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上了公司"黑名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们公司的离职员工‘黑名单’是和其他几家同行业公司共享的,不要让我们将你们的名单加到‘黑名单’里,这对你们离职后(再找工作)无疑将是巨大的打击。”
——这是一位自称是某跨国零售公司人力资源经理的网友“HRM”近期在网上的发帖。
尽管这家跨国零售公司已经否认与其他几家企业共同制造和拥有“黑名单”这回事,但是,“黑名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职场人士关注的焦点:“我是不是在‘黑名单’之列呢?”“上了‘黑名单’该怎么办呢?”
员工:
“黑名单”对员工太残酷
在“黑名单”传言事件发生后,一份有关几家跨国零售企业被曝共享离职员工“黑名单”是否公平的调查显示,有77.9%的人认为“黑名单”不公平,认为公平的占15.4%,认为不好说的占6.7%.
一位原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透露,他原本在某知名连锁酒店工作,但由于和旧东家有些不愉快而愤然离职,结果就上了“黑名单”,当旧东家得知其即将入职另一家同业公司后,居然主动致电新东家,将其“罪行”一一陈述,导致最后他只能离开酒店行业。
某物流企业的周女士认为,“黑名单”对员工太过残酷 .相对企业而言,员工本身处于弱势地位,一旦上了前东家的“黑名单”,就可能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到此结束。当然,公司通过背景调查核实员工的学历真伪、相关基本情况,这都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些与前东家发生过不愉快的员工来说,上了“黑名单”有时就意味着必须换行业从头再来,这实在不公平。
企业:
应该列出职场“黑名单”
记者在采访了一些企业后了解到,尽管不一定都有具体的书面文件,但不少行业对于一些由于“特殊原因”离职的员工,多少都有无形的“黑名单”。如零售行业、旅游业、IT业等,这类人员的“黑名单”有个共性,就是职业的再生存能力相对差,离开行业,很难跨行业发展。因此,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可以在行业内创造一种共享的信息资源,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具体到职位上,从事采购和市场营销这两种工作的人被列入“黑名单”的几率大一些。
谈到是否应该列出职场“黑名单”,在一家民营企业做HR的吴先生坚决赞成。他告诉记者,有些人之所以总找不到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些人真是不守信用,本来昨天一个女生应该来面试,可是过了面试时间还不来,打电话还不接,过了半小时打来电话说她还没从公司辞职呢,要一个月以后……还有,前几天本来选中了一个很不错的女生,但是在上班的前一天她发了一个邮件说想回家了,结果就走了,给她打电话也不接,不是那种没人接,是拒接。晕死了,这样的人又怎么找得到工作呢?”结果,吴先生被老板批了一顿,他发誓会将这两个人列入他的用人“黑名单”中。
专家:
谨慎对待“黑名单”
正是因为“黑名单”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普卓顾问集团常务总监郭静帆建议,企业在录用时应谨慎对待“黑名单”。她表示,对于因触犯法律、职业道德等问题而被列入“黑名单”的员工,企业坚决不录用无可厚非。可是有些员工却是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待遇、离职等与公司闹得不欢而散,公司想给这样的员工一些打击,人为制造所谓的黑名单,给其将来的发展制造困难。[!--empirenews.page--]
对于遭遇到这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而被列上“黑名单”的员工,企业不妨先考察他的能力后再给他机会。
郭静帆也提醒那些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员工不要抱侥幸心理,千万别以为“我到了另一家公司同样可以做”。因为如今信息十分发达,做一个背景调查就可以把这个人了解得清清楚楚,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企业是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录用一个有问题的员工的。
“圈子就这么大,我们互相之间对一些主要人才都有业内信息交流,心里会有一份‘黑名单’。”一家国有零售集团内部人士也这样透露。
求职者心里
也有企业“黑名单”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黑名单”对员工而言并不公平,但“黑名单”对企业而言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这种行为本身会影响求职者对企业诚信的评价,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某些以“黑名单”作为威胁员工“撒手锏”的企业也自然会登上求职者心目中的“黑名单”。
记者在网上发现了不少求职者发的关于企业“黑名单”的帖子,其中一位在上海打工的白领甚至开出黑名单网,让求职者“大众点评”自己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 “黑招”,“上榜”超过300家公司的“黑名单”已经成为求职者求职的“黑色借鉴书”。还有一位求职者看后表示庆幸:“曾经有一家上了‘黑名单’的公司找我去,还好没去……”记者发现,上了这些“黑名单”的企业被揭露的问题最多集中在公司招聘时还没开始面试就收取各种简历费、培训费;其次则是某些求职者遭遇信息泄露,屡屡被未投过简历的公司骚扰的事情。
郭静帆指出,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职场人士无论是求职还是跳槽都非常谨慎,企业的口碑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要不是因为现在金融风暴,工作难找,我根本不会选择这家公司。”目前在一家物流企业上班的小赵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在业内口碑不太好,员工经常流失,而且对于部分离职员工,会以“黑名单”的形式向业界传播。“这类喜欢制订离职员工‘黑名单’的企业,同时也是上了我们求职者‘黑名单’的企业,假如今后有机会,我肯定离开这家公司甚至这个行业,免得坏了自己的名声。”