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小米是双刃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始作俑者是小米,去年,一直贴着互联网标签的雷军卖起了小米手机,提出“软件+硬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说,市场主要卖点则是低价高配。应该说,小米的高调互联网营销很快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不久前小米对外公布的数据是卖出了200万台。
小米的高调,很快引来一众互联网企业的效仿。今年5月的某个晚上,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在微博上做出了一个思考半年的决定,要与“国际国内厂商合作,推出多款360用户特供机”。随后,华为手机很快作为360的合作伙伴浮出水面。百度则在5月15日携手长虹以一款由富士康代工、联通包销的低价智能手机,直接加入战局。
截至目前,这已是一份长长的名单,阿里巴巴早在去年就与天宇合作推出了阿里云手机,盛大手机只欠临门一脚,网易据传也已磨刀霍霍。
互联网群雄逐鹿手机,当然不是因为手机市场利润丰厚。相反,在他们扎堆的千元智能机市场,早已刺刀见红。
硬件有硬件的游戏规则,需要供应链、工厂、销售、售后等各环节的无缝配合,互联网企业显然不具有这方面的基因,他们要么背后有一个成熟的手机厂商,比如阿里云手机、小米;要么直接与手机厂商合作,比如奇虎360、百度。
很显然,互联网企业看重的不是手机硬件销售的利润,在这一块他们愿意不赚钱甚至向合作的手机厂商提供补贴。用周鸿祎的话来说就是“零利润”。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干,一众互联网企业所为何来?答案是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百度显然想把自己的搜索优势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奇虎360则为移动互联网准备了360手机卫士、手机桌面、360云盘等一揽子应用。在这个逻辑下,几乎每一家互联网企业都有进入手机市场的理由和动机。
但看似热闹的扎堆背后,需要提问的是,这些所谓的互联网牌手机,与此前互联网企业与手机厂商合作预装应用的模式,有多大的区别?
事实上,手机厂商与应用提供商的互动早已开始。当然由于话语权的不同,将应用预装到手机中,有的是应用开发商花钱推广应用,有些热门的应用也不排除需要手机厂商来付费。
与此前的预装模式相比,互联网企业也许期待通过直接切入手机市场获得更紧密的合作,比如把自己应用的位置排得更靠前,或者排除掉同类竞争性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把双刃剑,如果你的应用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硬装进来,可能会让消费者反感;如果你的产品本身不及竞争对手,而消费者又不能在你的手机上获得竞争对手的应用,这同样会伤及用户体验。
归根结底,一个应用能否受欢迎,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服务、用户体验等核心层面的竞争。
因此,互联网企业切入手机,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应用就真正获得了用户,最根本的还是自己的产品是否有效满足了用户需求,渠道很重要,但不会一劳永逸,更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会有蝴蝶效应,其中之一就是小米可能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小米议价能力和号召力或许会随之缩水。这也是高调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