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con—浙大走出的流程工业自动化“集团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993年,浙江大学,几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老师带领几个学生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开发出具有1:1热冗余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一举填补当时的国内空白,开创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DCS发展道路,同年,他们成立了一家名为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的校办企业(中控的前身),希望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当时被业界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项工程。
黄文君就是当年那批跟随老师们进行科研开发和创业的学生之一。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是成熟稳重的企业中流砥柱,黄文君目前担任中控科技集团(中控)核心成员企业——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兼中控太阳能技术公司的副总经理。他一路见证了中控从一家实验室型的校办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为拥有11家子公司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领军集团公司。
图1: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黄文君。
立足于DCS,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自1993年推出第一代DCS系统JX-100后的几年里,中控的角色更像是浙大下属的一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机构,在政府资金的扶持下、在广大工业企业用户的支持下,他们在过程控制领域不断钻研摸索、不断应用积累,在1998年又开发出第二代的全数字化控制系统JX-300X具有全集成和灵活配置的特点,并在产业中开始投入实际应用。同时他们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优化控制和综合集成软件方面也取得很多重大科研成果。
“这时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公司管理和经营上进行变革,以更加适应市场化的运作,更贴近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黄总回忆道。2000年,中控由一家校办实验室企业改制为一家商业公司,正式开启商业运作的步伐。随后,其DCS系统产品在性能指标、应用规模上不断推陈出新,一批批自主创新产品不断问世,包括新一代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WebField ECS-100、快速逻辑控制系统WebField GCS-2,到2002年已形成以WebField为统一品牌的控制系统产品体系,包括了JX、ECS、GCS三大系列,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控制系统的个性化需求。
“早在1996年,当我们还是一家小的校办企业时,知名的模拟IC公司Burr-Brown (后被TI公司收购)就很重视与我们的合作,也算是我们与TI最早的渊源。到2001年,我们的DCS控制系统和现场仪表已经大量采用TI公司的模拟输入输出(ADC/DAC)、隔离器、放大器、逻辑器件、处理器、总线控制器等上百种产品型号。”黄文君介绍说。
工控行业是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行业,工业产业客户特别强调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和精度、环境适应性等指标。黄文君表示,所以他们一直都是选择像TI这样一流的供应商,并诚意达成一种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技术支持、供货周期、质量保证、价格等方面都能很好地合作。
2007年,中控又诞生了新一代的里程碑产品——ECS-700大规模联合控制系统,它的特点是不仅具有传统模拟信号采集、控制功能,而且具备现场设备(变送器、执行机构等)之间现场总线(如FF、HART、Profibus、CAN等)的数字化通讯功能和设备管理功能;不仅可以横向集成各个装置和工段的生产过程信息,而且纵向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具备强大的设备管理、数据服务和信息综合集成能力,特别适合大型工厂的矩阵式信息流管理。ECS-700在多方面的性能与国际领先厂商的最新产品不相上下。
“ESC-700的推出基于这样理念,即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支持多种现场总线和异构设备互联,灵活实现功能外延和扩容,客户今后不用再进行整个系统的更换,全面实施大型联合流程工业装置的控制、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从而可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保护客户的投资。”黄总介绍说。
图2:中控的ESC-700大规模联合控制系统架构。
创新产品的推广还要服务来支撑。目前中控的DCS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地,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造纸、电力、建材、啤酒等多个行业。跨地区、跨行业意味着需求差异巨大,针对具体应用还要对DCS统一平台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黄总介绍说,中控拥有一支超过400多人的应用工程支持团队,专门帮助客户进行DCS系统的二次开发,包括功能扩展、外围设计和工程部署等等。
机遇风险并存的明星业务——太阳能热发电
波士顿矩阵法将一个公司的业务分成4种类型:问题、明星、现金牛和瘦狗。DCS控制系统无疑是中控的现金牛业务,“每年十几亿元的业务规模尽管不大,但很稳定,受经济环境影响不大,毛利率也不错,过去几年都获得30-40%的增长,今后几年也有望维持30%增长的态势。”黄总这样评价公司的传统DCS业务。
不过他坦言,中控在DCS上积累的专长和经验主要是在化工、炼油、石化、食品、建材等行业.然而新能源战略市场容量大、投资大,公司不想错过这其中的发展机会,于是新能源成为他们的一个明星业务选择。2011年初,中控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中控集团子公司,专业从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开发,以光学、物理学、热能技术、自动化技术、发电技术、软件工程为核心技术基础,为电力运营商提供太阳能热发电整体方案核心技术和方案设计。
中控之所以选择太阳能热发电作为新业务发展方向之一,除了考虑其广阔市场前景(业内人士预计,在十二五政策支持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有望在未来西部大型太阳能电站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后端工艺与电力、化工行业一样也是重要原因,因为中控一直具有这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知识积累,能更快切入其中。
不同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直接转换为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采用全天候随动驱动定日镜实现聚焦阳光加热工质(水、熔融盐或者空气)产生蒸汽,并通过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中控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推进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产业化,现已开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解决方案,掌握了太阳能聚光、光热转换、高效蓄热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利用小尺寸镜面随动驱动和基于通讯总线技术的全镜场协调控制,具有实现规模大、光能转换效率高、集热温度高、装备运行寿命长等特点。2010年11月,中控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西郊启动建设国内首座太阳能塔是热发电电站。
推动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在中国的商用只是中控的第一步棋,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是更长远的目标。机遇与风险并存,全球新能源市场目前正面临一场寒冬,而且各国各地区市场情况迥异,中控的策略是作为技术和设备提供商,与5大电力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集成商、承包商积极合作,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据黄文君介绍,TI公司在中控的太阳能塔式热发电新业务推进上投入了很大的资源进行配合和支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镜面驱动系统参考设计解决方案,整合了电机驱动器、MCU、电源管理优化设计,“我们评估下来挺不错,二次开发比较省心,目前已小批量下单,未来合作前景很广阔。”他透露。
他由此感慨道:“整个半导体产业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TI在中国能持续‘走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归功于其高校计划和TI给予客户的全面支持策略,很多国际公司对这些不是特别重视,技术支持不到位。除了前面提到TI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参考设计之外,其本地化支持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做得都很好。”
他表示很推崇TI的客户经理单一接口人机制,这让客户感到很信任很方便,“TI客户经理能够整合TI内部各个产品线的资源,在了解客户需求基础上利用TI整体技术资源池进行端到端技术支持,我们公司都在学习这种模式,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服务于我们的客户。”
引语:
“整个半导体产业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TI在中国能持续‘走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归功于其高校计划和全面支持策略,很多国际公司对这些不是特别重视,支持不到位。TI客户经理能够整合TI内部各个产品线的资源,在了解客户需求基础上利用TI整体技术资源池进行端到端技术支持,我们公司都在学习这种模式,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服务于我们的客户。”——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兼中控太阳能技术公司的副总经理黄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