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印度“狙击”韩国三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午后的斋普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闷热,也许是第一次拜访这个被誉为“粉色之都”的印度北部古城,凌晨五点就从首都新德里赶来的唐明(化名)甚至略显兴奋,丝毫看不出六个小时车程后应有的疲态。
唐明是金立手机海外研发组的一名负责人,和唐明一块赶来的还有四五个分管软件、市场、操作系统等业务的同事,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从深圳或者印度总部来到这个地方“考察”市场,从当地代理商到渠道商再到零售门店,什么软件好用,用户有了什么样的新习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汇总后反馈回总部。在印度,他们往往一个月需要跑好几个这样的市场,驻地的市场负责人甚至一年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个月。
今年开始,愿意这样“扎根”印度的国产手机厂商越来越多。在《第一财经日报》跟随金立手机团队下沉到乡镇渠道走访印度手机市场的时候,发现已经开始有更多的国产手机品牌厂商下沉渠道,与三星、Micromax等印度本土品牌展开“较量”,而在过去,这一市场多由印度本土品牌或者山寨机占据。
“2014年金立在印度市场出货量超过400万部,2014年按照销售额计算,印度市场前两名手机品牌为三星和诺基亚,三四名为印度本土品牌,金立为第五位。”金立集团CEO卢伟冰对记者表示,这一数字到了今年将会继续增长。而有着同样数字野心的还有华为、小米等厂商。
据IDC测算,中国目前有8亿多智能手机用户,表明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而印度今年智能手机销量将在1.2亿部,但相较12亿多的人口总数,普及率仅为10%,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国产手机厂商正在转向印度,试图争夺这个有着145亿美元潜力的市场。
“渗透”消费市场
印度人喜欢用什么聊天软件?这个问题对于唐明来说太容易回答了。
“我们在做调查的时候,发现what’sup在印度用得很多,但其实这不是最后的调研答案。”唐明告诉记者,在多次调研中,一款叫作what’supPlus的软件也许下载得更多。虽然唐明自己也不确定后者的开发者是源于本地还是其他地方,但因为“多了一个隐身的功能”,后者确实在聊天工具市场上开始成为新的宠儿。
把握这样的细节是唐明工作的需要。除了一二线、三四线城市的定期走访,唐明以及不同业务线的同事还需要在一些重点区域做定期考察,问题细化到——用户的购买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服务包的升级频率,以及摄像头的像素是不是变得越来越重要。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结果才会“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延伸”。
除了软件和购买习惯,用户对手机价格的敏感度以及品牌也是调研的内容之一,这影响着国产品牌厂商进驻印度市场的打法。
华为印度终端业务部销售总监PSanjeev告诉记者,在印度,97%的市场在2000元人民币以下,其中1000元以下的智能机更是占据了整体市场的80%。这对于国产品牌厂商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过往价格以及中国品牌形成的固有印象也许是市场最难攻克的地方。
事实上,中国厂商在印度的淘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以中兴这样的搭配系统卖的正规军,和基伍国际这样的“三五码”厂商为代表,后者凭借印度市场销量一度进入全球十大厂商名次。后来由于粗放式经营,逐渐没落。
基伍国际负责人张文学对记者表示,印度的价格战太厉害,导致基伍已将目标市场从印度转移到了伊朗和巴基斯坦。但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在今天印度市场上,千元机的销售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位置,其中一大块超低端机器的销量仍然来自于中国的山寨手机厂商。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国产手机进入印度市场也并不如想象的简单,首先印度是联邦制的国家,语言、文化、法律区域性很强,其次,印度有数十家运营商,运营商渠道实力弱,与运营商合作意义不大。于是,在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国产手机厂商进入印度时,选择的是公开渠道的合作,并且找的是当地代理商。
“在渠道的选择上,vivo采用了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的代理制,把印度的每一个邦分到不同的一级代理去管理,不仅是印度,其他海外市场也是这样。”vivo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金立则更为大胆地采用了更多的本地代理商团队,基本以印度本地人为主。“1个印度人可能有10个脑袋,他们的想法真的太多了。”金立印度相关负责人安迪对记者表示,也许只有印度本地人才能真正了解本地人的想法。
本地化探索
在斋普尔最繁华的地段坐落着一座大型购物广场WorldTradePark,在三楼的电梯旁是一家苹果旗舰店,面向苹果店,左边是金立,右边是三星。
一名坐在电梯旁休息椅上的印度消费者告诉记者,中国的国产品牌手机的软件优化做得很不错,而促销员在销售时也相当专业。这名消费者的弟弟正在用金立的S7,价位比三星和苹果的旗舰机型低一些。
事实上,运用更多的本地促销员是印度公开市场常用的销售方法。通常,越大的手机品牌在当地的促销员就越多,而这些促销员通常会经过系统的培训,然后再被分配到各种渠道中,而厂商也可以直接从促销员的反馈中了解市场动态。
金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金立在印度当地的促销员有6000人,而今年拟增加到1万人左右。
“本地化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本地的团队基本上用的都是印度人,渠道的权利也都下放给了国包商。”上述金立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地实力较强的代理商通常都有着极为广泛的人脉,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这些销售网络在短时间不能自己建成,目前有的国产厂商把国内的代理商带到海外,以中国人的方式管理印度人,事实上比较容易出问题。
除了渠道本地化外,更多的国产手机厂商在做生产的本地化。
10到12家生产工厂、200亿美元的投资猜想以及对再生能源、电商等行业的介入,富士康近日给印度接连发了几个“大红包”。
事实上,除了富士康,华为、金立、vivo等手机厂商也已正式对外宣布在印度设厂。vivo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地的工厂建设已经开始,在印度的Noida的工厂预计不久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也将极大地加快vivo在印度市场的发展速度。
不过,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由于国内生产线较为完善,以贸易形势的进口方式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进入印度市场也许更为适合。一般快的话,从下单到印度仓库的入库,订单周转周期在8天左右,从中国香港转运非常便捷。[!--empirenews.page--]
对此,印度当地的一名中国手机代理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印度从去年开始不断调整进口关税,每个邦(国家)的税收也有所调整,这直接影响了手机以及周边如芯片的利润。有消息称,今年3月起,印度政府为鼓励国内产业生产的在地化,将移动设备的进口税率由原本的6%大幅调高至12.5%,而记者从当地了解的数据则是从2%升至14%。
“相比之下,选择印度本土制造,或者和当地代工厂合作,从税收角度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国产手机厂商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希望其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工能使该国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下一个制造业发动机,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国产手机生产本土化的尴尬。
挑战三星苹果仍是持久战
在斋普尔当地的“华强北”电子城,打着金立和vivo的广告牌被放置在了商城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当然,拥有最多广告牌的还有当地品牌Micromax和国际友商三星。
不过,相比于本土品牌,国产手机厂商更多的还是视三星为竞争对手。
一方面是由于三星在印度的市场份额最大,而另一方面,印度本土品牌实际上多由中国厂商代工,品牌形象相对低端。
整体来看,印度市场经历了国际品牌垄断、本地品牌崛起和中国厂商进入三分天下的三个阶段,目前的市场格局大体是4000~8000卢比市场占70%,本地品牌是主力;8000~25000卢比占20%,中国品牌是主力,25000+为10%,国际品牌三星、苹果是主力。
而印度的本土品牌中,Micromax、Intex、Lava三家较有实力,但多以贴牌的模式,几乎所有产品都来自于深圳代工厂。目前,Micromax是印度手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超过22%的份额,Intex、Lava分别是9.4%、5.4%,但从品牌角度来说,三星和苹果占据了印度市场中高端的绝大部分份额。
记者发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大部分购物商场中,几乎都能看到三星的旗舰店以及广告牌。在市场营销上,三星丝毫没有因为业绩情况而放松对市场的广告投放和推广。
“并且三星现在的打法也开始变得激进,推出的价位直接是和国产手机进行对打。”金立手机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三星推出的A系列和E系列,在价位上都和国产手机相当,上市时间也直接对标国产手机。
但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三星在市场上的不稳定已经给了大家一个机会。
“去年三星在印度市场落下来很多,主要原因在于自己。”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三星对渠道进行了改革,为了促进销量,增加了一些地区的代理商,这样的方式影响了原来代理商的利润,最后导致销量下降,同时很多代理商也转向了中国的国产品牌。
“围剿三星是一场恶战,但是印度市场智能机的增速很快,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误,一步一个脚印合力走就有希望突围。”上述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