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微应用金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网友比较熟悉的微博应用,就拿新浪来说,早期开放之后不少精品应用用户量还是不错的。红利期一过,随着整个大平台的用户活跃度下降,同质化及泛滥化竞争盛行,微博应用已经引流乏力。微信作为一个新兴的平台,微应用的形式不同于微博,最大的特点是有APP的味道,故称之为轻APP。当然,微信没法完全替代APP Store 。微应用借助Html 5 可以实现大部分App 上的功能,因此,微信上的微应用金矿尚有较大的发掘空间。
微信上的微应用开发不是完全照搬微博应用的形式,也不能够将那些已经被网友熟知到烦腻的功能进行平台转移。微应用的想象空间很大,亦可以进行大胆创新。但就微信公众平台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公众账号就已经能够做到自助订阅、查询等互动功能,再进一步与现有数据库或网站等平台的结合,本质虽然没有什么变化,表现形式给予用户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Web3.0时代尚未完全到来,目前我们所处的Web2.0时代,用户不只是自己去获取内容,还有自己创造内容的需求。此外,微应用结合功能与内容之后,可以上升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层面。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情感的产品,满足了用户“寂寞”的刚需,而微应用能否唤起用户的情感需求,不单单在于内容上的催化,必要功能进行互补,例如语音笔记微应用。用户既可以保存亲人的语音记录、爱人的真情表白等,亦可以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辅助工具。综合以上思路,微应用的发展路线有功能、内容、结合三条。
早前在文章上提及的“人性解码器”公众账号就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微应用。公众账号的名称定位比较精准,而独有的内容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结合几十个维度测试出来的效果远远超过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心理测试、色彩测试、算命测试。操作上体现了微应用功能上的优势,使用非常便利。用户只需发送自己的姓名加上人性即可查询到有关人性、大脑、优势等内容,就好像一把镜子让人看清楚自己。类似这种拥有核心知识竞争力的微应用,不仅在内容上做到了价值,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体现。国人自我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独立思想,一款能够帮助提升用户生活及工作质量的微应用,不亚于交到了一位良师益友,很容易让用户产生依赖感。目前人性解码器还有需要逐步改善的内容细节,表达上更加需要口语化生活化。当然,现有的功能也值得大家去体验。
微应用已经开始了细分,可以说,细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有不少公众账号做起了导航的作用,对于官方、应用开发者、用户三者都是有利的。不论是从功能或内容两方面进行细分,接下来的推广就应该跳出传统思维,但不代表完全抛弃现有的推广技巧及渠道。例如,通过微博或者QQ群等渠道推广微应用,通过搞活动或者游戏互动等技巧推广微应用,渠道与技巧已经相当成熟,结果好坏只是取决于渠道资源及技巧的把握。微应用尚未有病毒营销的案例,而之所以能够成为毒源触动用户主动地去大量散发,无非从物质或精神两块入手。例如,QQ群最常见的利用亲情、同情心,再加上恐吓、愧疚、先入为主甚至辱骂来传播信息,效果十分明显。但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太多的信息内容值得去研究参考。无可否认,单纯说明式地去引导用户分享已经效果显微,除非用户真的喜欢你的微应用,你的微应用为其带来了切身的利益满足。
用户对于免费的应用普遍是不会珍惜的,而喜欢上就更加有难度。毕竟你认为有价值,而用户不一定会同样认为。所以,如何表达价值并让用户感受到价值,不是标明价值多少钱,也不是限量发放先来先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设置获取门槛,这里的门槛不是搞活动所设置的条件,而是用户获取微应用功能或内容的门槛。门槛是一级加一级,就好像游戏升级一般。思路是多种的,执行套路更加灵活多变。
由微应用的类型谈到推广,这一块金矿不是缺少发掘工具,而是缺乏发掘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