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的软硬件一体化策略在移动时代受到追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直以来,微软以PC时代的方式开发他们的移动设备:微软开发软件,由合作伙伴制造硬件。直到微软在上周发布了Surface平板,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Google 曾对Android采用了同样的战略,但在收购摩托罗拉后做出了改变。苹果的一体化战略曾一度受到嘲笑,被认为是在重复上世纪90年代桌面电脑战略的失败,但是如今这一模式被整个产业复制。
一体化方式与非一体化方式制造移动设备各有优势,非一体化方式降低成本,但却带来了组件与性能的冲突。看看下面微软先前与HP等硬件厂商制造平板遇到的情况:
惠普平板很薄,它所采用的Intel 处理器执照出的平板发热量大,软件和屏幕不能很好的兼容,当用户在其屏幕上做触控操作会产生延迟。按HP前CEO的说法,这就好像在开一辆车,在你打方向盘的时候,车子却不转弯。
如今移动设备的一体化方式取得胜利与1995年桌面PC的非一体化方式统治市场有什么区别呢?理解这些区别的最好方式是一窥Clay Christensen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编者注:指创造新市场和价值网络的创新,详见维基百科)。当一类新的设备发布,它通常对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还“不够好”。Chistensen 用他著名的曲线解释这一理论。
根据Christensen的理论,科技的发展速度超过用户对科技的需求(在图中黑线的速度超过其他线)。最终,新型的设备足够好(黑线超过紫色/蓝色线),用户将不愿花过高的价格购买该种设备的升级版。从这一点,对制造商来说投资制造更高性能的设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用户对这投资不感冒。而制造商更愿意利用这笔“提升性能的钱”来降低设备价格。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的方式是让不同公司生产核心软件和硬件组件,从一体化方式转向非一体化。
如果你认同Christensen的理论(大型科技企业的大部分高管都认同),那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时候智能手机和平板分别“足够好”,使非一体化方式打败一体化方式?我猜想是至少5-10年,用户不在愿意为更快带宽、更多特性、更长续航时间、大存储容量、更好处理器等花太多的钱。但是没有人真正能预料。
不难看出除了苹果,Google、微软和其他公司都不懂得PC时代与移动时代的关键区别。Christensen 自己也曾不理解:
Christensen最令人尴尬的预言是iPhone将不会获得成功。作为一个低端用户, Christensen将其看成一个高端手机;只是到了后来,他将其看成对笔记本电脑是颠覆性的。
视iPhone为高档智能手机,iPhone持续的创新(高于蓝色线)只会令其处于到最高端的市场。若视为低端笔记本电脑,iPhone 的破坏性创新最终将包含PC业务。而对于iPad,也确实是这样。
PS:如果你对Clay Christensen不熟悉,可以通过这个演讲去了解他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