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IC)人才成才规律研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关键词: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1 前言
当前,我国IC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着,人才已成为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境外集成电路界的技术及管理人才涌入我国,在各个IC企业中占据重要岗位。我国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人从不同的专业岗位来到这一生机勃勃的产业之中,希望能够尽快地成为IC产业的有用之才。那么什么是IC产业的人才呢?我们认为这是指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及工作实践掌握了先进IC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才能和明显的业务或管理专长,在某一方面能独当一面、并能在IC领域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对IC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我们研究IC人才成才规律的意义在于:通过对IC人才特点以及IC人才成才道路的研究,认识IC人才成长的规律性,探索IC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人才,实现人才的良性循环,建设高质量IC人才队伍的目的。
2 IC人才特点
2.1 多样性
IC产业是由设计、掩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及各种支撑服务等行业及其衍生的多种产业构成的产业链,其产品设计、制造与服务的复杂性、交叉性与繁衍性给IC产业人才带来了工作岗位的多样性,也就带来了IC人才的多样性。
2.2 复合型
IC产业中技术的复合性(如设计中的IC知识与整机及系统知识的复合、制造中工艺与设备的复合、工艺中的物理与化学的复合、设备中的机械与光电技术的复合等等),技术与管理的交叉性(生产线中微电子技术的专门性与管理知识的交叉等)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交融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市场需求知识的交融、代工线与设计公司的知识交融等),造就了IC人才的复合型。
2.3 技术性
IC是用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技术之大成的设备与软件工具设计与制造出来的,它是当今最尖端技术的结晶,而开发新型集成电路的技术又是一种处于不断成长之中的技术,因此它对人才技术适应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2.4 流动性
IC产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主要的IC公司都是跨国公司,而且其产业的周期性明显,这就给后起地区一个发展的机会,这也就造成IC产业在全球的流动。如IC产业曾经历过由其发祥地美国流动到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现在又开始向中国流动。IC产业的这种流动性会带来在一个时期内某一地区IC人才的短缺性,这也就带来了IC人才的薪金高于一般行业平均工资的现象;由此,也带来了IC人才的流动性,有些地方甚至称他们为“游牧民族”。
2.5 代层性
由于IC产品数年就要更新换代一次,而且每更新一次产品,都有新的、特殊的技术(工艺及设计)产生;这种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来了从设计到设备,从工艺到管理甚至厂房布局等多方面的变革。因此经历过某一代产品设计或工艺的IC人才,未必一定能掌握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关键,这就使得IC人才的代层性显得特别明显。
3 IC人才成长规律
3.1 阶段成才律
IC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又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这种阶段性的特征,在各种人才成长中都有一定的表现,但在集成电路人才成长过程中有着更为典型的意义。从IC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善程度、技术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成长阶段。
3.1.1 第一阶段,基础学业期
这是指在高等院校接受与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有关的专业教育,这是一个接受和认知专业知识的阶段。作为未来的集成电路人才,要掌握微电子学所包括的相关基础数理化知识、电子电路与半导体物理及化学的专门技术基础知识、集成电路设计知识与制造工艺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这是为进入将来IC的生产、工作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
3.1.2 第二阶段,现场实践期
这是IC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他们要完成个人能力的“三个转化”:一是由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向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通过担负实际工作,由单项操作、测试或试验开始,通过不断的、有时是重复性的工作,逐步摸索掌握各种生产或工作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技术的运用 ;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态度,积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二是由操作能力向单项开发能力转化,逐步积累单项工艺开发或单个电路模块的设计(或小组的管理)等技术(与管理)的工作经验,掌握相应的技能,具备与各自层次能级相适应的解决各种技术或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较学习书本知识更艰巨更细致的过程。三则是由单项开发能力向系统开发能力转化,一种从系统、整体概念出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即中高级人才成长阶段,大约需要5~8年)完成后,设计人员可以独立承担小项目或大模块;工艺人员可以独立承担某一工艺的开发。
3.1.3 第三阶段,人才的创造活动期
在IC设计业或制造业经过上述两个阶段锻炼在8年以上时间的人将可以做创造产品,创造市场的工作。设计人才可以规划产品,即定义产品、定义产品规范,将电路系统的指标转化为电路设计的指标;生产线上的人才可以组织领导一个团队对一些新工艺、新产品开展试制工作等。由于人才成长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只有少数中高层次的IC人才具备有从事这种创造活动的才能。
3.2 实践成才律
集成电路(微电子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严格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实践,对于IC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IC设计人才与工艺人才成长的关键都是必须亲手亲身做项目,设计过程很多是工程经验、是一个对多种方案的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学术研讨过程。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设计人员,可以帮助一个公司,特别是可以帮助刚入门的年轻人作出发展方向上的判断。比如一个IC产品的设计过程,实际上一直贯穿有各种决策。如:设计工具的选择??它决定设计的效率;产品工艺选择??成本、工艺、封装、设计方法、划分指标等;电路性能提高与成本的选择,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些经验的判断。
例如,对于一个初级IC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本人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远离不好的工作习惯(如急功近利);并能在高手的带领下,去养成好习惯、学习好方法,了解设计或工艺、管理等工作的路径,增长成功的经验,就有可能得到较高的成功机率。而对于中级人员的培养,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培养十分重要。
因此,对于仅仅经历学生阶段的人去参加设计培训班,是可以学会怎么做,但高层次人才是不可能通过听课听出来的。
IC设计和工艺实践的过程,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对某种IC形成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分析、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一个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和应用的过程,是一个人辩证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
IC设计与制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的层次水平,直接制约着IC人才的层次水平。不同层次IC人才的不同实践内容(包括不同的生产线水平、不同的设计手段和设计任务),有着不同的实践范围和实践周期。IC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实践应达到必要的项目工作量和项目层次。一般而言,IC人才的层次水平与其参与的项目中所付出的劳动量成正比,也与其参与项目的层次水平有关。实践周期越长,经验积累越多,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则其素质越高。许多企业对本公司的IC人才的培养,规定了各阶段培养实践的年限,如初级IC设计工程师1至2年、中级IC设计工程师2至3年、资深设计工程师5年以上。
3.3 带教成才律
IC人才群体之中及人才个体之间,虽然不完全象我国的中医那样具有特殊的师承关系,但一代高手带出一批优秀的IC人才,这也是IC人才培养成才的一个主要特征。很多公司都要求,中级技术职务人员,要能对下一级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资深人员要"具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高级技术人员,除了要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外,还要具有带领一个团队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这一方面是IC行业中上一级IC人才带教培养下一级人才的职责,另一方面也是高一级的技术人员可以从低一层次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更为高级的工作的必然。从而构成了各层次IC人才之间的带教关系。
在一个 IC公司或IC研究机构中,在技术领军人物-高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初级工程师各个层次之间,以带教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链。带教关系是促使人才走向成功的奥秘,也是一个IC公司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4 我国IC产业领军人物成长的途径
在对我国目前一些IC企业中领军人物的成长过程[2]进行概要分析后,我国IC行业的领军人物一般由以下几种主要的培养途径:
4.1 海外学成归来之路(简称海归派,是目前国内IC领军人物的主力)
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国内接受本科(也可以包括硕士)阶段的教育,之后到海外(主要是美国,也有日本等国的)大学深造而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美国(或日本)本土公司工作多年(根据不同的年限,又可以分为几种分支情况)后,或自己开过公司,或直接回国工作。
海归派是一种发展中国家IT人才成长的典型道路,特别具有中国特色(其实印度的软件人才也是如此)。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主要也是依靠这方面的人才。据报道到2000年,新竹科学园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是由硅谷回流人才创立的。在我国IC产业处于弱势时,是一条很好的获取人才之路,它是一种借发达国家之手培养我国未来产业骨干力量的道路。当年走这条路的,有公派出国的,也有自费留学的,其中,以自费留学为主。
目前我国IC产业风起云涌,急需IC人才,而世界经济又处持续走低,因此,新毕业的学生现在走这条路可能会有所减少。据了解,目前台湾的年轻学生已经很少走这条路了。
4.2 本土成长(加上出国实习或高级学者访问)之路(简称本土派)
这部分领军人物是在国内本土走完IC人才成长的全过程的。有的是在学校里受过由本科到博士全部教育的,有的是在学校本科毕业后主要依靠自己在公司的努力,走过了由初级技术员到高级管理人员的全过程。但他们都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耕耘了十多年,上海华虹集成电路公司的闽昊总经理如此,上海先进半导体的高周妙副总经理也是如此;
(2)他们都曾有机会出国访问或接受过国外IC产业的正规培训;
(3)本人十分努力,也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与才能。
随着大陆特别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IC合资或外资独资企业的发展,本土派人才的发展道路将成为一种主流发展之路。但就象我们在前面总结本土派的特点时强调的那样,本土派应该肯于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埋头苦干,而特别要防止不断地跳槽(除非是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更高的薪水)。
以上两部分人才基本上是由学校到企业的一种发展,实际上,还有一种人才的发展途径,这就是象台湾的很多由研究院衍生发展出来的公司中的IC人才,他们走的又是另一条路。我们且称之为衍生派人才吧。
4.3 衍生派之路
在当今以高科技及创新技术为导向的产业竞争时代下,衍生公司(Spin-offs)不仅是技术移转及商品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研发人员发挥理想的最佳方式。衍生公司的定义是“某一研究机构中的员工随同原组织所拥有的技术成果,一齐脱离原组织成立独立自主的全新公司,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实研究成果的商品化”。研究机构发展衍生公司,曾对我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创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现在台湾最大的两家集成电路代工公司就是由台湾工业研究院电子所分别于1979年与1987年衍生成立的联华电子和台湾积体电路公司。 不仅如此,就是在美国及日本也有衍生公司之实例研究。美国 1990 年代由于政府多项政策之导引,以及国家实验室遣散了许多研究人员,造成了国家实验室衍生创业的风潮。美国新墨西哥州在 1994~1995 年间便有多达 71 家之衍生创业公司,台湾中山大学刘常勇教授曾著文专门分析过从中批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家美国厂商,该四家公司源自于三所国家实验室,而东京之工业大学也生成了日本的衍生公司。衍生公司的技术者、创业人及核心技术本身均与原研究单位紧密相关,显示衍生公司除了传统将研发成果技术商品化的任务之外,随着企业竞争型态的多元化,必须适度调整研发团队及经营理念,才能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并成长[2]。
据了解,当今台湾IT领军人物中的很大部分来自台湾IC产业的“黄埔军校”??台湾工研院电子所。著名的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在回台湾之初就是落脚工研院电子所的。而这些原来在电子所的研发人员都成为台湾IC业界的人才种子,通过台积电与其它公司的不断组合(投资、分流等)形成大量人才与技术的扩散效果,也是使得技术人才自研发机构快速扩散到业界,产生成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