结合的组合是必要的。但是从目前市场中所能见到的很多超级本产品上我们看到,不但产品的响应时间没有达到Intel所期待的标准,固态硬盘的应用也开始变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从最初的几乎每台超级本都以固态硬盘为存储载体,到固态硬盘与普通硬盘结合,再到直接用普通硬盘采用软件的方式解决开机速度。原本备受期待的固态硬盘似乎一点点的被边缘化。
这样的尺寸你还会认为它是超级本么
之后被打破的硬指标就是消费者非常在意的产品尺寸体积概念。在超级本产品刚刚被推出的时候,很多媒体都公布过英特尔对于超级本的机身尺寸和重量的限定:重量低于3磅(1.36㎏),机身厚度小于0.8英寸(约2CM)的产品才可以被成为超级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很多所谓的超级本已经完全达不到这一所谓的硬性要求了。一些产品在整体感官上甚至只是比传统的笔记本略小略薄而已,说它是超级本很多消费者相信都不会相信。
很多细节都与我们的想象不同了
当发现硬件配置以及尺寸重量与预想的初衷不同后,消费者也发现了超级本产品在待机时间强化的特性上也并不是十分理想。与之前两种情况都是非常直观不同,超级本产品在待机时间上实际上是很难直观的做出鉴别的。虽然,目前几乎所有超级本产品都采用了内置的锂电池,但那也仅仅是将电池整合入超级本电脑整体其中而已,实际能够达到“5~8小时待机时间”这一标准的产品不足所有产品总量的一半。
疑惑点之二:功能实现的未达成
与硬件方面的明显走入它途不同。对于功能时间方面的未达成我们还是可以有一定的包容的。记得当初超级本之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除了外观的诱人之外,一些功能上的加强也是很主要的因素。其中包括触摸屏幕控制等等。
在超级本概念推出之时,很多消费者对于“可以实现众多商务人士所需求的“iPad+PC”二合一的需求。”这一计划是非常看重的。但是这样的功能的体现除了拥有硬件部分的支持之外,还需要系统方面的支持。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系统为WIN7系统,这种系统在台式机和笔记本方面的应用非常理想。但是在触控操作方面却难以恭维。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少有PAD使用这种系统的原因,同样也是超级本始终无法达成触控屏幕操作的原因。
不过,目前windows 8系统的消费者预览版已经出现了。虽然仅仅是预览版,但这款产品却让消费者看到了触摸屏幕以及其他各种备受关注功能实现的希望。至少从预览版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触控以及手写的功能已经可以实现了,只是亟待完善而已。不过从2013年的预计发售时间来看,这些功能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的。
功能的实现从本质上来说依靠的是硬件与软件部分的整体配合。事实上,功能的实现并不是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相反,如何进行配合从而达到理想的实际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至少从目前来看,很多消费者对于超级本提供触控以及手写等操作还是持保留看法的。
疑惑点之三:是进化还是退化
掰掰手指我们发现,从第一款超级本产品的推出到现在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超级本产品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却始终没有找到最为清晰和理想的定位。虽然从概念上来说超级本主要针对的是高端商务用户。但从实际的产品推出来看,很多产品似乎已经正逐步的朝着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相似的设计让苹果很反感
人们都说,创新是产品和品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第一批超级本产品的上市虽然受到了各界的极大肯定,但仍然有一些关于超级本电脑抄袭苹果AIR产品的负面传言。也正是因为如此,苹果还特别的将AIR产品在造型方面申请了专利。
苹果为MacBook Air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在很多品牌的超级本都陷入了抄袭苹果AIR创意这个泥潭的时候,一些品牌果断的推出了所谓低价位高性价比超级本产品。这些超级本相对于第一批超级本产品来说,更接近于普通笔记本。甚至在造型尺寸等诸多方面都延续了以前经典笔记本的特征。但这种产品本身却似乎逐渐的远离超级本的概念,很多消费者甚至戏称这种超级本为“上网本加强版”。认为这种超级本实际上是一种退化的表现。
与这种向低端普及化发展的思路不同,一些品牌在产品的设计上依然贯彻了超级本最初的定义方案。比如苹果AIR申请造型专利,他们就将产品中去掉“刀锋”设计的元素。比如消费者认为一体化的金属材质是模仿,那么这些厂商就采用更坚固且更轻的碳纤维材质来打造外壳。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这些品牌的产品取得了很好的独创性。唯一期待解决的恐怕就是价格问题了。
更多信息请关注:21ic网友杂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