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了Pebble智能手表,感觉不会再爱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Pebble智能手表能够与iPhone等手机同步,显示来电、短信、社交网络提醒等信息 2011年,人人都在谈智能手机;2012年,人人都在谈平板电脑;2013年,轮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了。
除了出身名门的谷歌智能眼镜Google Glass外,草根阶层的Pebble智能手表也备受关注。这只腕表配备了电子墨水屏,能够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同步,随时显示来电、短信、电子邮件和日程安排等信息。
它是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明星项目,初始融资额达1000万美元,后期又吸收了风投的1500万美元资金。它的预订量高达27万块,本月初在美国百思买开售,几万块现货被一扫而空。
《福布斯》杂志的凯莉•克雷(Kelly Clay)也买了一块,但在不到一周后,她就把Pebble打入冷宫,并感觉“心累不爱”。
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凌晨四点,我新买的Pebble智能手表又开始作死一般地震动起来,把我从熟睡中叫醒。
这让我很不爽,因为我至少要再睡四个小时,醒了后还需要赖床30分钟。
上周六,我从百思买买回了Pebble,从此不得安宁。我甚至觉得这是今年以来最失败的一次采购。
我原本以为自己需要这样一款产品:但后来发生的一切表明,我真的是想多了。
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里,我都会把手机放在离手不足30厘米的地方,Pebble几乎没有出场机会。而且这货与iPhone的兼容性比较糟糕,我不得不安装了任务触发应用IFTTT,经过复杂的设置,总算让手机上的各种信息显示在了Pebble上。
尽管如此,当Pebble提醒我微博上有人关注了我,或是人人好友评论了我的照片时,我还是十分激动。这是有科学解释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你得到了必要的警示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神奇物质,让你感到兴奋而满足。
从实用角度来看,Pebble的真正用途是让你随时随地都“不是一个人”,随时随地了解大家都在忙啥。是的,随时随地,就算你在睡觉时也不例外。
几天后,这种汹涌而来的“善解人意”让我开始吃不消了。我也得工作,也得生活,也得睡觉,不能天天刷微博、看人人网啊。而Pebble太积极了,总是不管不顾地提供它自认为很重要的通知,专业的说法叫“信息过载”。
iPhone倒还好对付,调成“睡眠模式”就行了。Pebble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我原来以为,Pebble能够提升我的生活质量,看来还是太天真了。戴着这货,我不仅工作效率降低、睡眠质量下滑,还会养成动不动低头看表的习惯,让老板和朋友觉得非常不爽。
我开始怀念那些没有戴表的日子。这个礼拜,我摘下了Pebble,束之高阁。
一点儿想法:
苹果CEO蒂姆•库克曾在今年的D13科技大会上说,做可穿戴设备风险很大,因为产品必须非常优秀,才能说服人们把它搁在身上。显然,Pebble没能做到这一点,它并未把握好人机互动的频度,也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冗余的情况。
Pebble号称“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不过,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已经巨头环伺,苹果、微软、谷歌、三星等虎视眈眈,就连索尼也着急地要分一杯羹。Pebble赢得了先手,却未必保得住优势。
Pebble没能成为得力助手,反而成为日常生活的干扰因素,暴露了创业团队的一大软肋:缺少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无法在较大规模下进行充分测试,往往不待产品成熟就卖给了忠实拥趸。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Pebble现在不开卖,而是继续闭关修炼,曾经解囊相助的数万Kickstarter用户可未必答应。一边是粉丝们尽快铺货的呼声,一边是巨头入局的潜在威胁,Pebble如何在双重压力下控制好市场节奏,静心做好产品,将是这个小团队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