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通启动首次IP RAN招标 铺路LTE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月4日,中国联通启动了“2012年中国联通分组传送设备规模试商用集中采购”,本次招标规模共123个本地网,占联通全国本地网1/3规模。所采购设备规模为:核心汇聚层分组设备5000端,边缘接入层分组设备5万端;烽火通信、华为、北京威发新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思科系统)、上海贝尔、中兴通讯入围。“移动网络的分组演进”再度成为厂商的利润焦点。有预计称联通可能在今后3年内实现全部基站的分组化。
据悉,本次123个本地网的招标主要集中在3G业务发展较快的大中型城市,根据联通所提技术要求,各大厂商一致主推IP RAN方案。招标之前,中国联通特意启动了招标测试,测试结果是判定各厂家设备能否满足各档招标模型的主要依据,并作为评定各厂家设备技术评分的唯一标准。
本次测试过程严格人机分离,进入测试机房需主测方与监理全程陪同,测试现场甚至架设了无线网络干扰器,每款设备只有2次测试机会,两次测试未经通过,即被判为测试未通过,种种措施与要求昭示本次测试的不同寻常。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烽火通信在此次以数据设备为主的IP RAN测试中也展现了与之相称的技术实力:以优异的表现顺利通过测试,充分显示出烽火通信在新一代分组承载网领域的深厚积累和领先地位。
目前“蛋糕”分配已接近尾声,但具体份额尚待敲定,相关人士介绍:6月中旬将公布招标份额结果。当然,此次集采仍然保持了“低价”特色,一位思科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此次其他厂商报价只有我们的50%,可能我们的份额不会太高。无法理解‘白菜价’的可行性。”
市场需求主导技术选择
在移动回传分组化的技术选择上,业内就“PTN与IP RAN”两种方案争论了多年。当然,2008年中国移动明确选择了PTN作为分组演进的唯一路线,截至2011年10月,中国移动通过3次大规模集采实现了PTN的全国覆盖。至此,“PTN与IP RAN”的争论戛然而止,业内笑谈称:“中国移动的蛋糕分完了,争论已无动力。接下来就看电信、联通的选择。”
在中国移动力挺PTN的时代,电信与联通对技术选择一如既往地慎重,自2010年开始两大运营商也进行了大量的试点建设。2011年初,中国电信在杭州、金华、镇江、苏州、深圳等城市进行了分组承载网的试点工作,PTN与IP RAN技术同样在列。
中国联通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了对分组传送技术的实验室测试,并在2011年完成56个重点城市的HSPA+升级工作。为了兼顾UMTS、IPTV、LTE等固网、移动多业务的综合承载需求,开始在北京、上海、长沙、沈阳、武汉等多个城市进行分组承载网的商用试点建设,对PTN与IP RAN进行试点评估。
烽火通信副总裁何建明表示,PTN与IP RAN的本质区别在于:IP RAN以IP/MPLS为核心技术,定位为三层网络,采用路由协议和信令,实现路径、业务的动态建立和调整。而PTN定位为二层网络,采用静态MPLS-TP配置业务和OAM,提供以太网、TDM等L2和弱三层的业务传送。
“现阶段联通主要考虑网络需求以及综合承载,未来也会演进到LTE,所以我们在汇聚层、核心层提出了三层功能的要求,以及一些其他数据协议的支持。”中国联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如是介绍,“所以,汇聚、核心层的设备都是IP RAN,接入层设备也有很多PTN,只有性能要求是硬性规定。”
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市场需求的方案
何建明分析指出:对中国移动来说,其数据网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建设一张几乎全新的数据承载网,而当时PTN技术相对成熟,具备组建大规模网络的能力。而且,中国移动的重点仍然是移动业务的通信,RAN的IP化是UMTS演进的关键部分,PTN相比于IP RAN具有定向的端到端的特性,适合于TD-SCDMA基站无线业务的回传。
联通和电信则与移动不同。何建明表示,在全业务运营时期,两者均具有一定的数据网基础,建设需求并不如移动迫切。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跟现有的数据网基础进行融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下IP RAN技术逐渐成熟,具备了规模组网的能力,能够跟现有的数据网设备进行有效对接,故IP RAN技术对电信和联通来说是更合适的选择。
据悉,近日中国电信也已经启动了IP RAN的试点集采,烽火、华为、中兴、思科厂商将分别承建部分城市试点网络,IP RAN的综合承载时代已经来临。
IP RAN的多方实践
所谓全业务综合承载是指通过一张网络,接入所有的固定电话、宽带互联网接入、2G语音通信、3G语音通信、集团客户专线等业务,并且新增业务也同样接入该网络,当然这需要网络具备灵活的扩展能力。
IP RAN综合承载网解决方案基于IP/MPLS技术,灵活提供多样的承载模式,保证各种业务的接入和传送,具备组播(三网融合)、ATM/TDM迁移、IPv6的承载能力,能够支撑未来IPTV、L2/L3 VPN、TDM、ATM、Eth专线、LTE等综合业务。
本着综合承载的目的,部分地方联通运营商早已启动过地方IP RAN测试。在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联通率先在珠海进行IP RAN综合承载网方案试点验证,主要包括业务、性能、保护、安全、互通测试等内容。
据悉,珠海联通通过部署IP RAN综合承载网,使得机房中原来需要为多种业务承载准备的多套网络设备,减少为一台IP RAN综合承载网设备,节省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同时,这也减少了机房空间的占用、相关的配电设施、管道和线缆资源的占用、机房的整体耗电等。网络设备的减少,还减少了需要维护的设备数量,降低维护成本,以便真正实现不同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运维。
不过,对于运维人员来说,虽然维护与管理从原来隶属于传输阵营的MSTP,转变为现在的隶属于数据阵营的IP RAN,管理方式的转变给运营商的运维带来挑战。
从IP RAN提出以来,厂商就致力于解决运维模式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开发IP RAN的图形管理界面”就是一个主流方案。以2011年启动IP RAN建设的上海联通为例,其IP RAN网络本期将实现500个节点,根据规划将实现1000个节点,这也将成为全球最大节点的IP RAN网络,其管理挑战可想而知。[!--empirenews.page--]
然而,上海联通网管中心唐勇表示:“上海联通现在已经在大规模部署IP RAN网络,配合网管系统看整个网络的配置还是比较简单的,很多地方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认为,“IP RAN很多地方延续了原来的传输网网关操作习惯,配置过程中采用模板化的方式,只需要关注业务本身,而不需要关注过多的技术细节,这样很多新接触IP RAN的运维人员就能够快速的上手。”
ALL IP的挑战
据悉,目前联通各省运营商根据自身需求部署IP RAN,对于是否综合承载并不统一。在大部分省份,IP RAN还只是用于承载移动通信业务。中国联通设计院王光全介绍,此次部署IP RAN之后将统一要求全国运营商采用IP RAN实现综合承载,但这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此外,王光全介绍,IP RAN的运维对大部分运营商来说还是存在一定困难。比如,IP RAN的规模组网就是业内一直有争议的话题。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出现上千个节点的单个IP承载网。但如果全网IP化,如北京、上海等地区接入节点甚至能达到上万个,达到如此规模之后IP RAN的保护恢复、OAM管理等等问题会逐步凸显。
可以看出,虽然确定了IP RAN的技术路线,积累了大量的部署经验,但大规模分组化演进对联通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许ALL IP的过程给产业链带来了巨大商机,但ALL IP给运营商带来的却更多的是挑战,上述运维的问题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
此外,运营商构建IP承载网的动力源于IP技术所提供的低成本承载方案,而且业务的快速发展也需要IP技术这样的开放性平台作为支撑。然而,运营商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IP video、VoIP、P2P等IP业务的诞生引发了网络流量的爆发增长,带来了增量不增收的局面。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曾多次提出:“这种流量增速远快于用户增长和业务收入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他举例表示:从2004到2011年,宽带用户数增长了4.9倍,宽带收入增长了4.6倍,但是互联网流量增长了41倍,而这种对比在移动互联网中更会放大。他指出,这种情况下智能管道是必须的。
这种情况下,IP RAN也必然要“智能化”。正如同烽火通信副总裁何建明指出:“未来的网络设备也必然是集智能路由、波分复用、运营级传送、大颗粒调度于一身的统一承载。”这也是IP RAN的演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