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与GPU深度融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2年,AMD发布新一代APU,在CPU与GPU融合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自1965年“摩尔定律”提出之后,计算机便开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赛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个人电脑进入寻常人家之后,速度一直是处理器的“最高指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可是,到了2005年,也就是“摩尔定律”提出的40周年后,电脑处理器的速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散热、功耗和电流泄漏等物理限制,为了提升性能,不得不将处理器由单核增加到双核乃至多核……有识之士为此忧虑:如此延续下去,处理器的速度何时才有一个尽头?
事实上,经过二三十年的超速提升,处理器已经不堪重负,潜力也挖掘渐尽,如果不能另僻蹊径,单靠速度提升性能的计算,已经走入死胡同。
一年前,英特尔提出超极本概念,宏碁、联想、华硕、富士通等一线厂商紧紧跟随,纷纷推出超极本产品,为处于低迷状态的笔记本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超极本跃出了摩尔定律的游戏规则,不是比谁的速度更快,而是比谁的性能更强、功耗和成本更低,这是笔记本电脑的一大突破。但是,超极本因为价格偏高,一时还难以成为笔记本的主流产品。超极本也好,超轻薄也好,仅仅是就外观而言。面对同样的超轻薄产品,用户更加看重的还是性价比。
随着移动互联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用户需求变化和功耗瓶颈的双重压力下,对终端设备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移动互联和多媒体应用,传统的通用CPU捉襟见肘,功耗大,效率低,严重制约了综合计算能力的提升。于是,继单核、多核之后,异构计算应运而生。
什么是异构计算,简单说,就是使用不同类型指令集和体系架构的计算单元组成系统的计算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可扩展性好,计算资源利用率高,能经济且有效地获取高性能计算能力。异构计算最初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的不断创新,如今已日趋成熟。第二代APU是异构计算的代表产品。
超轻薄一直是笔记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性价比则更符合中国用户的价值取向。挑战苹果超薄本Air,AMD与英特尔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便携主流性能。第二代APU都是四核,相比第一代APU,CPU的性能提升了29%,GPU的性能提升了56%。目前,宏碁、华硕、惠普、联想、三星、索尼、东芝等国际一线品牌,都推出了基于第二代APU在超轻薄笔记本,与万元超极本相比,性价比更具优势。
从苹果的Air,到英特尔的超极本,再到AMD的APU,超轻薄的对决不断升级,这是好事。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才会推动革命性产品的涌现,才会赢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不会为一般性能或外观支付过多的成本,只会为更高性价比产品买单,这是笔记本市场的基本法则。
CPU与GPU的融合是一种趋势,Intel、AMD、NVIDIA都在这条道上抢跑。但是,Intel在没有做过高性能GPU的情况下,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就注定了Larrabee的失败,而NVIDIA因为x86授权问题一直无法进入CPU领域,即使手里握着最强的GPU也无济于事。AMD从收购ATI开始,在CPU与GPU的融合道路上深耕细作,顺应了PC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多模多频叩响4G时代之门,芯片高度融合铸就万能匙;在线业务模式引百舸争流,本土分销商试水当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