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5将在中国面临挑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9月14日消息,《华尔街日报》日前在网站刊登文章指出,苹果的新iPhone瞄准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高端用户,但是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梁建章是中国在线旅游网站携程网的首席执行官,他之前曾用过iPhone。现在用的是三星GalaxyNote,他表示由于这款手机的屏幕很大,能让他更轻松地路上浏览文件。
他说:“我看到很多中高管理层也在使用这款手机。他们可能是跟随领导层的潮流。”
在iPhone的市场份额方面,他表示:“这只是显示你拥有相同的产品,相互间没有差异化,对于竞争并没有任何意义。”
iPhone仍然是中国高价手机中最畅销的,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期中国在今年年底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按市场份额算)。但是随着三星电子和HTC等竞争对手分别推出了拥有大屏幕和快速处理器是高价手机。,苹果对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部分的掌控正在减弱。
同时,曾经只将业务重点放在低利润率、低成本端市场的本地企业也正在加强竞争威胁。华为、中兴等电信行业巨头以及小米等小规模中国企业已经推出了价格较低但具有竞争力硬件配置的手机。
根据市场研究组织易观国际,中国第二季度销售的3000元(474美元)以上智能手机中,iPhone占38%,而一年前的比例为44%。同时,运行谷歌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在该季度占据59%的份额,高于去年同期的41%。易观国际的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在该市场领域,苹果售出230万台手机,而Android手机生产商售出350万台
现年26岁的肖庆(音译)在一年前将自己的iPhone3换成了一款HTC手机,他表示:“我们中国人,习惯于从一样东西换到另一样。”他补充说:“现在某样东西非常流行,但是明天人们可能就会想要另一样东西。”
中国快速提高的可支配收入帮助使iPhone成为中产阶级地位和追求的象征。但是分析师指出,其这种快速增长也使中国消费者变得多情和渴望得到另一样流行的东西。
咨询公司WolfGroupAsia创始人大卫·沃尔夫(DavidWolf)引述了此前曾在中国非常流行的诺基亚等公司指出:“中国曾先后钟情于多家手机生产商。在苹果之前,各家公司失败之处在于未能掌握领导地位并认为这个美好愿望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转变突出了苹果iPhone5所面对的挑战和期望。这款手机在周三发布,将于9月21日在美国和香港、日本等其他市场开售,iPhone5配置一个尺寸较大的屏幕、升级的操作系统和其他改善的内容,如提高了的地图能力。苹果还暗示,新的操作系统将配备中文Siri服务。新的苹果产品通常在美国开售后几个月才登陆中国。
尽管iPhone5是周三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很多中国用户的态度似乎较为冷淡。潘石屹发布一张图片,比较iPhone4S和iPhone5的硬件配置,并评论说:“老乔走了,苹果的创新终结了。”
互联网用户转发这个评论超过2.5万次,对此进行讨论。一位名为小仙豆的用户认为潘石屹的观点“较为悲观”,并指出:“iPhone5是非常吸引眼球的,不管你是否被吸引了,反正我是。”
苹果上一代手机iPhone4S最初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该手机在1月份开售的时候,在苹果北京专卖店外排队的人群出现推搡,中国本地媒体称黄牛寻求立即以高价转售自己购买的手机。
但是某些中国的客户抱怨这款手机与前一代的iPhone4没有太大差别。苹果在6月公布令人失望的第三财季财报,当时将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国iPhone库存较大,导致第三季度销售比第二季度减少22亿美元。分析师也表示,对iPhone5的期待也是需求减弱的主要因素之一。
即使承认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下滑,苹果将可能继续在中国获得丰厚的利润。易观国际预期今年和明年的智能手机销售分别达到1.3亿和1.65亿台,大大高于2011年的8100万台,使得竞争者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中国,iPhone的零售价通常超过4000元人民币,超过其他手机,使其获得较大的利润率。
如果愿意,苹果也有其他方式来提高市场份额。中国移动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拥有6.88亿手机用户和6900万3G用户,该公司一直表示正就代理iPhone与苹果进行磋商。一旦中国移动推广其4G网络,新一代iPhone也可以适用于该网络,中国移动此前曾表示希望在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部署4G网络。
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提供补贴版iPhone。使用中国移动SIM卡的iPhone用户,只能用速度较慢的2G网络。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与美国非常不同,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对手机的补贴程度不及美国,消费者同样愿意花500美元或以上去购买最新款设备。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iPhone将反弹。王凯(音译)在北京朝阳区一个电子商品市场经营一家苹果产品零售店,他表示,来到他店里询问新iPhone情况的客户数量令他感到有信心。
但是,他认为市场已经变化。“我认为,现在竞争更加激烈。iPhone5不会像以往那样成为全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