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纺机:自主研发奠定今日好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公司发展至今,除了成本我们更看重的是芯片厂商能够提供的稳定后续支持。比如,只有了解我们的发展规划,供应商才会推荐最合适的产品和设计工具,只有对我们的产品、技术团队有深入的了解、密切的合作,才能给予我们最得力的帮助。现在,可以说我们与TI进入了热恋期,TI已有的优质服务记录,足以让我们信任他们的未来。”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蔺建旺
在经纬纺机位于北京亦庄的办公大厅里,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蔺建旺与我们的交谈不时被电话铃声或者敲门声打断。蔺建旺一脸抱歉的解释道,实在对不起,明天就要出国洽谈合作业务了,今儿实在是太忙。这已经是他年内第6次出国洽谈合作事宜。
经纬纺机的前身是有着50余年历史的原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1995年成立经纬纺织机械有限公司,1996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属于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这家国内最大的棉纺织成套设备供应商,产品贯穿棉纺织工艺的全过程。截止2010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13.4亿元,拥有30多家子、分公司和三个事业部,员工14000余人。回首过往, 蔺建旺说,经纬纺机经历了纺织行业所有的辉煌和低谷,而奠定今天企业基础的,是当年坚定了自主设备研发的战略, 才使公司能有今天的辉煌。
峥嵘过往
12年前成立之初,经纬纺机将目标锁定在纺织机械的自动化与一体化结合上。“那时候,国内的高档纺织机械基本上都依赖进口,如自动络筒机就是从日本村田机械株式会社、意大利萨维奥等公司进口,设备非常昂贵,一部设备的平均售价达到700到800万元人民币”,蔺建旺说,由于纺织行业的整体利润很难支撑设备的更新换代,于是,老旧机器生产出来的纺织产品,无论质量、工艺还是产能,都很难和国外产品相比。就这样,在国外同行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陷于设备劣势的国内纺织企业越落越远。
而问题还不仅仅是没钱更新设备。保密问题和售后服务是当时纺织行业遇到的另外两大难关。蔺建旺解释说,某些国外的整机厂商为了迎合大顾客的需求,会将A客户的生产创意和工艺技术泄露给B客户,或者将B客户的发展计划透露给A客户,这使不少机密级的纺织技术公之于众,企业之间陷于恶性的同质化竞争。“这种情况曾经非常普遍,各家纺织企业的基础设备都差不多,他们通常需要整机提供商帮助自己进行技术升级或者设备维护,一些生产机密或者关键设定参数很容易就流传到竞争对手那里了。”
此外,由于购买数量、语言以及所处地域等问题,售后服务也是国外整体织机厂商的服务短板。“国内用户不得不在漫长的工作日里耐下性子,等待来自异国的回函或者专程赶来的维修人员。其实很多时候,设备故障维修起来很简单,有可能只是某颗螺丝松了或者某根电缆搭错了,但是,谁也不敢随便动,”蔺建旺补充道。
种种现实的问题,推动经纬纺机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从1999年开始,公司重组后建立了自己的二级研发体系。“一开始想要打开局面很困难,”蔺建旺无限感慨的回忆道,“我们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既需要懂得织机原理又明白纺织产品特性的老专家,还需要懂新兴电子技术的年轻技术员,当然,我们更是需要那些已经掌握了某些先进纺织设备制造技术的专业人员。”
于是,一番大费周章的招兵买马开始多管齐下:从企业内部搜罗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招聘电子类专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国外同行企业中高薪邀请行家里手……很快,搞研发所需的专业团队陆续到位,自主研发的引擎开始了磨合和运行。
“公司从自动络筒机的技术升级换代开始,逐渐延伸到整个产业链路的各个环节,很快,我们在追赶国外同行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经纬织机的设备水平,也使我们有效降低了设备成本,从而使得产品售价下降了15%-20%,个别设备成本下降超过50%,这样让很多纺织企业能够用得起我们最新的设备。” 蔺建旺介绍,公司的主要产品已经涵盖了棉纺织全流程设备,包括清花机、自动络筒机、普通络筒机、高速整经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等,主要产品在国内纺机市场的占有率达50%以上,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互帮互衬
自主研发的道路,让经纬纺机更加认识到半导体供应商的重要性。“除了专业的技术人才,经纬织机的发展与半导体供应商的大力配合脱不开关系,”蔺建旺说,“其中,TI的支持功不可没”。
据他介绍,在经纬纺机的众多合作伙伴中,TI的工程师是登门最为频繁的。“针对纺机应用中不同的技术领域,他们甚至为我们配备专门的工程师进行长期跟踪,如关注DSP的技术工程师,电源支持工程师和模拟器件工程师等,在第一时间解决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现在,可以说我们与TI进入了热恋期,” 蔺建旺笑容满面的望着坐在他对面的TI销售工程师。双方合作范围从09年之前的单纯C2000系列拓展到DSP产品以及模拟电源等产品的供应。“双方合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最初,TI就将我们作为重点客户对待,定时回访,解决问题并且提出建议。而且,在货源紧张的时候,将我们作为优先供给对象……这些,都是推动我们继续‘热’下去的各方因素。”
采访到最后,蔺建旺补充说,随着公司规模以及产能的扩大,近年来也有不少半导体芯片厂商主动找上门来,号称能够提供更低价位的替代方案,但是,他却没想过更换供应商的问题。“公司发展至今,除了成本我们更看重的是芯片厂商能够提供的稳定后续支持。比如,只有了解我们的发展规划,供应商才会推荐最合适的产品和设计工具,只有对我们的产品、技术团队有深入的了解、密切的合作,才能给予我们最得力的帮助。某些新技术、新产品就算被描述的天花乱坠,不需要用或者不会用,也就没有重新再走一遍磨合的必要,” 蔺建旺总结说,“关键就是,TI已有的优质服务记录,足以让我们信任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