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少年到科技偶像,他是英国的乔布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不久前,69岁的詹姆斯·戴森来到了中国,宣传他一手创办的戴森(Dyson)公司和最新的吹风机Supersonic。
他是当今最重要的发明家,也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过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国总部的实验室或者是自家门前的菜园里了,所以你很少能看到这个长相英俊的老头出现在电视或者杂志封面上。
他发明的吸尘器要比他有名得多,不仅出现在《老友记》这样的美剧中,还能让挑剔的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用来打扫自己的秀场。实际上,之前一年戴森公司一共卖出了1000万台产品,包括最受欢迎的无尘袋真空吸尘器、无叶风扇等。
许多英国媒体把他称为家电行业的乔布斯。一方面是因为戴森的产品颠覆了整个吸尘器行业,就像iPhone对手机行业做的那样。同时也因为这个英国老头和乔布斯一样是设计师和工程师,同样无比注重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当然,有时候也会同样放肆。
比如,在戴森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吸尘器之后,詹姆斯·戴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披头士之后以这么快速度风靡美国的,我好像是唯一一个。”
不过大部分时候,詹姆斯·戴森总是会让自己表现得谦和耐心,就像他在没有倒过时差的情况下接受完一整天的采访之后,仍然会满足记者和工作人员的合影需求。
15年前詹姆斯·戴森第一次来到中国,那个时候是为他的产品订购原材料。那个时候他刚刚准备进行全球市场的扩张,把工厂搬到马来西亚使得英国本地工作机会减少了500个,遭遇了为数不少的媒体攻击。
15年后,中国已经从原料供应地成为了戴森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用戴森的话来说,“也应该成为戴森未来最大的市场”。而那500个裁掉的岗位也变成了几千个新的工程师就业机会。戴森把整个研发总部都留在了英国,最近刚好完成了一次园区扩建。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詹姆斯·戴森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同样陌生的还有他颇为精采的创业故事。
从苦恼用户到发明家
如果把詹姆斯·戴森的故事拍成电影,1978年的那次“大扫除”会是最先出现在银幕中的场景。
当时他正在用吸尘器清理自己的房子,但这台市面上“高端”吸尘器却在他的手中逐渐失去了吸力。作为一名工程师,戴森决定打开机器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次“开箱”让他发现了一个被隐藏了几十年的设计漏洞:真空吸尘器为了分离空气和灰尘,内部的集尘袋上会布满气孔。但随着使用次数不断增加,这些气孔就像自来水槽的下水道一样逐渐被堵塞。空气无法自由进入,机器就失去了吸力。
吸尘器制造商们早已知道了这件事,只不过因为背后的商业利益,大家一直把它当成一个行业的“秘密”:吸尘器吸力不行之后,用户就会上门来维修,这时候销售人员就能向他们推荐新的吸尘器,又能从用户身上赚一笔。
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此时的戴森似乎已经听到销售人员在耳边的推销声。不过幸运的是,作为一名31岁的工程师,他似乎还有别的选择。
那个时候戴森已经是当地名人,而且相当富有。不过不是因为吸尘器,而是一款农用手推车。他和妻子曾在离伦敦东北部100英里的老家Cotswolds买下一栋老宅,在务农过程中,戴森发现手推车的轮子设计太糟糕了,不但会把泥土沾满整个轮子,而且会在草地里留下难看的车痕。
戴森的解决方案是用一个塑料材质的圆球替代滚轮,既轻便又容易清理。这种“球轮”手推车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第一年卖出了45000辆,占据的当时英国同类手推车一半的市场份额。
在为发明这种新型手推车建造厂房里,戴森就已经遇到过“吸尘器难题”。风道里的过滤器经常被各种塑料颗粒堵住,受到当地锯木厂使用一个巨大的气旋除尘器从空气中分离出木屑的启发,他用钢板焊了一个直径9米的圆锥,利用风扇将塑料颗粒吸到里面。塑料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一侧,干净的空气在另一侧进入风道。
戴森需要的是一个“迷你”版的分离装置,把他塞进自己家的吸尘器里。他使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就像托马斯·爱迪生那样,建造一个产品原型,测试,分析失败原因,进行一次改进,然后再做一个新的产品原型,重复上述流程,直到找到那个令他满意的产品。
经历了4年,多达5271个原型之后,戴森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他成功的用双气旋装置替代了与吸尘器同样历史悠久的集尘袋,解决了长期使用后通道阻塞造成吸尘器吸力下降的难题,“没有尘袋”,“吸力永不下降”也成了后来戴森吸尘器长期使用的产品宣传语。
5271个原型,同时也意味着有5270次放弃的机会。如果戴森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选择停下来,就没有今天戴森的励志故事了。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
戴森的故事有了一个明媚的开端,但风暴很快降临。
从被人嘲笑到让所有对手闭嘴
起初,戴森并没有自己建立工厂大规模生产吸尘器的想法。他更希望把这项技术授权给现有的厂商,帮助他们生产用户体验更好的吸尘器产品。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戴森先后向几十家英国和美国的主流吸尘器厂商演示了这项被他命名为Dual Cyclone(双气旋)的技术,但大多数人看完演示表示感谢之后就没了下文。
某些厂商的流氓做法,一度激怒了年轻的戴森。他在自传中披露,当时长期占据英国吸尘器行业老大地位的胡佛(Hoover)代表告诉他,要见面可以,但是双方在见面过程中涉及到的谈话内容和相关技术,都归胡佛拥有。“这就像是入室抢劫犯提前告诉你他要来抢劫了,好像有了这种告知,他的行为在道德上就可以被接受了。”戴森在书中写到。
另一家名为Electrolux的吸尘器厂商的代表直截了当地告诉戴森,靠售卖无尘袋吸尘器是不会成功的。
在其它吸尘器厂商看来,追捧詹姆斯·戴森的这种对吸尘器的改进,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销售集尘袋是当时吸尘器行业最重要的赚钱门道,在欧洲,集尘袋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5亿美元的庞大产业,巨大的商业利益和企业惯性再一次成为了创新的绊脚石。
就像特斯拉电动车希望用锂电池组替代发动机,想要彻底颠覆汽车行业时遇到的困境一样,汽车巨头们围绕原有的商业规则,投入上千亿元建立起的商业模式和思维,很难在短时间被瓦解。当遭遇强大创新者时,反而会更主动地抱团。
直到1985年,戴森才成功的将技术授权给了一家名为Apex的公司。这家公司并不在他的老家英国或是最大的吸尘器消费地美国,而是远在亚洲的日本,一个他几乎毫无了解的地方。
“日本消费者对于新的科技有很强的兴趣,我们首先在日本打开了市场。”多年之后,当69岁的詹姆斯·戴森坐在北京东三环的一间会议室里跟我们聊起这段往事时,语气中有一种感激和劫后余生的庆幸。
这款名为G-Force的双气旋吸尘器在1986年以不可思议的2000美元高价开卖。那个时候欧洲仍处于战后经济复苏期,美苏正忙着冷战,而日本在经历几十年的战后恢复之后,正处于经济的最繁荣时期。新中产阶级在日本崛起,而这样一款兼具未来感和实用性,同时又屡次拿到日本和全球设计大奖的产品,来得正是时候。
G-Force在日本取得了和它名字一样强劲的销量。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这款颜色饱满,像“超大号玩具”一样吸尘器成了日本家庭某种身份的象征。“以往人们总是把吸尘器放在黑暗的角落里,G-Force却被摆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当时的日本媒体这样写道。
G-Force在日本的成功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它给戴森带来了一大笔资金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更为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吸尘器市场的风向正在转变,是时候丢掉那个讨厌的袋子了!
1993年,由戴森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双气旋无尘袋吸尘器DC01正式在英国上市。两年之后,戴森取代胡佛成为英国吸尘器市场份额第一;六年之后,胡佛终于认清了形势,推出并开始大力推广自己的无尘袋吸尘器。2002年,戴森进入美国,同样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了市场第一。
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开始
现在,詹姆斯·戴森经营着一个年营收17亿英镑,拥有遍布全球75个国家销售网络的庞大生意。戴森公司也多次被《快公司》等权威媒体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
当被问到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戴森时,如今已经满头银发,被封为爵士的戴森异常认真地说:从解决“吸尘器阻塞”这样没有被认真对待的小问题开始。
“戴森与其它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始终专注于解决人们生活中那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往往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当我们发现他们时,我们就会全力投入去解决它。”戴森告诉腾讯科技。
说出这番话时,戴森手中正握着公司最新的产品,一个被《纽约时报》称为“粉色甜甜圈”的吹风机Dyson Supersonic。他认为和吸尘器一样,吹风机许多不人性化的设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传统的吹风机沉重、低效且噪声很大。经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意识到,它们也可能造成头发过热损伤。”戴森说,“考虑到人们使用吹风机的频率和人数,这显然不是个小问题。”
吹风机对头发的热损伤主要是因为靠近出风口时过热的温度,戴森在这款产品内置了热感测器,可以以每秒20次的频率测试出风口温度,对加热元件进行实时温度的调节;与此同时,这款产品把马达“塞”进了手柄的部分里,这样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会因为头部重量过重导致手酸。
Supersonic这个名字也与它的功能相关。通过把马达叶片从通常采用的11片增加到了13片,调整的马达的音调,使它能够发出超过人类听觉范围的“超音波”,从我们现场体现来看,Supersonic发出的声音要比普通吹风机更小、更集中。
这个每秒11万转的高速马达是戴森的第9代马达产品,从最早应用于吸尘器中,到后来用在无叶风扇、吹风机中。马达技术也是戴森的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我们知道如何研发出更小的,而且同样高效的马达,因此可以把产品线扩张更多的领域。”戴森全球产品研发总监Paul Dawson告诉腾讯科技。
当然,你需要花费2990元才能得到这款Supersonic吹风机,尽管事面上大多数吹风机的价格都在500元以下。不过戴森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定这么高的价。
“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我们投入巨大。”戴森直白地说。根据戴森公司公布的数据,这款产品在过去四年整体研发费用近5000万英镑,103名工程师在研究了1010英里长不同类别的人类头发之后,一共开发了600个原型。
从吸尘器、无叶风扇到吹风机,“高定价”让戴森的产品在市场上独树一帜。但詹姆斯·戴森强调,这更多是源于戴森产品开发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有意要树立高端形象,也不是有意要吸引更有钱的中产阶级。“如果你以为只有有钱人会买我们的东西,那你就错了。”戴森说。
就像戴森自己所说,这家公司对于研发投入巨大。每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占到了近三分之一的营收,2016年每周“烧”掉的研发资金高达500万英镑。
“整体来看,大部分公司对于创新、突破自己没有兴趣。没有勇气投入这么多钱去做研究。”詹姆斯·戴森颇为自得地说,“你知道现在是一个大宗交易市场,他们想的就是把成本降低,进行价格战。”
另一个让戴森产品显得不太一样的,是它充满未来感的设计。詹姆斯·戴森承认,这与他早年间学习室内设计和家居设计培养的“设计敏感度”有关,但也让他认清了一件事:好的设计一定是由功能引导的。
在戴森内部没有独立的工业设计团队。他认为把设计和工程分开的观点是错误的,设计不应该是设计师的专业。“在1930年代之前,设计都是由工程师来完成的。后来美国汽车公司雇佣了一些工业设计师,给汽车设计外型,当然是出于市场营销的目的。”戴森说,“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吸引人,当然这也很危险。”
“第一个真正无视设计的汽车品牌,是Mini。它是由工程师设计的,而不是潮流设计师。因为它遵循“诚实设计”原则,所以现在和当时看上去都一样好看。”戴森告诉我们,第一辆Mini生产出来时自己还只有16、17岁,当时所在的公司还参与了部分设计工作,这些年他一直告诉员工坚持诚实设计的原则。
Mini对戴森的设计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戴森的总部访客停车场入口就放着一辆拼接的Mini,这是某一年员工送给戴森的生日礼物。
从艺术少年到科技偶像,他让人想起乔布斯
詹姆斯·戴森出生在伦敦东北部一个叫Norfolk的小镇,他没有向父亲和哥哥那样成为一名古典学学者,而是个“动手分子”,对种豆子或者组装小器物充满热情。
戴森很快发现,从老师到学校,都对“动手做东西”这件事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这被认为是“蠢货们在工棚里做的事”,而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不成为这样的人。这种偏见又以另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成为了戴森日后大获成功的动力。
在伦敦求学期间,戴森对设计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先后在拜厄姆肖艺术学校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当时他迷上了一种名为“塑料”的新型材料(后来广泛应用于戴森产品中),因此抛弃了工业设计而转向能更多使用这种材料的消费品领域。毕业之后,他进入了一家本土的工程公司。
“当时是建筑革命的时代,新建筑材料的出现,能够用工程学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非常兴奋。”戴森说。他说自己上一次留长发,穿喇叭裤就是那个时候,当时英国正沉浸在披头士带来的疯狂之后,学习工程学有一点另类。
詹姆斯·戴森认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曾经诞生的工业革命的国家就忽视了发明和工程学的发展。“战后我们就把它丢到了一边。法国专注于核电站和高速铁速技术,而我们不再造火车,不再造飞机,不再鼓励发明创造。然后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大麻烦。”戴森在此前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说。
这种忽视也让戴森成为了“另类”,在金融危机之后,英国政府正在纽转局面。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在2009年邀请詹姆斯·戴森在保守党大会上进行的演讲,并授意编写了一份英国如何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报告,还参观了戴森位于小镇马姆斯伯里的总部为其造势。
没有什么能比制造一位这样的科技偶像更能带动大众对于科技和工程学的热情。英国媒体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推波助澜,比如,把戴森公司称为英国的 苹果 ,把詹姆斯·戴森称为“家电业的乔布斯”。
戴森和苹果也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最为关注用户体验,生产兼具强大功能、易用性和审美的产品;它们都通过优质产品建立品牌和口碑,以此获得更高的产品溢价;以及,都通过对研发持续不断的投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我非常欣赏乔布斯做的事,我自己也和他一样,是一个设计师和工程师。”戴森说,“不过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是工程师,不是因为别的。”
戴森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1994年,有一种新型的塑料材料出现,质地透明,耐用,颜色很漂亮。于是,戴森把它用在了1995年问世的第一台卧式吸尘器DC02中。
产品问世之后,戴森的好友,现任苹果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伊夫问他要了一台吸尘器。不久后,又告知戴森乔布斯也想借一台,又“搜刮”走了一台。两年之后,首款iMac产品问世,使用的是和戴森同一种半透明塑料外壳。
或许这两家公司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戴森公司的许多人眼中,这两家公司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如果是苹果,你大概能猜到他明年会推出新手机,新笔记本。但你完全不知道,戴森的下一款产品会是什么。”戴森全球产品研发总监Paul Dawson告诉腾讯科技,“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能帮我们拓展到一些全新的领域”。
如果说十年前戴森还只是一家“吸尘器公司”,那么现在你已经很难用某种产品去定义它了。仅仅过去一年,它就推出了5大类17种产品,目前正在研发中的项目多达40款。过去几年,戴森明显加快了对于锂电池、照明、机器人等新技术领域的投资,总投资规模最终将达到15亿英镑。
“以往我们会非常专注在具体产品,现在我们开始多看一点“不切时际的东西”了。”詹姆斯·戴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