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何时自强?为什么中国IT技术受制于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著名教育家余世维先生在2000年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可以用10年的时间学完世界50年的硬件,但人的思想却总是跟不上去。中国错过了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后,终于赶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硬件与软件的支持。诚然,全球闻名的中国IT软硬件企业,用指头都数不清。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堪称世界工厂,我们以全世界用Made In China的产品为骄傲,却无法避免Design In China的空洞。创新让中国手机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了,但是创新的根基却是外国的安卓核心技术。我们不禁自问,为什么中国在IT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
1、处理器
桌面CPU端
最最最最最最大的一个技术壁垒,无疑就是CPU了。我们可以轻易得到一颗10秒内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万位的“计算器”,但是,你永远都不知道这个“计算器”是怎么做成的。因为,这个技术壁垒,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为什么?答案就是x86处理器架构。
x86架构知识产权牢牢掌控在美帝手中
x86处理器架构就是美国对全世界的技术封锁,只要你一天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你就必须使用x86处理器架构的CPU,你就必须为Intel以及AMD埋单。虽然我们还有VIA这个x86架构供应商,但是x86授权还是经Intel之手的。所以,你懂的。此时,有一个声音出现了:我们中国有龙芯啊!
中国的龙芯为什么一直不成气候?就是不兼容x86
所以,龙芯只能运行开源的OS
诞生于2001年的龙芯,虽然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清洁。但平心而论,14年了,龙芯在我们国家,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加上汉芯事件等带来了很多负面的言论,你想在零售市场见到它都难,更不要说飞入平民百姓家了。这是因为,龙芯的MIPS架构根本就不能在Windows上运行!一直以来,龙芯的推广主要依靠Linux这个开放式系统,但是Linux的流行度之低可想而知。
欧特宁:我的技术中国人你别想要(设计对白)
这就是技术壁垒的痛。面对这场越来越激烈的无硝烟的技术战争,中国早已给了世界一个说法:逐步减少对Windows系统的采购,大力开展自主操作系统以及自主处理器的开发,另起炉灶。为了工作与生活,我们还一直为西方列强埋单,不过我们中国人还是希望我们自主CPU有朝一日会崛起的。
手机处理器端
如果说PC处理器诞生于我们中国的战火时代,因历史原因无法扭转的话,那么作为CPU界的新贵,手机处理器端是中国技术崛起的一个契机。不过,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ARM架构的知识产权,掌握在ARM公司手中
事实上,如同x86对桌面处理器端的控制一样,ARM架构就是对手机CPU的一直无形的手掌控着手机CPU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手机CPU都离不开ARM架构。所以,无论是高通、三星还是我国的MTK、海思,都需要得到ARM的授权。那么问题来了,ARM是何许人也?就是一间英国公司,不卖CPU,专卖授权…………所以,你懂的。
国产手机CPU本质就是ARM架构,并非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所以,对于处理器,真正百分百我国自主研发的,就是龙芯一个。华为海思、MTK等国内的手机CPU,无非就是买了ARM公司的授权,在最核心部分用一个Cortex,然后在外围布线和集成芯片,所以核心技术依然受到西方列强控制。只是因为手机的特殊性,包括基带等芯片,所以才有华为等具备通信技术实力的厂商将其包装成国产CPU。
反垄断罚钱了事,但我们的技术能通过反垄断提升上来吗?
而目前智能手机幕后的最大一个BOSS,无疑就是高通。高通是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完整2G/3G/4G手机芯片解决方案的企业,拥有众多核心专利,虽然ARM看似与通信技术关系不大,但是一旦把ARM CPU以及通信技术合体到手机,那么必定触碰高通的专利,你就要给高端高昂的专利费用。这一点,也是对中国手机CPU厂商一个很大的发展阻碍。幸好,垄断案让高通收敛了不少。
编辑点评:CPU是中国跨越的一个最大壁垒,首先从核心架构上就已经完全限制死中国自主研发CPU的发展。如果真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就得要龙芯领导下的另起炉灶,让全世界认可中国接受中国使用中国的标准。
但,谈何容易?
2、操作系统
国产操作系统,伴随着龙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在媒体报道中露出在焦点位置。但是,和Design In China的CPU一样,总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没办法,微软帝国掌控的Windows以及谷歌掌控的Android帝国太强大了。
这三只手掌控着我们的虚拟世界
曾经一段时间,微软与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看似是给全世界订了一个规范的PC与OS标准,但实际上,这是给中国架构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核心技术壁垒,实现共同垄断的目的。
你敢通过行动来对Windows说不吗?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不缺的是人才(这是褒义,是褒义!),但这么多程序猿的加班加点下,为什么中国做不出国产系统?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从今天开始你的电脑不再用Windows系统而才成国产系统,那你会怎样?
易用性、兼容性、友好度,是Windows垄断的根基
相信你不用一小时,你就从抽屉中拿出Windows 7的系统盘了。Windows垄断了硬件与软件的所有沟通渠道。同时,易用度与友好度依然没有操作系统可以匹敌。加上微软的最后杀手锏,API,掌控着所有应用程序以及游戏软件的命运。如果你叫西方列强不用Windows,那真的是贻笑大方了。所以,只要微软不公布Windows的源代码,那么国产操作系统就难以有出头之日。
手机?更不用说了,无论你是MIUI、还是阿里云OS,都逃不过谷歌的小机器人手掌心的。
开源操作系统一直成不了气候
当然,代码是人家的,我们国家也感受到“棱镜门”的压力,所以另起炉灶的战略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个世界早已有一个操作系统的成果,并且是完全开源免费的,那就是Linux。不像CPU那样,我们完全可以有能力与别人平起平坐的。但事实是,普罗大众都不感冒。为什么呢?
声势浩大的COS发布会
2014年初,中科院软件所与上海联彤公司联合发布了号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COS(China Operating Systerm,简称COS)。COS系统官方网站的宣传片上,COS系统被拿来与历史上中国人书写汉字、建造长城、四大发明以及现在的载人航天相提并论,“今天,中国人开发了COS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但COS一经央视报道,便引发广泛质疑,原因何在?
“麒麟操作系统事件”赤裸裸地欺负了IT人的智商
大家在搜索引擎一搜,就懂了。无论是抄袭HTC UI的嫌疑还是逃不出安卓的怪圈,都与“自主知识产权”格格不入。经历过“汉芯事件”以及“麒麟操作系统事件”这两摊臭名昭著的所谓“自主知识产权”的造假事件后。几个“骗经费”的项目已经让国人对“核心技术独立开发”失望,我们中国人早已对中国人的诚信二字束之高阁了。
一年了,COS的检索信息怎么还停留在2014年年初?
讽刺的是,一年后的2015年,当年声势浩大的COS操作系统的诞生,却没有任何的ROM发布,跟不要说测试版了。胎死腹中的事实,难道又是一场洗地?好吧,小编你的快递到了。
编辑点评:说句题外话吧,在这个隐私成了笑话的时代,微软、苹果、谷歌服务器有多少中国人信息,想想就可怕…………
3、面板技术
关注新闻的朋友都了解到,平时我们嗤之以鼻的日本国,却成了我们中国人疯狂购物的地方。电饭煲、马桶甚至大米都成了抢购对象,这种盲目的跟风虽然看起来不体面,但刻画出一个事实,日本的产品比中国好。
一个马桶就展示了Made In China与Design In China的区别
后来,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文章就抨击了这种跟风,其实是去Japan买Made In China的商品然后回到China,那么和你在中国买中国货有什么差别?非也。虽然是Made in China,但关键是Design In Japan,最重要的是Retail In Japan。而我们都知道,日本一直都流传着一种产品歧视,最好的留在本国,然后次品卖到欧美,最差的流到中国…………
好吧,小编有点扯远了。只是想引出另外一个技术壁垒,那就是面板技术了。买电视机,为什么都喜欢买日本的牌子,尤其十分推崇夏普、索尼的,就出自下面小编将要提到的原因了。
诚然,国内的面板企业已经十分强大,创维、海信等已经能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技术上,仍旧处于弱势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我们液晶面板的配套产业非常的薄弱
国内的面板企业虽然规模在壮大,但是在第一就是配套产业非常的薄弱。用于液晶面板生产的上游产业很不发达,不管是液晶分子材料的企业,还是生产各种膜材的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几乎没有。这些上游材料几乎都依靠外采,因此在价格竞争上,中国面板企业的实力并不强。
曲面面板技术在我国依然只是起步阶段
第二则是技术更新上,中国面板企业也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中国生产的面板主要是较为基础的产品。目前流行的4K面板,曲面面板,以及OLED面板,中国企业都没有太多的能力来产出。这样一来对于新市场的把控,很明显中国企业还没有准备好。因此政府的政策就是让这些企业有一个可以缓冲的时间,争取在10年内形成自己的战斗力。[!--empirenews.page--]
所以,面板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多年都无法攻克的技术,是的国产的液晶、电视处处受限于国外企业。
编辑点评:比起前面的CPU与操作系统的壁垒,面板技术起码能让人看到希望的一个环节。
4、存储技术
机械硬盘
首先谈谈机械硬盘,经过多年的收购整合,现在机械硬盘的品牌真的是屈指可数。希捷、西部数据、东芝成了目前活跃在机械硬盘的主角。那么问题又来了,无孔不入的国产牌子呢?有,但已经是世纪之交的事情了。
大名鼎鼎的易拓科技(ExcelStor),玩家的深情回忆,也是中国首家拥有自主硬盘品牌的厂商, 那时的易拓,拥有自主的硬盘研究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旗下的木星硬盘堪称经典,不过经历了玻璃硬盘的走低以及技术跟不上国际品牌后,易拓就从为日立代工到最后的销声匿迹,最后只能成为DIY玩家的回忆。
而第二个国产硬盘品牌,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城。在1999年,长城集团推出了第一块中国自主生产的8.6GB高速硬盘。媒体欢呼,我国计算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
可惜好景不长,繁荣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质量事故频现,之后长城硬盘市场逐渐走低。后来不得不改制,不得不“中外合资”。“硬盘磁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世界第二大盘基片专业制造商”等噱头改不了国内硬盘做代工的困境。学不到核心的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现在长城硬盘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精细的技术含量在粗放式的中国生产自然难以兼容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而不精成为了中国自主硬盘最大的弊端。作为计算机安全要求最苛刻的部件,硬盘对于我们,不是技术壁垒的碰壁,而是难以翻越的技术门槛。
闪存
无论是国产还是国外的SSD,SSD里面的NAND必定不是中国的牌子
闪存,从显卡的显存、内存颗粒、SSD的NAND都能看到闪存的踪影。只是,这些闪存芯片,全都没有贴上中国牌子。三星、现代海力士、美光乃至倒闭了的奇梦达,虽然显卡、内存、SSD品牌都是国产主导,但闪存这个核心部件,却是国外引进的。
中国现在还追不上现在世界主流的NAND工艺水平
为什么我国没有这一项技术呢?如同CPU一样,闪存同样基于集成电路芯片技术,所以有制程一说。还是那句话,中国依然没有掌握DIE芯片技术,加上国外没有开放技术兼容,所以模仿是行不通的。
那怎么办?唯有开天辟地了。2014年年底,中芯国际就传出了一则好消息:38纳米NAND闪存工艺制程已准备就绪,在技术多元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也为后续开发更先进的2x/1x纳米及3D NAND 闪存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虽然中芯国际的技术和当前国际主流的20/19nm NAND闪存差了一大截,东芝、美光等的16/15nm NAND也都开始量产了,但这毕竟是中芯国际的“第一次”,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打破了国际垄断,后续也值得期待。
灰霾:怪我咯
编辑点评:当蓝天白云在中国成为了奢望的时候,当硬盘生产需要绝对无尘真空的环境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自主品牌的机械硬盘成不了气候了。至于闪存,虽然我们与外国的差距拍马屁也追不上,但起码我们已经突破了技术壁垒,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5、GPU技术
虽说NVIDIA与ATI都是华人出身,但他们会技术出口到中国吗?
和CPU一样,GPU技术依然是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主流的PC GPU有我们熟知的Intel、NVIDIA、AMD以及SIS、Matrix等,而移动GPU有英国Imagination公司的SGX系列,高通公司的Adreno系列,以及NVIDIA公司的移动GeForce系列等。一眼扫去,全是国外的核心技术,与中国无关。
我们知道有GPU里面有什么,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们的技术原理
相比CPU的运算功能,GPU更多的用于实现图形构造与渲染,所以GPU的核心技术无疑就是“构图“,“构图”速度越快,代表GPU性能越强。但就是看似简单的虚拟现实,却是如此难以跨越的技术壁垒:统一渲染架构与着色器怎样工作、硬件加速怎样实现、用于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源代码,在我国依然是空白。因为,美帝根本不可能授权给我们的。加上我们玩游戏常用的D3D API早已掌控在微软手中,所以,我国自主GPU,基本成了不可能。
传说中的中国收款自主GPU
由于桌面GPU的技术早已被垄断与技术丰硕,所以我们国家发展自主GPU的更多投向移动GPU上。同样在2014年年底,来自一间你从来未听闻的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图形处理芯片(GPU),JM5400,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基于65nm CMOS工艺、集成了1GB的DDR3存储器、支持OpenGL API,全面支持国产CPU和国产操作系统,似乎这个出自东方的GPU成了龙芯CPU的最佳搭档。虽然规格老旧,远远跟不上国际步伐,但是,没有第一步怎能谈得上超越呢?[!--empirenews.page--]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款国产GPU的推出,并没有在国内的媒体、尤其是IT媒体中引起波澜,一切都那么的低调。
Somebody is Watching You!
编辑点评:GPU和CPU一样都是容易导致中国式“棱镜门”的因素,我们在网上不断调侃“X弹元勋黄叫兽”的同时,总会思考,下一个国产的“X弹元勋”在哪里?
总结:国货当自强
不知为何,我们总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情节,从香港水客事件、日本马桶事件就能看出。不是说进口货好,而是我们对自己国家的产品、尤其是技术没有自信心。妄自菲薄,于是总是在各种平台说出自己的各种不好。
但是,作为黄皮肤黑头发说汉语的人种,“打是疼骂是爱”,国货当自强,就该自强下去。不要因为键盘战士们不负责任的言论而动摇自己的决心,不管别人怎么评论,应该坚持自主道路,不断改善科研环境、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减少利益化与功利化,只要用心耕耘做总有收获果实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