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的未来革命会是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973 年,人类第一次用上了鼠标: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推出了配备鼠标的 Alto 电脑。1984 年,Macintosh (后简称 Mac)也第一次将鼠标作为一种输入方式引入个人计算机。
接下来的这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鼠标和键盘几乎统治了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即便是触摸板,也算是鼠标的变种。
之后,我们又见到了触摸屏幕,再之后,随着个人电子设备的移动化,传统的交互方式更是应时而变。实际上,无论从纯技术还是商业角度看,已经有了不少令人惊喜的、革命性的交互方式不断涌现。
所谓交互,简单来说包括输入方式和输出方式。新近出现的交互方式,与其说是“输入输出”,不如说是人与机器的“沟通”。目前来看,这些新的交互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穿戴式(手势、体感)、穿戴式(眼镜、头盔等)、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这三类交互,共通的趋势是不断遵照人类身体最自然的交流形态。
新兴交互:精确度是难题
手势、体感的感应方式,依赖于外置设备。这一交互在游戏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 Kinect。另一个广受关注的体感设备是 Leap Motion,它通过两个摄像头捕捉经红外线 LED 照亮的手部影像,经三角测量算出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Leap Motion 的识别范围大致为设备顶部以上 25 毫米处至 600 毫米处,识别空间基本上是个倒置的四棱锥体。理论上在这个空间中能够实现精度为 0.01 毫米,目标是手指的动作识别,延迟大概在 5-10 毫秒左右。
穿戴式交互的典型代表是 Google Glass 和 Apple Watch,这类可穿戴设备配备了诸多的传感器,感应人的生物特征信息,比如眼球的运动、心跳、呼吸、肌肉运动等等。
Google Glass 也没有办法完全抛弃触控,用户仍然需要触摸镜架上的触控板,它距离“革命性”还差了点。
上面所说的技术大多偏向“输入”,而在输出方面,虚拟现实头盔无疑是更具颠覆意义的。相比 Google Glass,虚拟现实头盔提供了一种更具“沉浸式”的体验,让人身临其境。这种交互就更加贴近人的自然状态,但是它目前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三星“剑走偏锋”,联合 Oculus 推出一种配件属性的头盔Gear VR ,但是要有更精准的体验,虚拟现实头盔仍然价格不菲。
所以,无论是穿戴式和非穿戴式,新兴的交互方式的体验都取决于设备识别的精确度,这也是开发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精确度会越来越高,最大的障碍,也许是使用人群的接受程度,如《交互技术:又一次革命的准备期》中所说:
手势、体感识别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响应人的自然的形体状态,但问题也在于需要对输入进行定义及规范,因此,该路线产品在普及上的最大问题,可以说是教育市场。
人机交互的未来,是情感交流?
上文所说,人机交互的重要趋势是“响应人类最自然的交流状态”,人工智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得极致自然:情感交流。
利用语音识别和算法处理,人工智能让机器人更像人。技术层面来说,智能机器人已经不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角色,已经开始行业化。Siri 出世后,在不断的优化中,识别和响应越来越准确,以至于有人对它产生了“感情依赖”,也有了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自闭症男孩,和 Siri 成为了“永远的好朋友”(B.F.F.),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就像是人与人一样。
这背后其实是庞大的算法处理,来让算法读懂人类的情绪。Siri 背后的智能搜索引擎 Wolfram Alpha 创始人史蒂芬·沃尔弗拉姆(Stephen Wolfram)称,让人工智能特别的,是其融入了人类细节,文化背景等元素的人性化元素,区别于一般的计算机算法。其实就是背后数据的丰富程度和运用程度了。
但是,人工智能的讨论不仅仅在技术层面,伦理层面的争议也从未中断。人应不应该对机器产生情感呢?Elon Musk 就不赞同:
我非常喜欢关注人工智能,但是我觉得这个领域可能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
新的交互方式在不断涌现和优化,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意念控制、人工智能、新的交互方式,人机交流的未来该如何定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