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只有三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近,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份“某天使投资的内部邮件”。在这个邮件里,作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留给创业者的时间只有三年。也就是说,三年之后,市场将被分割完毕,各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大佬级公司(也不排除整个移动领域中就那么几家巨头级公司)。作者用这样的话来说明时不我待般的迫切:“这个过程是互联网从业者一生中不再会有的机会。”
先不考证这封邮件的出处究竟是不是所谓的投资人内部邮件,这封邮件的写作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未免显得有些肤浅。在作者的视野里,移动网络就是手机的网络,最多加上一个平板电脑的网络。对于更多的设备数字化并加入到这个网络里,作者却有些视而不见了。
谷歌在今年的大会上展示了Google Glass这个硬件,这是一个联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也有汽车厂商正在规划设计“智能汽车”,将汽车也联入互联网中。笔,这个由于电脑的发达而被逐步淘汰的物件,会不会也由于可以联网焕发它的第二春?这些都是移动设备,那么不移动的设备会不会联入互联网?当然,电视机已经开始了,随之而来的,冰箱洗衣机乃至微波炉,纷纷“智能化”也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
一批又一批的设备联入网络后,会形成两种结果:原先的巨头开始跨界经营,利用原有的用户和资源优势;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创业公司去和它们竞争。能存活且发展起来的这些创业公司,应该在它所耕耘的领域里本来就拥有一定的优势(最有可能的就是人脉)。但如果说,三年之内,就能形成格局已定的结果,未免有点天方夜谭。
即便是桌面互联网,在中国已有二十年,也不是这封邮件里所谓的“十年定格局”。视频网站老大优酷就是2006年年底才上线运营,电商领域中的京东是2004年才开始运作的项目,也就是到了2009、2010年才风生水起,广为人知。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获取内容的管道基本已被早期的门户、搜索所牢牢占住,但它远远不仅是一种媒体。
到了移动互联网——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物联网,虽然物联网三个字有人坚持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越来越多的设备联入后,媒体这个概念的份额比桌面互联网来得更小。这个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换而言之,一种新的消费潮流、生活潮流将会触发新的公司出现。大量的数据存于云中,但人们依靠它解决的是和自己再紧密不过的问题。
邮件里所谓“三年后用户获取成本急剧增长”,这话是应该有前提的:类似应用的用户获取成本当然会急剧增长。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不是只有手机或平板才构成这个网络的。我有极其乐观的立场去相信,但凡我们在用的物件,7-8成在有生之年会联入网络中。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用户获取成本不能一概而论为“急剧增长”。
三年之后不再有机会,只会增加创业者的急功近利。难道三年之后的商业世界,就是今天这批公司所统治么?看看摩根斯坦利的报告吧,这二三十年来,数字公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多么的频繁。给自己的团队加以必要的压力当然是不错的,但加压加到三年后就没机会了,殊为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