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证明你是人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学历式微?认证称霸?
硕士生贬值了,而一些“没多少文化”的高级技工却炙手可热,深圳一家企业开出50万年薪找一紧缺技术人才。博士也在贬值,中华英才网发布的“英才薪资报告”显示,2003年上半年,博士年薪首次不敌硕士,特别是在重点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高学历人群中,硕士与博士的年薪相差较大,硕士的年薪均值甚至要高于博士的年薪均值,而且硕士的年薪中位数要高于博士的年薪中位数8000元之多。而大学本专科生最看重的已经不是什么所谓专业知识了,首先“搞定”的必须是外语、计算机等证书问题,不然将来找工作只能甘落下风。
我们的学历证书出了什么问题?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是除了学历之外,还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有进入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的资格呢?
在考学者千军万马为学历前赴后继的同时,人才市场却不动声色地呈现出了另一个趋向——职业资格认证市场异常火爆。
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的陆续推行,从劳动部门明确规定的90个职业资格证书,到人事部门的30多类行业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再加上社会上推行的300种以上或“土”或“洋”的资格证书,证书多得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有人说这就是一个“考证”的时代。证书是“敲门砖”。不同的资格证书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如一道方便标尺,用人机构可以用它选拔自己认可的人才,所以资格证书被广泛的认同为“敲门砖”。证书是能力证明,是职业安全的保障。考证对职业发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证书能带给人们职业上的自信和安全感,同时,一纸证书在手,收入也会相应见涨。“专业性使我无法被替代;专业领域的资格认证是我专业能力的证明。”
人才观变化引发连锁反应
北京尚德智业教育研究中心市场部经理马宁认为,职业资格和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比确实更是侧重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个趋势,也是和国际人才发展趋势的逐步趋同。国内的学历教育欠缺在职业能力培养不足,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单位更加注重学历教育和资格培训的相辅相成。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对他们的就业、跳槽、升迁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帮助的。
专家认为,在定位薪资水平的诸多环节中,学历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新趋势说明社会经济,特别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对于学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有所下降。这一现象的出现也说明企业在用人机制上注重效益,不盲目求高,国内管理机制正迈入成熟。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更加重视员工的能力及素质要求,而同时越来越多的求职者也已经意识到,手中的学历已不再是求职的王牌。业内人士认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能力将不再等同于曾经取得的学历,而学历之外的“素历”(一个人的素质训练经历)已被看作是一个人优秀与否的首要衡量标准。
为此,有职业专家指出:近年来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因此人才也处于不断折旧过程中。于是市场中随之出现了新的人才理念,企业的人才观也正发生着根本的改变:原来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的观念正逐渐被“有能力才是人才”的新观念所取代。
其实认识到这一点的不只是商业部门,政府也在着手推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曾经许多以职称论资历的专门行业都在改革,比如教师、记者等都在陆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人事部有关负责人还表示,我国还将继续在许多专业领域加快实施职业资格特别是执业资格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执业资格制度体系。
在学校教育方面,上海市于1999年正式启动的“双证书制度”也是一个弥补学历教育缺陷的有益尝试。双证书制度,是指在高校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高校学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或培训后,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实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发《上海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今年1月至5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共计5000余人,涉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28所高校;覆盖了机械类、秘书类、商贸类、通信与信息技术类、物流管理类等40余个专业。
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观念转变还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阶层——灰领阶层。2003年底开始,上海市强力推广“灰领”概念,并将动漫设计、游戏制作、信息防御、广告设计、动作捕捉技术等25种职业定义为灰领职业。灰领并非简单的位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过渡色,按照首都经贸大学杨河清教授定义:灰领是“既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简单说,就是又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比如,飞行员、外科医生、记者。
具体说,在企业中,白领的任务是确定“WHAT”,决定公司要做什么——他要知道客户的需求,制定这个公司的业务内容、发展方向;蓝领则是解决“DO”的问题——要动手去“做”,去实施。而灰领呢?这些设计师、分析师、生产制造规划员、市场营销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维修专家、质量控制专家等等专业人员们,他们的职责是决定“HOW”——如何去做,如何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可是,单凭一张职业资格证书能承载这么多使命吗?证书在手就懂得“HOW”——如何去做了吗?
职业资格证书之外,企业看重什么?
“作为用人单位我们对于人才的挑选来自3个方面:1、人品,2、工作经验,3、教育背景。其中,前两点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认证来进行佐证。而且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人品、经验、学历。” 亿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说,“另一方面,作为创新性的企业,我们并不十分看重证书。证书仅仅是经验的佐证,还不是全部;并且,证书的权威性也有待证明。只能说,我们更看重工作经验,经验比教育背景重要。但是,例如:一个清华的学历,可能就比一个不知名的证书要有效的多。如果证书能够充分的说明一个人的工作经验的成绩,当然是不错的参考因素。”
新浪人力资源部总监段冬也表示,新浪招募、选拔人才有两个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他/她是否有诚信、敢于负责任,再者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个别岗位会要求职业资格认证,但多数职位没有这种要求,“我们更看重经验和工作成就”。
北京强势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云则认为:是否考证主要看自己是否需要它,如果单纯把证书看为一种求职的东西是有必要的,而实际上职业认证只是一个补充而已,因为在取得证书的同时有可能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员工取得了证书,有加薪,但如果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你说有用吗?那是一种职业的限制。学历证书没有办法,必须的,但职业证书不要为考而考。”
段冬认为,认证市场泛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导致寻找工作的难度加大。但大家也不能盲目认为有了职业资格证就可以进入一个行业,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反倒会弄巧成拙。
马云说,是否考证因人而异。考证对时间、精力都会有影响,还有可能会使职业资格证拥有者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想做好一个行业关键在于在这一行业里深入地钻研。如果一个人来应聘,行业的权威对他的推荐,可能要远胜于持有一份证书。考证要“用平常心待之,按需取证。”
权威性和认可度最重要
段冬说,一些国家和国际认可的权威认证,考试严格、程序规范,对能力的证明作用还是很大的。有一些职业职业资格认证是必需的,已经得到了整个行业的认可,比如医生、律师、财会等,但国内的职业资格认证整体还很不规范,缺少权威性,有些认证根本不能体现出一个人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甚至出现拿到认证的人工作能力还不如没有资格证书的同行。
马宁介绍说,职业培训分为认证培训和素质培训,前者学习加考证,个人行为居多,后者主要是个人能力和软素质的提高,譬如沟通、协调、执行、决策等,公司内训居多,个人也会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相比个人的意识和选择,认证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证书的选择,一是证书的权威性,二是证书的认可度。现在国内来说劳动部在各行业都推行职业资格和职业准入制度,这一系列的证书也是大多数培训人群的首选;一些高端的人群自然更看重一些国际通用的含金量更重的证书,当然难度也会相应较大。
总之,所有的学历也好,认证也好,都是在增强自己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但也绝对不是一证在手,打遍天下都怕,最最重要的是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找对自己工作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