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进入通信业 行事风格与传统企业大不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来互联网企进入通信业行事风格与传统企业大不同得到了诸多网友的关注,编辑试图从各方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相关信息纷繁芜杂,故而裁判权还在读者手中。
在观摩“3Q大战”(腾讯与奇虎360)时,王利(化名)还只是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凑个热闹。然而,自上周末开始,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和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又掀起了“小3大战”,这才让王利意识到,自己小看了这些做手机的互联网人,他们已经确确实实来到了自己身边,把手伸向了自己的饭碗。然而,即便个人身家已以亿元计算,掌管着一家庞大的手机企业,王利仍不愿以真面目示人。他坦言做不到像周鸿祎那样“明刀明枪”指向竞争对手。在他的口中,别人依然是“友商”,对友商的做法依然“不好发表意见”。
一直以来,国产手机有两种类别,第一种高度依靠运营商渠道,卖机以量取胜,代表企业是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第二种向市场投入海量推广资金,以换取产品上的高利润,代表为步步高、金立、OPPO。现在,互联网企业的杀入,形成了国产手机行业的第三态。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明刀明枪、敢作敢为”。转载自92jn。com
小3大战“激活”通信业
5月18日,定价1499元的小米手机青春版正式开卖,按照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微博上公布的信息,11分钟不到,15万台备货便告售罄。而就在同一天,奇虎360也宣布推出了旗下首款360特供机“华为闪耀”。和青春版小米一样,叫价也是1499元。
按照双方公布的配置信息,小米手机青春版为1。2GHz双核处理器,华为闪耀为1GHz双核。如果这就是评判手机好坏的标准,那么同价位下,显然是小米手机更具性价比。黎万强发表微博称,“某特供手机双核1G却1499的价格?我们现在双核1。5G标准版,1999;双核1。2G青春版,1499,如果我们再做1G,依然再降500,999元。”
这样就败下阵来,显然不符合周鸿祎的风格。果不其然,周鸿祎开始在微博上发话,反问“双核1G以上的CPU什么1。2G、1。5G,用户用起来有差别么?”此后,雷军和华为终端总裁余承东又相继加入战局,分别为双方阵营的芯片处理器性能展开辩护。
5月19日凌晨,腾讯CEO马化腾力挺雷军的微博,将这场高层隔空交锋推向了高潮。
至此,王利开始意识到,互联网企业做手机,不仅仅是来“抢饭碗”而已。他们还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行事作风,影响甚大。
通信与互联网,隔行不再隔山
放在几年之前,“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完美适配于通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之间。自有了移动互联网概念开始,两种行业因为科技发展而开始融合。然而,融合归融合,两类大行业中的管理者,思维模式大相径庭。
在加拿大人埃洛普执掌诺基亚之前,这家北欧手机企业的高管大多为芬兰人,他们有着超高的职业经理人素质,但甚少主动接触媒体。自埃洛普上任,这个名字开始更多地见诸报端。然而他依然是传统的职业经理人,在与媒体交流的过程中,看似滔滔不绝,实则滴水不漏,每每透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不仅仅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三星、联想、中兴……一般用户根本不知道执掌这些手机品牌的人是谁。相对而言,传统手机行业中最“敢”说话的当属余承东。但即便如此,余承东仍保有通信企业人的底线。在今年MWC大会上,他发布了一条质疑HTC手机四核造假的微博,但质疑归质疑,内文中他仍尊称HTC一声“友商”。
反观互联网行业则不然。腾讯与360的“3Q大战”从网络大战到对簿公堂,此次“小3大战”更是让王利这样的传统通信人“大开眼界”。在他看来,这场口水战中,雷军和周鸿祎只是向普通用户解释了双核的概念,最后孰优孰劣并没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但对此,媒体们争相报道,“小米手机青春版”和“360特供华为闪耀”这两款产品更是频频见诸报端,成为行业大热。
颠覆自己还是墨守成规
“这就是一场秀。”但王利自认为做不了其中的主角,原因是要做到像周鸿祎那样,必须完全颠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这对于传统通信行业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
手机咨询公司战国策首席分析师杨群亦赞同王利的看法。他认为,这种手机行业内的新兴业态在表现形式上有三大要素,一是大量互联网用户的“围观”和互动;二是同时销售的产品品种极少;三是企业高层大都有互联网背景,懂技术,能毫不避讳地直言直语。
杨群特别提到了魅族的例子,在他看来,魅族亦深喑网络营销之道。且从产品上看,调价后的魅族MX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双核智能手机之一。同样配置下,MX采用三星的ExynosA9双核处理器、292PPI的高清4英寸显示屏和800万像素背照式(BSI)高灵敏度低杂信感光单元,在同类产品中成本最高。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喜于抛头露面的高管“撑场”,魅族仍只是手机发烧友中追捧的热点。
“我们内部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对其他厂商的产品发表意见。高层们也都要经过公关辞令的培训,不可能像周鸿祎那样,想到什么说什么。”一家深圳手机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作为民营企业,这些章程也是这两年才向跨国企业学的。但现在互联网“入侵”,触动确实很大。“我们说话的风格该不该改?能不能说?说多少才合适?内部也一直在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