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芯闻号 > 充电吧
[导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凤凰岭上的一座损毁的无人古刹。2004 年初,几位僧人在学诚大和尚(时任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安排下住进寺庙,重启了此地的修行生活与建设工程。如今,龙泉寺已经发展到百多位僧人与居士义工常住的规模,每日忙碌的运转着。

龙泉寺日常作息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凤凰岭上的一座损毁的无人古刹。2004 年初,几位僧人在学诚大和尚(时任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安排下住进寺庙,重启了此地的修行生活与建设工程。如今,龙泉寺已经发展到百多位僧人与居士义工常住的规模,每日忙碌的运转着。

受访嘉宾简介:贤信法师,2009 年于龙泉寺出家,2011 年创建龙泉寺信息中心,2014 年开始举办 IT 禅修营,现负责龙泉寺弘宣部。

出家之前的贤信法师有过数年程序员从业经历与数年媒体编辑从业经历。

简单介绍下您自己接触佛法的过程?

我个人是大学毕业后慢慢接触到佛教。开始是觉得佛教文化比较有智慧,慢慢对佛教有越来越多的了解。直至有一天对佛法升起真正的信心。

佛教比较讲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心其实是让我们进了一扇门,如果没有的话,那可能都是在房子外面转,只有真正建立信心之后,才能说进去看一下。

您在 2009 年出家,为什么选择了龙泉寺,而不是其他的寺院?

两个方面:第一,当时我非常希望了解当代中国有哪些寺院、法师比较吸引年轻人、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第二,可能和现代人的教育背景有关。现代教育比较讲条理,比较理性化。我信佛以后,非常希望对佛教能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希望在佛法的学习上能够有次第。当时内心会有这样一种预期,就是觉得佛法的学习也应该是有迹可循、拾阶而上的。

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当我了解到学诚大和尚,了解到龙泉寺以及龙泉寺的学修理念和学修体系时,发现这正是我要找的:整个佛法学修很有次第,能够脚踏实地地和当下的生活相结合,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像我们这样关注技术人的媒体,之所以关注龙泉寺也是因为它跟技术圈的这许多交集。您对于龙泉寺身上的这个“极客”标签是怎么看的?

现在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尤其是北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也很多,所以出家众里边有些人来自这个行业,也是比较正常的。

我们的师父学诚大和尚,一直非常注重把佛教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代文化,所以这边的整个精神风貌也是比较现代、比较年轻的。像我们搞技术的来到龙泉寺,能够找到很多像同行一样的人来交流——不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这样大家也会觉得比较亲切、比较亲近。

现在龙泉寺被外界赋予的这样一种高科技的形象,但是不是你们也会觉得有点困扰?

从寺院来讲,我们自己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建立这样一种形象,或者是去炒作这样一种形象,更多是被社会大众、被媒体在宣传。

我觉得这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我们的师父曾经说过,现代社会其实是一个以科技为表征的时代,现代文明是一个以科技为表征的文明,所以在这个时代其实各行各业都不能够离开科技。这是一方面。

其次,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大家内心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能够融于时代,能够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还是有所期待的。所以当大家看到龙泉寺这样一种实践时,潜意识里也是会感到欣慰的,乐见其成。

其实之前看龙泉寺的一些资料,就觉得寺院也挺像是一个企业的?

是吗?

寺院也是一类组织。可能佛教徒个人层面,他的追求是成佛;那么寺院作为一个组织,它的使命是什么?

两个层面来讲。就佛教自身来讲,寺院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做“道场”,它是一个修道的场所。真正作为一个佛法的道场,它要具备三个条件——佛、法、僧。佛就是佛教的创始人、觉悟者;法就是佛陀证悟的道理、以及流传下来的经典;僧就是出家修道者的集体——僧团,因为文字对佛法其实并不能完整地表达,必须要有人的实证经验的传承。三者都具备的话,那么它是一个正法的道场。

其次,寺院在社会上也有它的社会功能。我们讲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寺院更多是解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个层面上为社会提供价值。

从一个组织运作的角度来看,一个寺院在外面也有它的品牌,有了知名度,更多的人亲近了佛法,可以看作是用户数量增长?

本身佛教产生,包括寺院的产生,比企业的产生要早很多,是吧?佛法的话到现在是 2500 年,中国形态的寺院到现在也 2000 多年了。所以它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组织模式。

一个道场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靠品牌运作,关键还是看你这里是不是有真正的佛法。因为对信仰的人群来说,他来到寺院,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层面,而是来自内心信仰的需求。如果他来到这个地方,信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就不会越来越受欢迎。

就是说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对于我们,根本还是说能不能够给大家提供真正的信仰,提供纯正的佛法。

简单讲讲龙泉寺做过的这些 IT 项目?

龙泉寺信息中心最开始应用这些技术,也是从寺院最简单、最实际的应用场景着手,比如一些小的管理系统等等。开始一个人开发,之后慢慢三、五人的团队,这一点一点地起步。

现在慢慢跟这个行业接触的比较多了,就做得更深入。特别是前两年,像我们动漫中心的法师和业界很多搞机器人、搞人工智能的专家、团队合作,开发出“贤二机器僧”这样的产品,技术含量可能比我们之前的东西要高得多,涉及的人也会多得多。

现在信息中心比较重要的项目,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来说,首先是贤二机器僧,它有一个聊天机器人,用到机器学习的技术。

另外,就是我们现在有一个佛教“大藏经”的整理项目,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计划。这个项目也在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当然是有一些高校和公司的专业团队在给我们提供支持。比如传统的OCR(文字识别)领域,现在可以结合机器学习技术,让它去识别更复杂的文本,同时能够有更准确的识别率等等。未来来说,比如说语义分析技术,能不能够借助机器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等等,将来这方面也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

中国佛教的大藏经整理,唐代以前就有做,但不同的时代对编辑整理有不同的要求。在现代再做藏经,我们的师父认为,必须要结合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新的技术加进去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效率上的影响,做同样的事情,它会更准确、更高效;另外,引入了新技术之后,可能能做一些过去做不到的事情,产生一些过去没有的成果出来,这样你才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水平。

这也是师父他一直比较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原因。

2009 年您刚到寺里面,看到大家还在用 Excel 做登记,您就想要做一个更好用的信息系统改进,这算不算一种技术人的惯性思维?

比如说通讯,过去我们写封信,可能要飞马传书,让马、驿站去传递。那么现在这个时代,比如你到一个地方,看到这里还在用飞马传书,那你说,这个不用啦,现在我们可以打电话了。对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技术是一种载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技术。比如说过去唐宋时候,那雕版印刷就是当时的高科技,它能够去批量地印经,佛法的流通跟之前就会大不一样。我们这个时代现在叫“信息技术”,也是一种技术。关键是说你要干什么——这个可能是更重要的——对佛教来说,这个是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的。

但信息(技术)还是有点不同。我记得之前看过文章说你们修行的场所内,修行中的出家人是要禁金钱、禁信息,这两个都是对修行有很大障碍的东西不是吗?

只是说这些对我们的修道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我们个人去学修佛法的话,并不需要天天刷朋友圈或者开一个公众号。但是从传播佛教的角度去讲,那么这个就是需要的。

龙泉寺里边的出家人,可能70%以上还是专注于对佛法本身的学习、修行和研究,他不需要去接触更多的现在的技术、信息,没电也能干。另外还有一些法师是在带领更多的居士、义工去做一些佛教的事业,比如说文化、慈善等等,那做这些工作时就需要和社会有更多的接触,就需要使用现代的科技,这是两个层面。

你们刚进来加入寺院,岗位是怎样决定的,会考虑之前的学历背景吗?是否也会关注这个人放在什么位置,产出的效率最高?

中国的汉传佛教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叫做“农禅并重”,也就是现在龙泉寺所实践的“学修和承担并重”。所学习的佛法,必须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去验证。

在龙泉寺的出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班级归属,以此来落实佛法的系统引导和日常的管理;同时他也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承担。比如说我们的有机农场、信息中心、图书馆等等,都有出家人在其中承担岗位。

就人员安排的考虑来说,一个维度是工作效率,另一个维度是人的成长。人获得内心的成长,有的时候需要顺境,有的时候需要逆境。所以师长对我们工作承担的安排,两个层面都会考虑,一方面考虑这个工作能不能更好地开展,同时也会去考虑这个同学能不能够真正得到身心的成长。所以,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因缘去动态调整的。所有这些都与我们能不能够获得内心的成长是相关。

企业用人的话,一个人如果不合适,可能就炒鱿鱼了?

 

师父非常看重人的发心,就是我们自己真正做事的意愿。如果有的话,那么其实很多知识可以去学习,很多经验可以去积累;如果没有的话,那可能本来有这样的能力,最后也发挥不出来。

有句话说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二流人才吸引三流人才,龙泉寺是不是就是这样?

有类似的地方,但角度也不完全一样。

有本书叫《信息简史》,是吧?有一章谈到口传文明和书面文明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他从来没见过马,他这个时代里面都是汽车,忽然有一天他看到一匹马,那他会怎样去认识这匹马呢?他说这马其实就是一种汽车,你看这四条腿,其实就是四个轮子,你看这俩眼,就是车灯,这个后背,就是座椅,缰绳可能就是方向盘、刹车什么的。那你说这样理解马有意义么?他其实还是说把这个马按照他的一种思维观念去格式化了,但并不代表马本身是这样。

马就是马,对吧?当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从上述这个角度去认识马的时候,那世界上就没有马了,而是多了一种汽车。

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用现代企业,或者商业社会的一些特征去衡量佛教,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但这跟它的本质,也不完全一样。

那么一个程序员在企业里面写软件,和在龙泉寺信息中心写软件,从您的角度看来有怎样的异同?

我觉得在寺里写软件,很清净,更专心。

可能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要保持不被社会边缘化,就意味着要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本身就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时很多的烦恼、焦虑也都来自这里。是科技造成了这样快速的更新换代,是不是可以说这些烦恼都是科技造成的?在这里会有类似的问题吗?

佛教讲“契理契机”。契理,就是传承,是说我们能不能够真正去理解佛法的本意;契机,就是创新,是说我们能不能足够地认识当代社会的特征,当代人的特征,然后对佛法作出适应时代、适应大众的阐述。

从契理的角度来讲,佛教产生于 2500 年以前,它的根本是不变的。佛教的本质是超越于时代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里面,佛法的本意是普遍的,因此我们对智慧的追求是一贯的。

从契机的角度来讲,佛法讲缘起、讲无常,时代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即便是当下的每一刻都不一样,任何时代都是这样。因此我们对慈悲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对大众的利益,这方面就要更主动。要主动地去了解这个时代的特质,去回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两个诉求都是有的:传承的诉求和创新的诉求,或者说契理的诉求和契机的诉求。这两者都关乎我们的根本宗旨,因此它不会对我们构成一种焦虑。

您多次讲到发心这个事情,让我想到开源社区。其实开源社区很多人做事情也不是为了金钱方面的回报,而也是很单纯的想把一个项目做好,做好了就很有成就感。但是同样的发心,有的项目做的好,有的项目做不好。所以是不是发心这件事情可能也不是事情能不能做好的关键?

我们的师父有一句话叫做:愿力决定始终,智慧决定成败。

愿力决定始终就是说,你真正的发心,你的宗旨,决定你要不要做这个事情,以及要不要坚持把这个事情做完。至于你能不能做得成功,这个要去取决于你的智慧,也不是说你只有愿力,然后去乱做,这个事情就能够成功是吧。所以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的。

技术人也有技术人的世界观,比如有些技术人会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可以用技术来解决的,像是一种技术信仰。有一类人好像是叫做理性乐观派,他们认为疾病是技术问题,贫穷是技术问题,甚至人觉得不开心也是技术问题,说现在已经有一种技术,给你戴上一个头盔就能控制你的情绪,比如让你觉得开心,或者让你能够抛开电视的诱惑去看书复习。

那是不是可以让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读书了,都能够学历很高或者怎样?

他们似乎是这样相信的。

所以说就是基于一种可能性了,我觉得这是比较科幻的一种想法。

我觉得其实佛教也是一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太难了。

烦恼本身是人内心的问题,心理世界的问题,要从心的层面去解决。

就像刚才咱们说那个比喻,假如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一匹马了,那即便它存在,也相当于是不存在一样对吧?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也是同理。

佛教帮助大家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告诉我们其实还有这样一个世界,有这样一些运转规律存在。假如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够意识到人还有内心世界,还有它不同的一种运转规律存在,乃至认识它的价值,那可能确实是像你说的那样的情况——一切都从技术角度去解决。因为已经没有别的路了,他甚至无法意识到。

但至少现在不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关心佛教,关心自己的精神领域,关心自己的心灵提升。

其实一个世界就是一种世界观。你在怎样的世界观里,你就身处怎样的世界。当一个世界观不存在的时候,代表那个世界就没有了。即便你在同一个地球上,你身处的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所以我觉得佛教徒的这种世界观是在为大家保存一个世界:有人这样去认识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还是存在的。

您对人工智能怎么看?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足够对这个社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了,所以大家的担心和焦虑也是有根据的。其实这也是对人在现代社会存在状态的一种关怀。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更多的能力能够被机器取代,能够被一种量化的、基于运算的能力取代的时候,那人的价值是什么?

你也可以说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那人的价值就是产生技术去解决我们这些问题;那我们也可以说人自身有自身的价值,人有他的内心世界,人的这种价值不依赖、不需要去建立在他和外在物质世界的比较上,和机器能力的比较上。

我觉得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来讲,人本身的价值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重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佛教提供的这个角度就是帮助人们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的世界,帮助人们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得到一种觉悟,得到一种解脱,这种价值它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它其实是超越时代、超越技术背景、超越文化背景的。

所谓终极信仰嘛。终极信仰讨论的是更根本的一些问题,是不同时代的人——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变化,都会去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修行也会关心效率问题吗?

修行要谈效率呀。为什么佛教要谈精进?因为你不能浪费时间。我们讲人的一生,时间是很有限的。怎么能够更好地在这一生的时间里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这个是有方法的。所以说学修的理念和学修的体系是很重要的,怎么样能够少走弯路,少掉坑里,这个是很重要的,要有师长的引导。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人的心力提升的效率能够超越我们掌握技术力量的效率?

佛教讲觉悟,你觉悟了,一下子宇宙人生的真理你都了解了,比什么都快。

但那还是发生在个人的层面,无法规模化?像是贤二这样的人工智能,以后可以吗?

比如说脑袋后面插个电线,然后一下就领悟了?佛教是一种心灵的经验,很多是不可量化的,需要人来传递。

佛教还有一个“业”的概念。什么叫业?你理解一个道理,那我们讲这个东西跟你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你照这个道理去思维,然后再照这个道理去实践的时候,对你自己的身心产生的积累性的影响,这个东西才是决定一个人转变的根本。

总结下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在传播佛法、复兴佛教的路上,有很多路可以走,然后龙泉寺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了现在这一条跟技术有较多关联的路?

龙泉寺有它实践、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核心是基于学诚大和尚多年以来对佛教的观察和思考,另外还有这个时代的大因缘。过去的因、现在的缘,以及这个时代人的努力,三者加起来成了这样一个面貌。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9月2日消息,不造车的华为或将催生出更大的独角兽公司,随着阿维塔和赛力斯的入局,华为引望愈发显得引人瞩目。

关键字: 阿维塔 塞力斯 华为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2024年8月30日 /美通社/ -- 数字化转型技术解决方案公司Trianz今天宣布,该公司与Amazon Web Services (AWS)签订了...

关键字: AWS AN BSP 数字化

伦敦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英国汽车技术公司SODA.Auto推出其旗舰产品SODA V,这是全球首款涵盖汽车工程师从创意到认证的所有需求的工具,可用于创建软件定义汽车。 SODA V工具的开发耗时1.5...

关键字: 汽车 人工智能 智能驱动 BSP

北京2024年8月28日 /美通社/ -- 越来越多用户希望企业业务能7×24不间断运行,同时企业却面临越来越多业务中断的风险,如企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频繁的功能更新和发布等。如何确保业务连续性,提升韧性,成...

关键字: 亚马逊 解密 控制平面 BSP

8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腾讯和网易近期正在缩减他们对日本游戏市场的投资。

关键字: 腾讯 编码器 CPU

8月28日消息,今天上午,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在贵阳举行,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发表了演讲。

关键字: 华为 12nm EDA 半导体

8月28日消息,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发表演讲称,数字世界的话语权最终是由生态的繁荣决定的。

关键字: 华为 12nm 手机 卫星通信

要点: 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落实提质增效举措,毛利润率延续升势 战略布局成效显著,战新业务引领增长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策略,塑强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字: 通信 BSP 电信运营商 数字经济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8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联合牵头组建的NVI技术创新联盟在BIRTV2024超高清全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 活动现场 NVI技术创新联...

关键字: VI 传输协议 音频 BSP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在8月23日举办的2024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上,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通动力")与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

关键字: BSP 信息技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