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市场份额在下跌 说其死亡尚太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Nick Statt,他现在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曾经在著名的科技博客ReadWrite任职。在这篇文章里面,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传统短信的业务在不断下滑,但是它依然有存活的空间。
大概算起来,短信已经有2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发展,短信业务开始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自从移动分析师Chetan Sharma首次对外宣布美国短信业务下滑3%后,越来越多的科技行业人士认为它走到了尽头。
不少分析师和市场观察家普遍认为,在如此多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这种160字的交流方式难以重返昔日风采。但是他们也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传统短信在我们的沟通文化中存在普遍性,这也是它能够随同Email和电话存活下来的原因。
大众的沟通方式的确会随着技术而发生变化,但是短信也不至于走向死亡:因为它是全球性的服务,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系统,是一个伴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通用工具。
短信桥接技术鸿沟
短信不仅完全兼容世界上数十亿台手机,它还是当今不同地域的移动技术差距的桥接通道——从一般的功能机到高端的智能机,从发达国家的运营商到落后地区的运营商。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充足的资金去换一台智能手机,这种状况在第三方国家尤其明显。短信很多时候依然是落后国家的基本通讯方式之一。
短信并不需要打造特殊的条件
任何做到跟短信一样实现点对点通讯的功能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说iPhone用户完全可以通过iMessage发信息,但是这样的功能是有限制的——不管是发送方还是接收方必须拥有一台iPhone。另外,iMessage经常会出现奔溃,如果用户想通过iMessage传达重要消息存在一定风险。
Facebook Messenger表面看起来稳定很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替代方案,但是如果做到完全跟短信服务一样的话反而对其不利。如果想在通过Facebook Messenger发消息而又达到短信的效果,首先要确认对方是否在线,这样的话Facebook Messenger需要把用户强行暴露出来,从而大大降低用户的隐私性。另外作为一个第三方应用程序,如果把消息像短信一样强制显示出来,用户不一定能够适应过来。
用户习惯并非一天可以改变
也许你身边的人已经换上了智能手机,但是你也不难看到短信依然存活在他们的手机里面。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社交通讯应用非常熟悉,而且它们有演变成为主流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短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某种习惯。
如果跟陌生人交流的话,也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社交应用。但是在跟自己熟人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也忘不了短信这种方式。因为短信具备“强迫接收”的特性,只要手机处于开机状态,必定能够送达。对于社交应用来说,用户并不能保证24小时在线,对于紧急的消息还是无法提供及时回复的保证。
另外,随着社交应用的流行,相应的推动垃圾信息也越来越多,而短信相对来说还是很“干净”的。
最后的话:在国内,一些社交应用也对传统短信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中微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一般的聊天消息,考虑到资讯费用问题,用户肯定率先想到通过这些应用来达到沟通目的——这也是运营商短信业务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短信的渗透性和及时性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所以在特殊情况下,用户还是会考虑使用这个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