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抢购月月新品,国产手机这节奏正常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最近网络上又曝出了可能担纲魅族下一次演唱会主角之一的魅族MX6与魅蓝Metal 2的入网信息,而就在今天,小米和荣耀也将双双发布新机,这么看起来上半年的新机潮还有一波力度不小的后续。
不过显然不止笔者一个人是这么觉得——就算发布会开的再花里胡哨,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却很难再提起兴趣了,一方面产品层面都是大差不差,越来越难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厂商的发布会往往就只是个发布会,想要买到产品,起码还要等上好一段时间。
比如今年2月发布的小米5、到现在其部分版本依然处于缺货状态,还有魅族大热的千元机魅蓝Note 3、乐视刚刚发布的乐2三款新机,也同样没有现货开卖的意思,走的还是预约抢购的老路子。
产能不够是理由吗?
要问及厂商为何新机这么难买,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就是产能还在爬坡当中。这固然是理由之一,像小米5和乐视Max Pro就受到来自于高通骁龙820供应的钳制,尤其是后者,由于高通在初期几个月把主要供应都给了三星和小米等少数厂商,使得乐视虽然抢下了820的首发,但基本也就是个停留在PPT上的泡影。
但事实上抛开这部分供应链上的问题来看的话,大部分产品其实并不能单纯用该理由去解释,比如很多华为的多款手机,发布许久之后依然需要定期抢购,而在电商上加价的套餐版却是源源不断,这就很难令人信服是产能问题;同样的还有魅族,由于后者官方推行线下加价购买制度,因此线上往往一机难求的新品,但线下只要多花几百块就能买到——这一点,或许更多的是和厂商自身希望谋求利益最大化有关联。
而像小米旗下的小米4c高配版(部分配色)还有小米平板2的64GB版本也曾出现过长期无货的情况,拖延时间甚至可以达到数月之久,按道理来说,仅仅只是内存增加但却能够带来上百元溢价的大容量版本往往正应该是出货主力才对,可如此情形,如果不是厂商刻意不放货的话,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厂商对于市场的需求存在误判。
核心原因在于这种模式反而更有利于厂商发展
对于小米这样的纯互联网手机厂商来说,线上渠道至今仍然是其绝对的主力,但是线上渠道有一个问题就是其不像线下渠道和运营商渠道,有实打实的柜台在那里,而是主要依赖于曝光和话题来卖手机,从这个角度上说,长期缺货、难买,反而容易给人一种一机难求的感受,比较能够激发用户更为长久的关注。
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厂商不愿意多卖手机,而非要像挤牙膏一样的放量呢?这里面就牵扯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库存压力——对于新出的智能手机来说,初期成本普遍较高,如果一台手机成本为一千,那么囤积一万台的话就意味着上千万的资金被绑牢,同时还要承担库存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互联网品牌来说,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一旦市场热度被降下来之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低了,过多的库存就只能靠降价甚至是打折的形式清理出去,不然的话厂商自己会被活活拖死。
而且,把产品线的热度“人为”的去延长的话,对于小米这类以性价比著称的厂商来说,也就意味着随着成本的不断下调,手机的利润空间也会越来越高,哪怕刚开始要卖到上百万台才能盈利,但只要等到了这个拐点,也会因此被快速翻篇。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小米的体量越来越大,出货量也水涨船高,但是却依然需要抢购,就是因为有这些方面的考量。
一味强调现货并不一定是好事
现货发售固然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且也能一改当前国产手机行业里的歪风邪气,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大规模现货其实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一点就是,大规模的现货必然会导致品控方面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增,我们看到国产手机现阶段小规模的放量就已经屡见不鲜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一旦大规模放量无疑会影响更多的人群,并且也不利于厂商快速进行调整,随即就会加大售后压力,丧失品牌口碑,典型的例子就是红米Note 2上市当日就达到了80万台的销量,但直到一个月后才卖出去了200万台,个中主要原因就是“换屏门”事件,而后者对于小米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
再者,大规模现货还会降低厂商对于渠道的掌控力,将角色变换,不仅小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不再,而且对于上游供应链的依赖性还将更强,同时也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库存风险。
最后一点也就是市场问题,如果全部进入现货时代的话,性价比等因素的重要性还会被进一步放大,到最后厂商就是贴身肉搏的局面,毕竟就像上面所说,一旦留下大量库存被友商超越甚至迭代,那么厂商最后拖垮的只会是自己,而一味硬拼,又会对利润尤为不利,这同样也不利于厂商发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大部分国产品牌当下还远没有真正形成势力的原因,至少在现货与否的问题上,国产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调整与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