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对国内银行发展芯片卡的看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关于国内银行发展芯片卡的初级想法。
1,PBOC发展的窘境
PBOC标准想要取得重要突破,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首先,国内的刷卡环境要花很大精力建设,不仅要提高商户的覆盖面,更要创造良好的刷卡环境。原本国内各种商户的刷卡意识就差,为了避税和减少手续费用支出;在技术上的突破和意识上的改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PBOC只不过是技术上的突破,并没有改变商户不喜欢刷卡而更喜欢现金的观念。要在刷卡消费的利益链上重新理顺分配机制。
其次,刷卡安全成为关键。不管什么标准,为啥要用芯片卡?答案是为了安全。PBOC芯片卡是个好东西,因为在理论上安全可以保障,刷卡人的利益也有保障,但是如果不好好的利用和维护,反而会增加银行的声誉成本和负担。银行必须好好执行失卡保障政策才能真正发挥芯片卡的作用。
2,银联PBOC想要真正世界通行,必须真正跨出国门,借助自身的海外网络,以及大银行的海外分行发展自己。目前,宇宙第一大行的子公司——工银加拿大子行已经发行了加拿大第一张银联双币借记卡,可以在加拿大ABM(中国叫ATM)以及支持银联的机器上取款。但是银联的网络范围小得可怜,手持银联单币卡基本上在北美等重要发达国家寸步难行。
3,北美超大型食品生鲜中高端超市Loblaws(美国及加拿大上市公司)从本月起停止接受非EMV芯片卡的卡片,问其原因,同一的回答都是:securityconcern(安全问题)。当然,一家企业对刷卡行为的限制和规定并不能代表全体,我们也大可不必为了一件事情而慌了阵脚。但是从这一件事情推而广之,中国的银行,除了伟大的宇宙第一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之外,其他银行的信用卡发展战略该如何重新制定?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家巨无霸银行——百年中行。本人的单位是中行在全球的竞争对手,今年中国银行百年庆典的时候,我心情激动万分,为我国能有这么一家百年老店感到比较自豪。我觉得中国银行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首先,万事达环球通信用卡免除货币转换费,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大批客户,但是没有EMV芯片的环球通就相当于在没有毛笔的情况下让书法家写字。之前的广告中,环球通EMV金卡、中银白金卡、运通黑卡三张卡都有EMV芯片标志,为此本人激动了好久,后来才知道是一场悲剧。。。残念。如果万事达环球通能够加上EMV芯片,将是很多人出国刷卡的绝对首选(如果不出万事达环球通白金卡的话)。
其次,中银长城国际卡与国内长城卡、中银卡系列分开管理,管理上完全是两个体系,好好的产品没有好好的整合,受益群体仅仅局限在香港地区,从实际功能上看就是一张香港地区发行的VISA/Mastercard卡,是一张地区卡,和招商银行发行的城市系列卡从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仅此一项限制,就将其定位降低了好多个级别。我认为应该是历史原因和政策原因,中国银行整合旗下各品牌信用卡的成本较高,因此不会进行这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长城国际卡高额的货币转换费也让人立刻打消了使用它的念头,积分与其他中银卡片无法共享,各地区的管理方式五花八门纷繁复杂。
第三,工行和中行发展全球信用卡业务短期内最好的办法是在境内发行V/M的EMV芯片卡,如果不是全面推广的话,至少针对特定出国刷卡消费用户。(本楼主到了多伦多才知道海外分行发行信用卡的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涉及法律/科技/网络/政治等等因素。)希望中国银行在发行EMV芯片卡上面在政策上有所突破,造福出国消费的刷卡人。
4,PBOC芯片卡的未来。
首先,如果中国执意发展自己的PBOC标准,我举双手赞成,但是能否考虑兼容EMV。我肤浅地认为是两块成本的比较,海外铺设银联网络的成本VSPBOC兼容EMV但不受其影响且技术稳定的成本。不管怎么说,Visa,MasterCard等是国际性支付技术公司,而中国银联只能算是地区性支付技术公司,银联网络铺设全球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到的。
其次,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的取舍。目前从银联的动作分析来看,兼容EMV是短期行为,铺设全球网络是长期行动。我认为在成本计算的时候要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竞争对手发展成本等因素全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